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石油“三國殺”,誰是最後贏家

■ 觀察家

據報道,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3月11日宣佈,近期將把原油產能從1200萬桶/日增加到1300萬桶/日。此前在3月8日,由於與俄羅斯關於減產保價的談判破裂,沙特宣佈大幅降低原油售價,幅度創近20年來最高水平。

受此影響,3月9日國際油價一度暴跌超30%,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和布倫特雙雙創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全球股市崩盤。

沙特率先動手,世界主要產油國集體躁動。美國總統特朗普致電沙特王儲;俄羅斯財政部聲稱,能承受石油價格在6-10年內維持在25-30美元/桶的水平;OPEC成員中科威特宣佈跟隨沙特增產。

國際原油市場動盪,既意味著油價變動,也可能意味著地緣政治變動。這是1973年以來的石油戰爭反覆證明的。那麼,誰能在目前這場混戰中笑到最後?

俄沙共同對手是美國頁岩油

雖然原油市場動盪的導火索是沙特與俄羅斯談崩了,但真正的對手是美國頁岩油。

自2011年以來,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逐漸成熟,到2018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去年的市場佔比已超沙特和俄羅斯,達到18%。儘管OPEC仍佔比40%以上,但就單個經濟體而言已無法與美國抗衡。

過去幾年,受需求下降影響,世界主要產油國均減產保價以維持利潤,但代價是丟掉市場,以更便宜的油價阻擊美國頁岩油擴大市場份額就成為必然選擇。這也是此次市場混戰的主要原因,沙特、俄羅斯和美國則是戰場主角。

短期沙特佔優,長期美國佔優

戰爭比的是資源。一場石油戰,比的是開採成本和石油在國民經濟裡的比重。

沙特阿美率先發難,在於沙特具有閃擊戰優勢。沙特阿美壟斷了沙特所有油氣資源,其綜合成本不到10美元/桶。重要的是其單位折舊攤銷成本僅不足2美元/桶,也就是油品上佳,且有上億桶已開採原油儲備。此外,沙特的外匯儲備約5000億美元。

這意味著,即使油價跌到20美元左右,沙特短期也撐得住。但石油收入佔其財政比例高達近70%,如果陷入持久戰,沙特也難以承受。

俄羅斯石油成本是個謎。今年2月11日,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伊戈爾·塞欽對總統普京彙報稱其每桶石油單位成本估計為3.2美元。雖然專家普遍懷疑其綜合成本至少20美元/桶,但這也足以讓其短期內承受油價暴跌。

此外,截至3月1日,俄羅斯國家財富基金超過1500億美元,是其應對石油戰的後備力量。但長期來看,由於石油收入佔其財政比例超過50%,油價下跌過猛也將使其受限。

而美國頁岩油公司多為私有化,成本不一,平均約在50美元/桶,甚至更高,承受不了油價暴跌。但美國油氣佔GDP的比重最高也不到9%。也就是說,如果打成長期石油戰,美國能笑到最後。畢竟,美國還有金融市場和中東駐軍可以捆綁油價。

小心1986年石油戰重演

拿當前的石油戰與以前的石油戰比較,最相似的是1985-1986年的石油戰。

1985年時,沙特實施減產保價,產量一度低於英國北海石油。但沙特最終不再忍受。一方面是市場份額丟失。沙特認為,英國通過新自由主義帶來的經濟振興,其實是沙特在承擔成本。另一方面,是中東影響力下降。當時正值兩伊戰爭,中東風雲人物是薩達姆和霍梅尼,沙特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被邊緣化。戰爭同時也讓油價上升,沙特無需再減產保價。

1986年5月,六國石油部長開會決定增產,將油價維持在17-19美元一桶,導致國際形勢劇烈變化。日本因油價下跌受益,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加劇。蘇聯因此從1986年起連續3年負增長,對東歐衛星國的能源供應大幅減少,導致東歐動盪。

歷史情境不會完全相同,但油價走勢有可能相同。高盛等機構判斷,國際油價在二季度或將降到20美元左右,與1986年的“18美元定價”相當。

石油是一種高敏感戰略資源。市場動盪難以避免,但如果傳導到地緣政治層面,誰也不好控制。以此而言,沙特、俄羅斯、美國誰也不能長期扛著油價下跌。對於石油消費國來說,即使油價下跌到20至30美元/桶,也或曇花一現。

□徐立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