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眼龙”夏侯惇为什么能两次打败巅峰时期的赵云,他到底有多厉害?

佳宁姐姐说历史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这些武将排名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当然这个排名大部分出于押韵的原因,其中许褚和典韦大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而张飞又能多次击败许褚,显然这个排名并不是这些武将的真正实力。

演义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面对百万曹军七进七出,让我们很多人都成为了赵云的粉丝,自吕布之后好像赵云成为无敌般的存在,可是独眼龙夏侯惇却能两次打败巅峰时期的赵云,那么夏侯惇到底有多厉害呢?

当看到夏侯惇、两次、击败巅峰时期的赵云的时候或许我们感到诧异,夏侯惇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并非五虎将的对手,何况夏侯惇对阵的是五虎将中武艺佼佼者的赵云呢,显然这个说法有一定的误区。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出山,开始诸葛亮并未立下寸功就居军师之位,被关羽和张飞两位将军小觑,此时正好遇到曹军南征,领十万之兵的人正是夏侯惇。夏侯惇扬言要活捉刘备,这也是诸葛亮成名之战火烧博望坡,诸葛亮选择让赵云为先锋交战与夏侯惇,并且令赵云只须败不许胜,第一次赵云领军遇到夏侯惇短短数回合赵云败退,夏侯惇见赵云不过如此,随即策马追之,两人在一追一退的过程之中又交战数回合,赵云依然不敌败走。随后夏侯惇领兵继续前行,遇到刘备领军相拦,两人交战数回合刘备和赵云一样不敌夏侯惇败走,两次小胜让夏侯惇忘乎所以,执意领军生擒刘备,正好中了诸葛亮之计,一把火让夏侯惇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赵云和夏侯惇交战我们不难看出,赵云只所以两次败于夏侯惇完全是为了引夏侯惇中计,赵云只是遵从诸葛亮将领假装不敌夏侯惇罢了。

通过演义这些武将对比的话,夏侯惇根本不是赵云的对手,夏侯惇虽然当初与吕布手下战将高顺交战过,夏侯惇面对高顺不慌不忙,夏侯惇也与关羽交战数回合,夏侯惇并没有明显弱势,但这些战绩显然还是无法与赵云想比的。

赵云百万军中七进七出并斩杀曹营将领二十多位,就这个战绩而言想必天下第一的温侯吕布也望而却步,而夏侯惇当时独战吕布并没有讨得便宜,夏侯惇曾经与曹操其他部将共战吕布也没有拿下吕布,后来更是听闻吕布之名都有所胆怯。

赵云和夏侯惇一生的战绩而言,赵云恐怕要比夏侯惇高一个档次,毕竟赵云在演义中是继吕布之后的天下第一武将,夏侯惇两次打败巅峰时期的赵云只不过是为了展现诸葛亮的智谋而已。

当然正史中赵云并没有参加过多少大战,况且历史中的两军交战也并非演义中那样,正史中或许夏侯惇有战败赵云的武艺,可赵云多数时间在负责刘备的安全,恐怕二人也很难有机会交手罢。


豫北老崔


演义中,常山赵子龙,人见人爱,武功高强,曾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他一生斩杀二十多员将领,人称“敌将收割机”。然而,“常胜将军”赵云,却败给了“独眼龙”夏侯惇,还是两次败给了他。你能想象得到吗?那么夏侯惇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为何两次打败赵云?

