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烟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尽管我曾经到过南京,拜谒过南京的中山陵,但是在事隔六年之后,当再次有机会路经南京的时候,我还是把拜谒中山陵做为首选,因为心里面始终怀着对中山先生的敬仰,怀着对过去那段历史的追忆,想让更多的人不要忘记这位推翻满清、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领袖人物。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是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著名设计师吕彦直设计施工建造的,它修建于1926年1月,历时三年完工。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当时中山陵的应征图案有四十余份,经评判委员会评判,最后采用了大奖吕彦直的设计,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合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先生的气概和精神。

我们到达中山陵的时候,正是夏季南京城最热的季节,中山陵虽然地处紫金山,周围又是古树参天,但丝毫也遮盖不了这里的热,这里不仅仅是天气的炎热,还有数不清的游客来往穿梭,把这个本身清净的地方搅翻了天,大家来这里,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怀着同样的心情而来,相信如果中山先生地下有灵,他也会感到欣慰的。

烟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在景区导游的引领下,我们穿过宽阔的林荫大道,便来到了陵区入口的石牌坊,从这里看上去,整个陵墓气势宏伟,一气呵成,令人不得不仰视,牌坊上面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二字。这里到达祭堂有392级台阶,8个平台,象征着当时中华民国3亿9千200万人口,沿着宽40米的墓道拾级而上,四周巨大的古柏遮天避日,长长的枝条不时挡在游人的面前,使人不由得多了几份沉思和遐想。走完392级台阶,迎面是陵门,上面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中山先生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的追求。跨过门楣上写着“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的陵门,就是中山先生的祭堂,祭堂正中是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两边的墙壁上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后面是他的墓室。据说当年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曾经想过搬迁,但最终未能如愿。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事。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孙中山为中国革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烟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综观中山先生的一生,虽命运多戗,屡经磨难,然矢志不移、初衷不改,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号,为推翻帝制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终结。站在中山陵的最高处,面对着满山遍野枝繁叶貌、郁郁葱葱的树木,我在想,一个人,一个民族,最为可贵的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了这种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中山先生正是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更应该牢记和发扬这种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