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煙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儘管我曾經到過南京,拜謁過南京的中山陵,但是在事隔六年之後,當再次有機會路經南京的時候,我還是把拜謁中山陵做為首選,因為心裡面始終懷著對中山先生的敬仰,懷著對過去那段歷史的追憶,想讓更多的人不要忘記這位推翻滿清、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領袖人物。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是遵照孫中山先生的遺願,由著名設計師呂彥直設計施工建造的,它修建於1926年1月,歷時三年完工。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

當時中山陵的應徵圖案有四十餘份,經評判委員會評判,最後採用了大獎呂彥直的設計,並聘請他為陵墓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圖案,平面呈警鐘形,寓有“喚起民眾”之意,祭堂外觀形式給人莊嚴肅穆之感,整個建築樸實堅固,合於中國觀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築精神,融合了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符合孫中山先生的氣概和精神。

我們到達中山陵的時候,正是夏季南京城最熱的季節,中山陵雖然地處紫金山,周圍又是古樹參天,但絲毫也遮蓋不了這裡的熱,這裡不僅僅是天氣的炎熱,還有數不清的遊客來往穿梭,把這個本身清淨的地方攪翻了天,大家來這裡,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懷著同樣的心情而來,相信如果中山先生地下有靈,他也會感到欣慰的。

煙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在景區導遊的引領下,我們穿過寬闊的林蔭大道,便來到了陵區入口的石牌坊,從這裡看上去,整個陵墓氣勢宏偉,一氣呵成,令人不得不仰視,牌坊上面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博愛”二字。這裡到達祭堂有392級臺階,8個平臺,象徵著當時中華民國3億9千200萬人口,沿著寬40米的墓道拾級而上,四周巨大的古柏遮天避日,長長的枝條不時擋在遊人的面前,使人不由得多了幾份沉思和遐想。走完392級臺階,迎面是陵門,上面刻著“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是中山先生的座右銘,更是他一生的追求。跨過門楣上寫著“民族、民生、民權”三民主義的陵門,就是中山先生的祭堂,祭堂正中是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兩邊的牆壁上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後面是他的墓室。據說當年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曾經想過搬遷,但最終未能如願。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廣東香山縣人。早年行醫,1894年創立興中會決心從事革命運動。1905年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帝制,被推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頒佈臨時約法。隔年被迫辭職,後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1924年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發表新三民主義,創立黃埔軍校,年底扶病到達北京共商國事。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孫中山為中國革命耗盡畢生精力,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為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煙花三月(七)南京中山陵


綜觀中山先生的一生,雖命運多戧,屢經磨難,然矢志不移、初衷不改,為中國革命奔走呼號,為推翻帝制殫精竭慮,直至生命的終結。站在中山陵的最高處,面對著滿山遍野枝繁葉貌、鬱鬱蔥蔥的樹木,我在想,一個人,一個民族,最為可貴的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有了這種面對困難百折不撓、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中山先生正是這種精神的傑出代表。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今天,更應該牢記和發揚這種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