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如何和諧統一地有效結合?

張慧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學校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主要方式,學生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主要是課本概括化了的知識體系,它主要是以書本知識體系方式體現出來,是寶貴的知識經驗,學生要想獲得與社會環境相結合的全面知識,就得通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和校外的教育組織相互溝通,才能取得整個教學效果。

  一、社會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社會教育是指家庭、學校教育之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社會團體或其它社會組織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由於學生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接觸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機會不多,因此通過社會教育向學生進行堅定的政治觀念、文化傳統和道德規範是十分必要。特別是當今社會由於信息量的大量增長,知識技術日新月異,而學校的教學活動是較為穩定的知識,在適應知識技術不斷更新,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社會教育在這方面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隨著現代化的手段的興起和普及,社會教育的作用更日趨重要,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相比較有下列特徵:

  1.社會教育要比學校教育方式靈活,社會教育可充分利用各種大眾傳播手段,社會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廣播、電視、書刊、錄音各種展覽館、展覽館的實物圖像教育以及各種櫥窗、諮詢服務的各類學習班等專項教育,靈活多樣的方式也就決定了他對學生學習具有廣泛的滲透性。所以堅持社會教育是教育活動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組成部分,但是社會教育開展必須有系統的基礎知識為指導,只有努力提高課堂教育的質量,社會教育才有紮實的基礎,所以社會教育又離不開學校教育,它和學校教育時刻聯繫在一起的。

  2.內容的多樣性、實用性和及時性。社會教育的內容多樣性主要表現它既有各類提高的內容也有各類普及型的宣傳和諮詢服務的活動,既有道德、法律、紀律等思想方面的內容,也有智力開發的個體文化科技衛生保健的生活常識和體育娛樂方面的內容。社會教育內容的實用性表現在它著眼於幫助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及時性則是指對外界出現的信息反應較快。

  3.社會教育還包括社區(村或組)也要掌握本轄區內留守兒童、單親兒童或孤兒的人數,讓有愛心的父母認領一位留守兒童、單親兒童或孤兒,或給他們指定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進行監護,讓這部分兒童也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感受家庭的溫暖。還可以成立愛心、責任心義務團隊對本轄區內的網吧、歌廳、遊戲廳等進行巡查,不得使學生步入這些遊樂場所。這也會大大降低學生誤入歧途的幾率。但從另一角度講,社會教育也促進了學校教育的改革和提高。

  二、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長輩在家庭中對學生進行的教育。因為家庭是以血緣或收養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社會基本單位,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必要的補充,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把思維的過程的成長描繪成親子之間,開始用語言或姿勢進行的對話。這說明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使學生的智力從小就得到很好的開發,而且使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渲染。實踐證明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他們對人對事尤其是對社會的態度、學習動機和行為方式,以至智力發展的差異和家庭的影響、父母的文化素養,教育能力等有較大的相關性。在今天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學生增多的情況下,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更為凸顯,特別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學生或孤兒的監護人要切實承擔起監護責任,對他們也要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嚴格要求,不能讓他們放任自流、無拘無束,要讓他們的課餘活動掌控在監護人的視線內,及時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在家庭中,家長不要整天讓學生沉溺於家庭電腦的遊戲中,要讓學生把電腦網絡變成學習知識的場所。所以,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中具有基礎作用。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聯繫

  學校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也可以開展一些一系列活動,如親子互動競賽、家庭文藝匯演、合唱比賽、書畫比賽、聯歡會等,讓家長一起參加。這既培養了學生能力,又有利於家長的學習提高,真正做到小手拉大手,促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發展。

  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如果能注重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配合則將為促進學生髮展在時空的銜接提供有利條件。由於這三方面的教育分別以不同的空間和時間方式佔據著學生的整個生活,因此無論哪個方面出現失誤,都會導致對學生的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斷裂而影響他們的健康發展,特別是這三方面的教育在基本方向上不一致,那麼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作用不僅要受影響,而且還會給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損傷。很多調查材料證明,反動、淫穢的書刊、電影、錄像等對學生的危害極大,所以學校、家庭、社會在對學生教育的問題上要保持高度一致,引起高度重視。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無論在內容、方法還是效果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學校應該充分發揮這兩種教育的獨特教育,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輔相成。比如有的學生在學校學習不是很好,但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其它課外活動中卻表現出色,使他們在別的方面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如果學校教育活動能得到家長的配合,改善家庭學習環境,則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方面將是十分顯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有特色,彼此間很難互相代替,只有這幾方面密切配合,取長補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環境,必須要使這三方面形成共識,明白各自責任和應擔負的任務,各司其職形成一個教育整體,這樣才有利於形成一個大教育網絡,形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使學生獲得比較好的教育效果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馬老師理科思維學地理


