如果我作的诗恰巧有一句与古人的一模一样(没读原诗),算抄袭吗?

人生一半半


不排除你和古人心灵契合,悟得了同样佳句。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古人有点石成金之说,被高手点化过的诗句很多。但此种情况至少比原句要多一个或几个字。古代诗歌有所谓“一字诗”的典故不少。把别人的原创诗句拿来,经过增减润色后还后来居上,真变成了自己的且得到了千古公认的,不胜枚举。

比如原创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原本平淡无奇默默无闻,可在被高手加了两个叠字后,妙手点化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立马意境全出,成为该诗人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仍为读者称道。

如你所说,没读原诗但写出来竟完全一样,也有可能。这让我想起古代八千多年的骨笛,在未被发掘之前,就被我国竹笛名家俞逊发研究出了同样形制的口笛。余老师若是在骨笛被发掘之后,才研制出口笛并说是自己原创独创,即使他真的没有看见过古代骨笛,也甩脱不了模仿的嫌疑。

我个人以为,若是你和古人的诗句不幸暗合,两人的水平又都不咋的,这个没人会追究也不足挂齿。若该诗句是好句甚至名句的话,除非你创作出来的整首诗,优秀到胜过暗合诗句的作者原创。如此才会没人质疑和计较你的句子是否属于抄袭。因为主观上你认为没读过,在客观上却不一定。

把别人的创作当做了自己原创还浑然不觉的例子很多。而在网络或院校抄袭成风,剽窃不耻的今天。人们不会认同你的辩白。打文字官司也是如此,你只能证明自己的诗句发表在先,才会还原清白,一洗抄袭的嫌疑。

·


默金cc


问题: 如果我作的诗恰巧有一句与古人的一模一样(没读原诗),算抄袭吗?


前言

这是有可能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句子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所以说,完全与古人有巧合是可能的,越短的句子越有这种可能。

即是我们今天看古人的作品,完全相同的句子也能见到,是巧合还是引用就很难说了。

一、明确的引用

1、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大家都知道,晏几道有一首词《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于五代诗人翁宏的《宫词》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2、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有一个名句被无数人引用,这句诗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声小。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成为了李贺千古流传的警句。被后人看上,不停的出现在各种作品中。

减字木兰花(宋·欧阳修)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
《小梅花二首 其二 行路难》(宋·贺铸)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解放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寻常语的使用

1、大江东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很多词语其实就是寻常语句,苏轼的大江东去尽人皆知,但是这类寻常语,即使平常人也有说出来。

同样,后人使用四个字的也非常多,例如张孝祥的《念奴娇·星沙初下》

星沙初下,望重湖远水,长云漠漠。一叶扁舟谁念我,今日天涯飘泊。平楚南来,【大江东去】,处处风波恶。吴中何地,满怀俱是离索。 常记送我行时,绿波亭上,泣透青罗薄。樯燕低飞人去后,依旧湘城帘幕。不尽山川,无穷烟浪,幸负秦楼约。渔歌声断,为君双泪倾落。

詹玉的《桂枝香·沈云别浦》

沈云别浦。又何苦扁舟,青衫尘上。客里相逢,洒洒舌端飞雨。只今便把如伊吕。是当年、渔翁樵父。少知音者,苍烟吾社,白鸥吾侣。 是如此英雄辛苦。知从前、几个适齐去鲁。一剑西风,大海鱼龙掀舞。自来多被清谈误。把刘琨、埋没千古。扣舷一笑,夕阳西下,【大江东去】。

2、记当时

辛弃疾《贺新郎·老大犹堪说》:

老大犹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唤呜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像似而今、记当时、又何妨等三字句,在词中称为三字逗。这是寻常可见的短语,也谈不上谁抄谁。

三、偶合 吹折数枝花

句子的字数越多,就越难以完全相同。三字句、四字句相同的比较常见,但是五字句以上就很少见了。

其实在历史上,即使有诗人的偶合,我们很难分辨。

例如某一位诗人的某一句话,完全与前人相同,读者也不会认为是偶合,而是认为他有意用典(引用)。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中,曾经记载了王安石的一段话:

“荆公尝言:‘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 .....