夏侯惇的武功

夏侯惇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敢杀敢拼的武将。他在眼睛没有受伤之前,武功虽然比不上超一流武将(典韦、许褚),也比一般的一流武将(张郃、夏侯渊)厉害。如夏侯惇曾数合刺徐荣于马下,给曹操报了仇,又如四十回合打败高顺。夏侯惇还勇斗吕布,虽然被打败了,他的勇气可嘉。

然而,夏侯惇在一只眼睛被曹性射瞎后,武功直线下降,成为一名普通的一流武将。此后,夏侯惇再遇到温侯吕布,不是拔腿而逃,就是参与六将围攻。他和关羽还有两次战斗,第一次是十余合诈败,将其引出城,引到土山之上,第二次是黄河渡口,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夏侯惇追上来,为自己的手下部将秦琪讨个公道。

两人战不十合,被曹操派来的使者拦住,后来又动手时,夏侯惇指挥手下两百人,包围关羽,准备群殴,以多取胜。此时的夏侯惇,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和关羽公平决一死战。

然而,一只眼睛瞎了之后的夏侯惇,还两次“打败”了赵云。众所周知,赵云在三国二十四名将之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吕布和典韦。他一生斩杀有名有姓的将领二十多人,打败的更加不知道有多少。那么,“独眼龙”夏侯惇是如何打败“常胜将军”赵云的呢?

夏侯惇听闻刘备在新野县,每天操练新兵,害怕刘备做大,于是向曹操进言,先下手为强,主动讨伐刘备。此时的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招兵买马,实力越来越强,早已非吴下阿蒙。其他的不说,单凭诸葛亮一人,就抵得上十万大军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胸中自有百万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夏侯惇带领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四员大将,及十万大军,杀向新野。此时,关羽和张飞不服诸葛亮,冷眼看诸葛亮怎么安排军事行动。诸葛亮不慌不忙,端坐将台,代替主公刘备发号施令道:

“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以上军事部署,诸葛亮安排得井井有条,关羽和张飞埋伏博望坡两边,关平和刘封点火,赵云诈败,将夏侯惇引入包围圈,刘备是援兵。

知晓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赵云两次败给夏侯惇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赵云败给夏侯惇,并不是他学艺不精,打不过夏侯惇,而是另有隐情。按照计划,赵云和夏侯惇打斗,只许败,不准胜,直到将夏侯惇大军引入包围圈为止。

赵云和夏侯惇相遇后,听到夏侯惇出言不逊:“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鬼矣!”赵云大怒,大战夏侯惇,仅仅数合,便诈败而逃。夏侯惇看见自己打败了超一流武将赵云,欣喜若狂,于是纵马从后追赶。赵云大约跑了十余里,怕夏侯惇不敢追上来,于是回马又战。

这次还是照旧,两人交手没有数合,赵云又“不敌”逃走了。夏侯惇手下部将韩浩提醒夏侯惇道:“赵云诱敌,恐有埋伏。”夏侯惇刚刚两次打跑赵云,志得意满,认为赵云不堪一击,即使有伏兵,也不怕。

以上就是演义中夏侯惇两次打跑赵云的相关描述,原因一目了然,赵云听从军师诸葛亮的军令,只败不胜。当时,赵云已经不是刚出道的小将了,而是久经沙场,多次斩杀敌将的大将,已经是巅峰时期了。

因此,这一战,“独眼龙”夏侯惇两次打跑巅峰时期的赵云,他应该值得骄傲了。如果两人真的公平对决,估计十个全盛时期的夏侯惇也不是赵云的对手,何况是一个盲夏侯。


魁哥说历史


三国演义中把赵云神化的很厉害,好像赵云完全是无所不能,即使是三国第一名将吕布,也未必能够打得赢赵云。至于独眼龙夏侯惇两次打败赵云,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赵云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

当然夏侯惇本身的武功也不差,在三国中也是几进几出上过战场勇猛杀敌,所以能够得到曹操的重用,掌握兵权。因为他虽然是曹操的亲戚,但本身如果能力不强的话,也无法服众,曹操也没法让他掌握兵权统帅大军,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也掌控不了军队。不过夏侯惇当时已经是统帅级将领,不会轻易的自己出战,而是让手下人出战。