魯博士認為,家庭教育從胎教開始,一直到學校教育結束,持續時間最長,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特別是上小學之前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孩子的思想品德、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在這階段完成。以品德教育為例說明,孩子良好的品德習慣從牙牙學語的時期就該注意,主要是家長的潛移默化 ,比如說愛心的培養、禮貌的培養、好習慣的培養,我鄰居的孩子今年26了,小的時候她的媽媽為了讓他養成不要隨便要別人東西的習慣,有一次到他媽媽單位去,他媽媽單位的阿姨領著他出去買了玩具還買了不少好吃的,當時她媽媽沒有說什麼,回家後在後面拿著小條子,逼著他親自把東西送到他阿姨家去,從此以後誰買東西給他,只要沒經過家長同意都沒有再要,現在他在外地工作,和他的母親不經常見面,一見面就顯得特別親熱,感謝他的媽媽小時候的嚴厲管教。學習習慣和智力的開發,在上小學前應該完成,讓孩子寓教於樂,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以我的孩子為例介紹一下。我的孩子胎教缺失,孩子牙牙學語開始進行寓教於樂的智力開發,主要給孩子講故事,買一些色彩鮮豔的故事書給他講,講的遍數多了,讓他給被人講,逐漸養成了不聽故事不睡覺的習慣,再就是注意數學的早期開發,注意心算的培養,我孩子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整數的加減,不管什麼數張口就來,而那個時候其他小朋友正在學習二十以內的加減。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以後,上小學、中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家長省很多心。家庭教育,貫穿的時間最長,特別是現在學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再談一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孩子集體觀念和愛心、耐心、恆心形成的關鍵時期,每當我看到現在的中小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早晨早早揹著書包上學,晚上華燈初上,才揹著書包放學,晚上還要做作業,覺得學生真是太辛苦了,經常感嘆當初自己是怎麼過來的。所以,家有學生的一定要關心他、呵護他,多陪陪孩子,不但體現在生活上,還要在精神上多關心、多溝通。最後說一下社會教育,完成了學校教育以後,就要踏入社會,就是說完成基本能力的積累,要到社會上檢驗了。社會教育是一種自主教育,記住年輕不拍失敗,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社會是大染缸,有的染出絢爛多姿的人生,有的染出不堪回首的過去,這是家庭教育顯得軟弱無力,是騾子是馬只能牽出去溜溜。


魯博士


家庭教育決定一切,


單身王子35


教育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教育應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施加於受教育者身上的影響,在受教育者一生中都起到作用。由於其在受教育者幼年時期即開始作用,所以,父母又被稱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是家庭教育的“啟蒙性”。由於受教育者會議指出與家庭的影響之中(即使成年,也不會脫離家庭而存在,當然,單身主義者、修道者等,另當別論),家庭教育還具有長期性。而一般意義上,家庭教育是來自於家庭的長輩特別是父母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當下,這種權威性已被廣泛質疑,認為父母應該和孩子平等,個人以為,在人格上,父母等長輩與受教育者自然是平等的,因為人格沒有高下之分,但由於人生閱歷、知識視野等原因,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上來說,一定的權威,還是有必要的。

二、社會(社區)教育

社會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教育指一切社會生活影響於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狹義的則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統而言之,這會教育有如下作用:

第一,社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主要的影響方式是社會風氣,它以社會政治經濟為背景,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活動視野,影響面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作用。作為社會教育的一部分,社區教育直接影響合作於受教育者。

第二,社會教育不僅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滿足成年人繼續學習的要求,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政治、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安定與進步。

第三,社會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沒有制度化教育的嚴格約束性,能很好體現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現代人的成長已不完全侷限於學校,必須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教育更有利於人的社會化。

三、學校教育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一般指的是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相對於家庭和社會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目的性。學校教育有明確的育人目標,所有一切的教育活動包括課程設置和管理、硬件設施設備,都是服務於這一教育目的的。

二是固定性。學校教育的場所相對固定,一般指的是在學校,主要的陣地是教室。學校的教育者相對固定,也就是老師是相對固定的,在某一個學段,很大程度是由一批老師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

三是計劃性。學校的教育都有比較系統的計劃,達到課程設置,小到每一堂課每一個活動,都有明確的計劃,先學什麼,後學什麼,都是循序漸進的。

四、三者如何統一

關於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人們經常引用美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其中對三者進行了比例劃分,說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佔40%,社會和學校教育各佔30%。個人以為,教育局額不能做簡單的加減法,也不能打著科學統計的幌子,用數據來展現自己手中掌握的所謂真理,但三者相互補充的關係,卻不能因任何藉口忽視。

竊以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其實質就是素質或素養的發展。不同的時代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對人的素質或素養又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民國初期有'“德先生”“賽先生”,建國後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前幾年又提出所謂的“核心素養”,把這些的實質和核心抽出來,不外乎就是“待人以善”“待事以真”“待生活以美”,也就是“真善美”,分別說的是“人生之道”“工作之道和“生活之道”。

家庭教育重在人的個性特點的薰陶,培養人的善良的品質,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重在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能力的培養,這是教育的主體。社會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與時俱進、積極向上的合格有用人才為目標的綜合化培育過程,這是對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補充。所以,三者各司其職,各有側重。

但分工而不分家,才是三者的核心,現在的問題是,受社會評價的影響,學校教育致力於應試,家庭教育幫助學校應試,社會教育在一旁袖手旁觀或者讓一些不良風氣侵蝕人的內心。所以,提出問題的同仁也算是用心良苦,而我也需要用心來回答三者的和諧統一的問題:

一是目的要統一——培養“待人以善”“待事以真”“待生活以美”的勞動者和公民。

二是方法要統一——對於未成年人來說,活動,是最讓他們接受的方式,應該有活動為載體,而不是道德或知識的灌輸,正如泰戈爾所說,“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成就了鵝卵石的美麗”。

三是相互補臺而是拆臺。現在有一種怪象,家庭怪學校、怪老師不好好教,總認為老師不負責任,該教的不教;教師怪家庭不好好養,個性乖張、飛揚跋扈,或者多愁善感動輒尋死覓活;社會則冷眼旁觀,是不是說點風涼話,對家長特別是對老師進行道德綁架。結果呢?受影響的是一代一代的孩子。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家庭要切實履行責任,培養個性品質,不放養、不圈養,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社火習慣和個性品質,在可能的情況下,協助學校培養好學習習慣。學校特別是老師,要愛心耐心細心(本人取名三心,即來於此),精心選擇好教學內容用更科學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教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通過一些活動,包括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脈搏與時代一起悅動,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當然,這些,說起來人容易做起來難,從管理學的角度而言,“要什麼就要評什麼”,可以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對學校一級教師進行評價,可對於家庭和社會呢?誰是責任主體?責任主體沒有盡到責任該又該如何?以至於有專家呼籲“家長要持證上崗”,可問題是,後續如何跟進?而對於教育另一個重要的利益攸關方——社會呢?在《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教育發展戰略,要落地生根乃至於開花結果,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努力——只有每個人都意識到“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時,這一理想才會變為現實吧。

不過,在路上,是一種常態!

努力,是一種狀態!

信任,則是一種心態!

謹以此文,與同仁們商榷,請大家批評指正。


三水三心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繫的。三者之間並且還是相互推動的,怎樣將三者合力為一呢?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了切實發揮教育培養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須樹立一種全新的觀念,打破學校和社會的界限,以學校為龍頭、家庭為基礎、社會為平臺,把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共同創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它不同於家庭、社會的影響,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視的優勢。從學校育人功能來看,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教育的社會化活動,它能按一定社會需要,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從學校育人環境來看,學校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們的學習創造一個和諧舒適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從受教育的時間來看,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最集中,更利於全身心接受各種知識的傳授,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健體。

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充。它具有早期優勢,是子女成長的搖籃,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有益於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使兒童的智力得到儘可能早的開發,使他們從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薰陶,形成最初的倫理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和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最能根據孩子的智力發展特點實施個別教育,最能培養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針對的對各種社會信息景進行整理、篩選。此外,家庭教育是終生教育,具有長期性、持久性,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甚至走向社會後仍然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終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齊講“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場所是家庭”孩子對母親的愛進而發展到對兄弟姐妹、鄰里的愛,這就是道德發展的基本原則。

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繼續延伸和發展,是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所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組織機構繁多,其教育內容具有廣泛性、適應性、及時性與補償性,其方式方法具有靈活多樣性,若善於利用,引導得力,必然會對不同興趣、愛好、特長的青少年的素質提高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通過社會教育,學生可以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增強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可以在社會大課堂,體驗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學習社會規範,擴大社會交往,養成現代素質,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需要,為參加現代化建設做準備。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教育網絡,實現 “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格局,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重要意義。 它是促進學校教育整體化,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德育目標的需要;是形成整體教育的思想保證,是對教育改革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和發展;是把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根本途徑,是把全黨重視、社會共同參與結合在一起的重要舉措。因此,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勢在必行。


數學胡老師課堂


我一直在推家長正道。看到那麼多家長急切地盲從,真的嚇到我了。

這裡我提出另一種論點,不希望急於盲從,只希望理智地評說。目的只是希望大家真心正道,而摒除盲從。

我認為:

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更全面地講,應該是孩子成長的根本。依據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事實上,孩子後果許多人生的關鍵思想問題也更多是家長在起關鍵作用。

學校教育不是主體,是主流。孩子才是受教的主體。

社會教育是輔助。

三者和諧統一地有效結合應當是:

家長要學會正道,不人云亦云,有正念,支持孩子順學校教育;學校要本份,專心教書育人,正確引導孩子德智體美;社會教育要純潔,多給正能量,少因一己之私而隨意散佈岐念,或自己都搞不懂的東西,及不和諧之音。

本人只討論教育問題,看我相關問題,促大家正道。有共鳴可點贊。


家長話題


三者要想有效結合,需要取消寬鬆的義務教育,實施有責任的強制性義務教育。如果不能完成義務教育,學生將拿不到身份證、不能辦理結婚證,不予辦理銀行卡、駕駛證等諸多業務,孩子有壓力了,學習勁頭自然就足了。如果孩子不能完成義務教育學業,學校和家長都將受到政府嚴厲處罰,三者一定會有效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對孩子的教育監督工作。


我是東方


從國家導向、學府主旨至家教核心:讀聖賢書,行聖賢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