王安石说,世间的言语都被杜甫、白居易这些前辈写完了。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第二十五还写了一个偶合的故事:

“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宋朝诗人王禹偁写了一首诗咏桃花,其中有句云: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写完以后他的儿子说,老爸你的诗怎么何杜甫的那么像呢?您是不是改一改呀?杜甫有句云: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这两句诗极为相似,特别是后面五个字完全一样。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王禹偁并非有意化用和引用杜甫的诗句。

因此他不但不遗憾,还非常开心,我的诗这么好了吗?竟然和杜甫的诗这么像?于是决定不改了。

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结束语

我们知道,陆游的诗传下来近万首,但是李白作品,大约只有十分之一流传下来。而王之涣只有几首诗流传下来。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诗,可能只是古人作品的九牛一毛。

我们今天做的诗句,很可能古人都写过,只不过都湮没了而已。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平日里读诗多了,未必能记住古人的作品,所以作诗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受到古人的影响,所以不自觉的引用或者化用了古人的警句。

黄庭坚曾经说过: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杜甫、韩愈这类人,饱读诗书,虽然不想“无一字无来处”,但出笔即是,这不是缺点,而是读书破万卷之后的文化修养。

偶合也好、用典也好,不必在乎他人的评价。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你作的诗中有一句跟古人的一模一样,我认为,即使你读了原诗也不算抄袭。把古人的诗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种形式在古代叫集句,在现代叫借鉴。

人类为什么会进步,社会为什么会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历史的研究与借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现代的思想,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炼出对人类发展有用的精华。



写作也一样,古代的名人大咖很多都善于借鉴别人的诗句到自己的诗作中。比如唐代杰出文学家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中“最是一年春好处”这句就曾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用到了《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之中,而且用的毫无违和感 ,全词如下: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的魁宝,使我们在诗情画意中走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享受诗词歌赋的美感!你能无意作出跟古诗一样的诗句,为你点赞👍


诗词爱好


如果我作的诗恰巧有一句与古人的一模一样(没读原诗),算抄袭吗?


个人认为,如果确实达到题主提问的条件(没读过原诗),恰巧有一句和古人的一模一样的这种情况,并不算抄袭。

抄袭是缺乏自己个人思考,挪用他人构思、主题、情节、字词的行文。抄袭并非只是对原文不动字词地抄,这属于低级抄袭。高级抄袭就是现在流行的“洗稿”行为,是对原文进行句子、段落、字词上的修改,实际上在主旨、内容、转折上都是套用原文的行文。


抄袭有高低,但是都是出于一种心态——懒。懒得思考,懒得创造,又希望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看法、诗歌来获利——这个“利”,可能是金钱,也可能就是一个赞。追根问底,是抄袭者的侥幸心理和懒惰成性。其实如今不需要经过允许就可以转发,为什么还要抄袭呢?首先是流量获益,这是如今泛滥的网文抄袭的根本原因。然后是虚荣心,故意忽略原作者,将原作的创意、构思据为己有,为自己的人设加分。

又懒,又想获利,就是抄袭者最根本的心态。

那么我们写出了一句和其他人(不限古人)相同的诗句,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积累了自己的学识的结果,当然是自己的创作。只不过“英雄所见略同”,只恨生得太晚,让别人抢占了先机。俗话说:“一招先,吃遍天”,即使是原创,但是因为比别人出来得晚,就算是再好的句子,也没什么意义。因为第一,可能会被人认为是抄袭,因为一句诗背上污名绝对是得不偿失。第二,诗作的水平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体现,并不会因为出现了一个好句子就会被认为是好诗人。

《三国演义》中有个故事,虽然是编的,但是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事情的态度:

修曰:“丞相尚容 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 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 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

杨修问曹操为何慢待张松,曹操说他无才。杨修说这个人了不得,不但会说,记心还特好。他说将曹操刚写的《孟德新书》只给张松看了一遍,张松就背了出来,还调侃说蜀中小儿都会背。曹操还是坚持认为张松无能,就真地相信了自己的作品和前人暗合,毅然把书一把火烧了。

这还不是诗,是整整一部书。远非吟出一两句好诗的心血所能铸就,也就一把火烧了。可见古人对抄袭、暗合的态度是明确的,当然这可能也和曹操个人爱惜羽毛的性格有关,但是整体来说,大多数文化人都是这种态度。

诗句暗合,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古诗大全》记录在册的大概就有九万多首,多么?一点也不多,要知道陆游一个人就写了一万首。而宋朝的诗多是因为刊印技术的发达,最令人心潮彭拜,上个厕所可能也有三首诗的唐朝,留下来的都只是精品手抄。这其中散佚多少呢?这两千年来,几乎人类所有情境、所有际遇,都有前人想过、写过,只是大多没有保存下来。

即使只看保存下来的这些,我们又读过多少呢?

真正出现和古人暗合的情况非常少。在民国之前可能有一些,到了今天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因为我们的基础语言系统已经从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古诗是在文言文基础上的有节奏感的韵文提炼,而我们今天的语言记录系统和平时说话都是使用白话文,这就在语言结构这个基础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今天即使通晓古诗规则,明白文言文结构,写出来的旧体诗也属于“依葫芦画瓢”,画出来的终归不是那个葫芦。

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风气不同了,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了。语言结构、社会行为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表达方式。除了能下大工夫,将自己沉浸到某段古文化中浸淫的专家学者,普通人很难写出真正带有旧时代特色的古风来——这也是我们称现在的作品都是“伪古风”的缘故——古词堆砌得再多,你的思维方式却是现代而精致的。

所以今人作品能和古人暗合是极少的,除了一些日常用语,成语写诗,比如“大江东去”,现在也可以这么用,但是这并不会对你的诗产生意境、结构、主旨这些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是可以忽略的。

那如果就是出现了整句相同,那怎么办呢?