夏侯惇与赵云之间的交战发生在新野,当时刘备走投无路投靠刘表刘表就把新野城给了他,让他驻扎。夏侯惇知道了之后,操练兵马,率领10万大军杀向新野,意图一举击败刘备。而当时诸葛亮刚好投靠了刘备,所以为刘备出了一番计谋,赵云前去迎战,打了不久之后佯装失败,把夏侯惇的大军引入了埋伏圈,最后又火攻大败夏侯惇。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赵云的武功并不是打不过夏侯惇,而是因为他的失败是事先就设计好的,要把夏侯敦的大军引入到包围圈中。夏侯惇自恃兵力强大,所以没有听从手下将你的劝告,最终果然往埋伏圈里跑,导致军队损失惨重。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夏侯惇是曹操手下有数的大将,即是曹操的亲族,又是武勇超群的人。他在曹操起兵的时候,就跟随曹操,作为他手下的领兵大将出生入死。在很多的场合都能够看到夏侯惇奋战的身影。


夏侯惇在战斗中一直勇往直前,他和吕布交过手,虽然不胜,可也能够全身而退。他最佳的战绩是在濮阳之战中,和吕布手下第一大将交手五十回合,打败了高顺。

就从这一点来说,能够做到夏侯惇这一点的武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也是夏侯惇自傲的资本。虽然夏侯惇在后来的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曹操将他调离战争前沿,让他更多的是打理政务。但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武艺还是很有信心的。

在徐州之战中,关羽的主要对手就是夏侯惇。是他引诱关羽出城,也是夏侯惇在关羽回城时缠住他,让关羽进退两难,冲不出重围。在黄河边,也是夏侯惇要为部下出头,和关羽交锋。

而赵云是刘备军中有名的上将。他忠心耿耿,武艺超群,深得刘备信任。赵云作为刘备的内卫,担负着保卫刘备和他的家眷的任务。

在长坂坡,赵云为了救出刘备的家眷,在曹营中杀得七进七出。终于救出了后主刘禅,保住了刘备的继承人。《三国志》中说他是刘备的爪牙,是滕灌一类的武勇超群的人物。

而夏侯惇和赵云在《三国演义》中也交过手。而且夏侯惇还连续打败过两次赵云。如果从两个人的武艺高低来说,这是不应该的。

不过一看发生的背景也就释然了。这件事

是发生在火烧博望坡的时候。当时诸葛亮是派赵云去诱敌,因此赵云败给夏侯惇是诈败。

但是,刘备军中将领很多,为什么非要派赵云去诱敌呢?这是诸葛亮多方面考虑的结果。

关羽张飞是不能去诱敌的。夏侯惇知道他们的武勇,如果他们诈败,夏侯惇会很快发觉。那么诸葛亮的诱兵之计就无法进行了。火烧博望坡也就烧不成了。

如果派其他的将领去呢?说句老实话,其它的将领武勇太低。以夏侯惇武艺,估计没有来得及败下阵来,就送了性命。

而赵云这个时候还没有经过长坂坡之战,由于长期跟随刘备,声名不显。让他去引诱夏侯惇正合适。夏侯惇不知道赵云的底细,只是把他当成无名之辈。而赵云的武艺又高过夏侯惇,所以他可以纠缠挑逗夏侯惇,而自己的人身可以保证无忧。



就这样,赵云连续诈败夏侯惇两次。被赵云撩拨得火冒三丈的夏侯惇就乖乖的被引进博望坡。最后被诸葛亮火烧,遭受了惨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夏侯惇与赵云都属于上等良将,二人交手还真欠好说,夏侯惇虽然瞎了一只眼睛,可是他是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多敢杀敢拼的人,他属于“楞头青”偶然打败赵云也完全有可能。

