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彼岸|宗教不同,慈悲一致

我常聽到許多基督徒會批評佛教或其他外道,我對這種行徑很不以為然,尤其我身邊許多基督徒都是這種態度,請問我該怎麼面對這種基督徒?


此方彼岸|宗教不同,慈悲一致

宗教在傳播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定的阻礙,尤其外來宗教,基於民風、習俗的不同,以及固有信仰的衝突,為讓當地人接受,必須有一些善巧法門。其中大抵用利誘和改革兩個方法。

例如佛教一千多年前傳到中國時,從印度經過中亞來到中國的僧人,很多都是用神通來幫人解決疑難雜症,以獲得人民的認同和接受,這才能把佛法大意傳播出去,這即是佛經所說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基督教也相同,早期臺灣老一輩的人,都還有印象每到假日教堂就會發放麵粉、餅乾之類的食物,讓傳統信仰的人願意踏進教堂,先釋出友善的態度,才能進一步宣揚教義。

另外,要在一個有著固有傳統信仰的地方,注入新宗教的思想,要引人注意,就必須讓民眾有新的思維。早期基督教批評拜祖先只是拜一塊木頭、拜神像、佛像是偶像崇拜……,其實都是方便法門,提供民眾在僵化的觀念裡,有靈活思考的空間。只是傳教士的方便法門,透過一知半解又熱衷宗教的民眾一轉述,就變樣了。

這些方便法門,一旦已達到效果,就應該捨棄,迴歸正統的教義傳播。神通、贈予、攻訐,都是不究竟的。

基督教講的是“信”“望”“愛”,是“愛你的敵人”,在《馬太福音》裡有一段話說: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這種法雨均霑的教義,和《法華經》裡的“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是多麼一致啊!

可見一個成熟的信仰者,能洞見他的宗教、他的教義,所要表達的思想,至於沒有意義的攻訐,只能同情此人既已踏進了信望愛之門,卻平白辜負了基督的博愛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