古人的处理方式值得借鉴。这种现象在古代是有的,而且即便不是暗合也没有关系,偶尔借用、化用是允许的。比如晏几道借用五代诗人翁宏的“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完全照抄,从律诗搬到了词里,和整体词的情境非常合适,甚至超出了翁宏原诗的高度。所以晏几道用这两句红了,而翁宏则相对寂寂无名。李清照则特别喜欢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以之为起句写了几首《临江仙》,不过都特地说明了来处,也把作品写出了自己的味道来。

因为古人,处于文化慢流行时代,巴不得人家传唱,所以对着这些行为都是一种谅解心态,没有版权一说。否则的话,就不会有词牌的产生了。你想想要是像今天一样,音乐也有版权,那谁还敢填词,不断翻唱,直到形成词牌这个文体?

古人大概是这种心态,只要你用得好,你不妨用。但是用得太差或者全盘照抄,那就身败名裂,被鄙视一辈子。

当今社会对文化版权越来越重视,所以千万不要抄袭作品,否则既丢脸又伤钱。如果出现暗合今人一模一样的诗句(文化相同、语言基础相同、教育相同、再加上遇到的情境一致),最好就是弃用。开阔自己的思维,重新再作佳句。

而遇到与古人暗合的情况(什么都不同,可能性非常低),那我们就要考虑是否能在这一句之后发挥出更高的水平,结合新的时代,让这个句子产生新的信息增量,重新辉煌起来。如果你有这样的水平,估计老祖宗不但不会介意句子暗合,可能还会感激你让他的句子重获新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承认巨人,别人并不会否认你的成就。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使用的问题,如果是自娱自乐,怎么用都没关系。如果是发表,就要三思了。古人当然不会找你来要版权,现在不很多人用古诗来打广告,整首整首地搬都没事,为什么有一句反而不行了呢?

整首搬是堂皇大气地说我不会,我就用古人的,怎么着吧?——不能怎么着。

如果是一首里面有一句,那就是想欺负别人没读过,用古人的句子来展露自己的才华,因为商用目的就是给人看的——这就属于偷鸡摸狗,会出现形象方面的无形损失,这是划不来的。

所以,就算不是抄袭,还是弃用,重新写过吧。

写得不好不要紧,那么多大师都写不好,怕什么?


梧桐树边羽


偶尔一句,只要化用的好,未尝不可!

《少年游》

倚马仗剑走天涯,常伴樽酒浮世夸。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松间栖月逐寒影,晚来风荷催夜杀。

半生离苦如梦乱,南雁思归不见家。


青阳帝君


今人诗作有一两句与古人诗作一模一样,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你读过没读过,一律视同读过,但与是否抄袭无关。

今人诗作有一两句与古人诗文句子完全一样或类似,理论上是允许的。完全一样叫借用,有些类似叫化用。

但借用化用是有前提的。

如果借用化用所表达的情感或意境,能给人有不一样的感觉,那么这个借用化用就是成立的,如毛主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表达的情感就和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完全不一样;

如果借用化用能推陈出新,而且给人以“更上一层楼”的感觉,那么这个借用化用就等同“妙用”,更加为人称道,更让人啧啧称奇。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南北朝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子而来。很明显,王勃化用前人句子,在意境上达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是,如果借用化用前人句子意思全无变化,改了一俩字,也无突破,痕迹明显,这就构成抄袭嫌疑,实不可取。

更有甚者,所谓借用化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破坏了原句意境和韵味,那就是典型的邯郸学步,拾人牙慧,让人不耻和笑话了。后来者千万要注意,谨慎操作啊!

所以借用化用,虽不能突破,但至少要将原句完全融入自己作品中,没有显著痕迹,才不致授人话柄。


云卷飞山


本文拟用(科技)《专利法》、《著作权法》,审视该诗作侵权疑案。不仅为了回答该提问者的问题,更希望借此能够给有志于创造发明的科技工作者,撰写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技专著的写作者,文学、文艺领域的笔耕人,提一个醒。

有人问“ 如果我作的诗恰巧有一句与古人的一模一样(没读原诗),算抄袭吗?”不少人已经从诗作的角度给出了回答;但应当说,都缺乏法律依据,不具备法律意义。本文希望借此案例,普及一下(科技)《专利法》、《著作权法》,以提升科技界、文学界、文艺界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和规避技能。