小说中形貌夏侯惇和赵云的交手,赵云震怒,骑马来和夏侯惇大战。一番交手事后,赵云却诈败而走。夏侯惇于是在身后紧追不舍,赵云很快又转过身来与之交手,没打几个回合最后又走了。这样看来,只管两人正面交锋过,可是他们都并未拿出各自的全部实力对战,所以从始至终都没能分出胜负。若是动真格大战一番的话,或许夏侯惇和赵云依然难分胜负,究竟两人都是武功高强的武将,实力可谓是在伯仲之间。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博望坡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但时间并非如小说所言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在《三国志·李典传》中还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该传称:“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这段记载来看,这场战斗的规模并不大,夏侯惇战斗失利,李典及时赶到,刘备兵力不足而撤退,战斗到此结束。在这场战斗中还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名叫夏侯兰。《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按照记载还原了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后,我们再来谈谈小说中的这场战斗。从小说描述的战争场面来看,获得战争胜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群起而攻之,两军决战,从而决定战争的胜负。另外一种是双方主将领之间的单挑,往往是一方主将战败或被杀,战斗也就结束了。而在小说描述的博望坡之战中,赵云两度与夏侯惇单挑。一次是双方单挑几个回合后赵云诈败,第二次是“云约走十余里,回马又战,不数合又走”。众所周知,在小说当中,赵云的武艺远胜夏侯惇,在十个回合之内定能将夏侯惇斩于马下。如此简单的取胜之法,作者却偏偏不用,非要设计出诱敌深入的战术,赵云只能按照诸葛亮的指令两度败给夏侯惇,其目的无非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情节虽然热闹、精彩,但却是多此一举。这大概也是古代小说作家的一个通病吧。


Crazy荔枝肉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说起夏侯惇来,我们就要谈谈当年夏侯惇做的一些慑人心魄的事情,那就是拔矢啖睛这一段,当年夏侯惇守护三城的时候,自己的部队和吕布的部队遭遇,吕布派高顺出战,与夏侯惇大战了几十个回合,高顺见夏侯惇勇猛,拨马便走。

高顺当时也算是一代名将,有传其人的武功不在赵云之下,也不知道是不是假装自己败了,夏侯惇一看,咦?我还蛮厉害的嘛,便是追了上去。

见夏侯惇追来,高顺的手下高顺手下便是搭弓上箭,偷袭了夏侯惇,正好射在了他的眼睛上。夏侯惇疼得哇哇大叫,本来打算拔出这一支箭来,但是一下子连眼珠子也捎带了出来,夏侯惇彪悍啊,于是就大喊了一句,“乃是父母所生,不能浪费了呀”一扬脖子,直接把眼珠个吞掉了,从此其人的凶名便是流传了开来。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眼睛失去了一个,夏侯惇的战斗力下降了不少,但是曹操给予其很高的职位,毕竟是同门亲戚,也是对自己绝对忠诚。

至于处于状态最差时期的夏侯惇,为何与巅峰时期的赵云对战战云会战败呢?

这个还要说起火烧博望坡,当年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来袭,诸葛亮告诉赵云和张飞,要把夏侯惇引入包围圈,但是这一战让赵云出战,首先赵云名气大,假装失败,会让夏侯惇很兴奋的,张飞不同,脑子一根筋,那时候张飞还不服气诸葛亮,是个变数,所以赵云好使。

赵云和夏侯惇对战,佯装败走,夏侯惇乐的,我竟然能够打赢赵云,给我追,结果十万大军就让赵云带进了口袋,赵云佯装又和夏侯惇干了一架,夏侯惇更是来劲儿,结果一头扎进了博望坡,让诸葛亮一把火给烧了。

所以这个故事就这样,赵云还是那个赵云,夏侯惇还是那个夏侯惇。


北派说书人


夏侯惇是曹魏数一数二的大将,不光是由于他的地位高,他的武力也是不可小觑的。“独眼龙”这个外号,是他力战高顺时被曹性偷袭一箭将眼睛射瞎。由此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独眼将军”。夏侯的武力是非常强悍的,只不过《三国志》的记载极少。因此想要解答这篇文章必须要用《三国演义》来解答。