应当说,《专利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先进技术,比境外各国的总和还要多;但是由于没有《专利法》保护,老艺人、老匠人唯恐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能在临终之时才对一个儿子口耳相传,既根绝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又存在老者尚未传人就去世使先进技术失传的可能。为鼓励、保护和推广发明创造,促进科学技术进步,适应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制订了《专利法》。

美国W•G•克赫尔德等人合写的《工程师必读丛书》中介绍过一个典型案例,甲公司为了开发新产品,投入资金,经工程师与开发小组的努力,研制出性能良好的新产品,投放市场,经济效益相当满意;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对乙公司的研制生产状况一无所知,乙公司在他们投放市场之前,先他们一步申请了专利,于是向他们发出侵权通知,一场法律诉讼开始了。最后结果是,甲公司不仅白白地投入研制的人力物力、停止生产与销售,还要支付一大笔侵权罚金。

避免上述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发生的方法有,事先查询避免侵权法、事后查询绕弯子规避法。为避免侵权或为了绕弯子规避侵权,在投入研制之前,最好通过聘请(付费)专利律师,通过专利检索的方式,掌握哪些过期的专利和仍在受保护的专利内容可能适用于你的新项目。其实,专利检索费用一般不高于你的盲目研制费与侵权诉讼费之和。过期的专利可以免费大胆使用而不侵权,当然要注意原专利申请人近期又有专利申请正处于审批阶段,所以使用过期专利时最好在某个地方变换一下设计。即使对于那些与你的研制工作容易发生维权麻烦、并且仍然还保护期以内的专利,也应当具体分析它的专利权项的宽窄;如果你使用的技术在人家的专利内可以找到,但未列入受保护的专利权项,你可以大胆使用,而不侵权。顺便问一句,律师是干什么的?你可能说,是维护法律的;外国人说,不对,律师是钻法律空子的!

《著作权法》的执行法中指出抄袭的形式包括,原封不动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称为低级抄袭,改头换面地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分据为己有的行为称为高级抄袭。对于抄袭认定,不受使用的是他人作品的全部还是部分、有没有得到外界好评因素的影响。

借着这一问题,说了一些当今知识产权保护这个门话题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现在回到这个诗作问题的本身,如果你是引用、借喻、反其意而用之,不算抄袭;如果原意使用,即使是巧合,仍然属于抄袭。

下面两图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梁瑞林


我认为这种概率太低了,古诗与现代诗其格律、诗韵、意境等大不相同,时代背景也不相同,社会、生活、环境各异,对人、景、事物的视觉和感观思维方式不在同一起点,如果恰巧有一句与古人的一模一样(没读原诗),那充分说明你的文学底蕴深厚,对古诗的阅读量可以说超乎想象,因为只有对古人写的诗融汇贯通,深砖细研,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脉络精髓才有可能写出与古诗一模一样的句子,不过这种偶然性几乎为零。

正如世界上的树叶没有两片是相同的,这也犹如人的面孔没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如有雷同,纯属虚构,除非克隆技术普及后一切皆有可能,但也不可否认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反正就本人这点儿学识,恐怕至终也不会写出来的。

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人,不同背景,产生不同的作品,假如历史上没出现过四大名著,让今天的作家去写,肯定是不会写出来的,既使你有再大的才学,再聪颖的智慧,也是枉然。社会环境,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决定着诗人的灵感和作品色彩。

有些古诗名句,表面看上去通俗易懂,有的接近于现代的白话,但其意境、构思、想象是今人难以做到的,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有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诗佳句,只可意会,不可再生,这都是那个时代的标记和刻痕。当然,若真能写出与古人一字不差的诗句,那就不能算是抄袭,前题当然是没读过原诗,不过问题是没读过原诗的佐证在哪里呢?


不忘初心ZCJ


如果作的诗有一句和古人诗句一模一样!虽然你没看过这首诗,是巧合地与古人想一起了!虽然你问心无愧!但别人看了是怎么想的你知道吗?别人认为你是引用,再就是抄袭!特别是对对联,最容易与别人对出的相似或相同!只要人家占了先,就是你的原作,写出来也没有意义!(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操写一篇文章,让别人鉴赏一下,可这家伙(好象是左慈)很聪明,忽悠曹操,说这文章早就有了,我就能背诵,他真的凭过人的记忆背了出来!曹操直接把自己的原作品给撕毁了!古人就有这样的个性!我们就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吧!


一绺春风79682225


当然不算,即使你看过用了一句也不算抄袭。只能说是引用,因用词的环境不同意境也有所区别。

现在的许多经典词语比如成语不都是古代的词汇借用吗,苏轼的的(灯火阑珊处)有许多人曾经使用过。只要使用恰当不会影响作品的质量。也不会给人以抄袭的有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