勇战高顺,曹性偷袭

夏侯惇作为曹操起家时数一数二的猛将,他的武力值可想而知。当时曹操与吕布大战,夏侯惇担任了其中的主要角色。他力战拥有陷阵营的高顺,竟然与高顺交战四十回合后,将高顺打败,高顺落荒而逃。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高顺的武力值只能处于乱世中游,战胜高顺好像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高顺所拥有的陷阵营却是战争中的一把好手,很多人都败于高顺的陷阵营。夏侯惇却是连将带兵全部打败。足以看出夏侯实力。

高顺败逃后,夏侯惇穷追不舍。这一追不要紧,可中了曹性的奸计。在夏侯惇没有任何防备下,射箭且射中了夏侯惇的眼睛。一般的武将遇到这种情况都是会直接落下马来,必败无疑。可夏侯惇选了吃了自己的眼睛,举到杀了曹性。
夏侯惇毅力之强,武功之勇都可以称之为三国中上游的猛将。

夏侯惇“二次击败赵云”,实为赵云诈败

赵云与夏侯的交手,完全不能记录在案,这并不能作为夏侯惇战胜赵云的案例,不过问题提出,作为有问必答的我们,所以除去分析夏侯惇的战绩与武功,还要将博望坡二人大战的场景写出,来供大家鉴赏。

曹操听闻刘备在新野整日练兵,派遣夏侯惇去将其收服或消灭。按照夏侯惇的性格来讲根本不会去求合,更多的还是要将其消灭掉。可当时刘备的势力不容小觑,除去没有一块像样的地盘外,不论武将、兵士都可以算的上是当时一流。

因此曹操才会给夏侯惇十万大军去讨伐刘备。刘备心中是非常惶恐的,夏侯惇的实力他自然是有所耳闻,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咨询孔明:先生,如今独眼将军夏侯惇率十万兵马来攻我,如何是好啊?

孔明不慌不忙制定好战术,当时很多武将都不服孔明,只有赵云非常的听话,不过此战之后所有的人都对孔明有了一个新的看法。

赵云的任务就是不许胜只需败,因为单单打赢夏侯惇没有用,要知道他身后还有曹兵十万,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孔明才会让赵云两次败于夏侯惇,二人交锋后,赵云不到十回合便败了,夏侯惇想要乘胜追击,手下部将认为这是赵云在欺诈夏侯。

故此夏侯不追,赵云见状,杀将回去,依旧与夏侯大战十回合假装战败。此次夏侯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管部将的劝诫,带领大军就是冲,到了一处林子后,埋伏的刘备军冲杀出来,一把火将曹军烧的片甲不留。

总结:夏侯惇的战绩是非常可观的,可是战胜赵云的这两次实在是不能算战绩之中,依我看赵云的武功是一流,夏侯惇的武功在中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赵云故意战败时没有受到任何损伤的原因,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荆襄名士


三国时期,因为战争频发的原因,出现了不少骁勇善战的将领。赵云便为其中之一,他的一句口头禅——“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令人印象深刻。赵云也确实厉害,否则也不会被称为“五虎上将”之一,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角色,在遇到夏侯惇的时候,却两次兵败逃走,这是为什么呢?说好的赵云一生无败绩呢?难道真的是遇上了命定的克星?

性情刚烈夏侯惇,一身是胆赵子龙

夏侯惇何许人也?也许很多人听过“拔矢啖睛”的故事,当时夏侯惇在战争中被人射伤左眼,他在拔剑的时候不小心将眼珠子拔了出来,秉承“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的原则,他将眼珠吞了下去。这事之后,夏侯惇多了个外号——“独眼龙”,许多人也因为这事认为他是个性情刚烈的人,不过历史上他眼睛受伤是真,“吞眼”之事却出自《三国演义》,所以其中虚构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夏侯惇却是性情刚烈之人,当初有人侮辱他的师父,他气不过,直接将此人杀害。而赵云相对来讲,遇事更冷静,但他也浑身是胆。当初长坂坡之战,阿斗被困,他曾七进七出,带着阿斗杀出重围。这两个人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就安排了两人的一场交锋。

“独眼龙”与“五虎上将”的交锋

当时,诸葛亮刚被刘备请出山,而曹操在此时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率军南征,为了应对此番战役,刘备请诸葛亮出谋划策。当时关羽等人不服诸葛亮,而赵云相对明事理,于是诸葛亮便让他带兵前往应战,不过他要求赵云在打战的过程中要佯装战败,其目的是为了引诱夏侯惇追击,以保证他们能够顺利伏兵用火攻将曹军击退。

于是赵云便带了少许军队与夏侯惇正面交锋,没打多久,赵云便佯装兵败,落荒而逃,这里是赵云第一次战败。不过跑了没多久,赵云担心夏侯惇等人识破自己的计谋,于是又杀了回来,这次和第一次一样,也是打了不久,便假装战败而逃。

夏侯惇等人原来也觉得赵云兵败有诈,但是因为赵云两次兵败,夏侯惇便放下戒心,认为他们即使有埋伏,也不过如此,足以应对。于是便乘胜追击,最后终是落入了诸葛亮设的圈套之中。曹军后方物资被烧,而且此时他们所处的路段树木交杂,导致火势难控,最后夏侯惇只能退兵,逃回许都,这就是著名的博望坡之战,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烧的第一把火。

不过,虽然夏侯惇在这场战争中,两次打败赵云,但是因为赵云都是佯败,所以也不能说赵云不如夏侯惇。而且这只是发生在《三国演义》中的,用来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用,历史上真正的博望坡之战,两人并没有交锋,设计夏侯惇的也并非诸葛亮,此时的诸葛亮还未出山,而是刘备,是刘备率军并佯败,最后夏侯惇被埋伏,被李典所救。

两人正面刚,胜负难料

那么,夏侯惇遇上赵云,究竟谁厉害,这个还很难说,也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有人认为夏侯惇有冲劲,强一点,有人认为赵云有勇有谋,略胜一筹,当然,也有认为两者旗鼓相当的。

众所周知,赵云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他一生征战沙场,战功卓越,所以被人称为“常胜将军”,况且他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称为“五虎上将”,就足以证明他在蜀汉名将中的地位。

而且在当时他不仅获得了刘备的赏识,还得到过曹操的肯定。曹操向来爱才,当初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时,曹操虽然下令抓捕,但是也同时下令活捉,看中的就是赵云在战事方面的奇才,想要为己所用。而夏侯惇,他的主要职责则是为曹操守住后方,主攻后勤,同时他还要帮助地方的治理,为的就是让曹操减少后顾之忧。而这方面,他也确实做的不错,所以才能坐到大将军的位子。

如果两人真的正面刚,难说熟胜熟负,一切皆有可能。毕竟,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混得如鱼得水,肯定有自己的两把刷子,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历史上两人并没有真正交过手,若是交手,说不定就是棋逢对手,不分伯仲呢?


汗青正浩


在《三国演义》中,“独眼龙”夏侯惇曾两次打败巅峰时期的赵云,只不过赵云是诈败;而在正史中,巅峰时期的赵云却曾两次真败给了“独眼龙”夏侯惇。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赵云两次诈败给“独眼龙”夏侯惇

一句“吾乃常山赵子龙”,此语一出霸气十足,曾令多少青春少年热血澎湃。据《三国演义》中讲,诸葛亮初出茅庐,刚刚投入刘备麾下,曹操便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前来消灭驻军新野城的刘备势力。

刘备闻报大惊,急召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商议。当时,张飞不服气道:“哥哥何不使‘水’去?”因为,此前刘备常称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因此张飞才有此一说。

但是,刘备却巧妙说道:“智赖孔明,勇须二弟,何可推调?”

接着,刘备将配剑、印信交予诸葛亮。从而,拉开了诸葛亮人生的精彩篇章。

随后,诸葛亮分派关羽、张飞、关平、刘封各领军前去埋伏放火,而派给赵云的将令则是“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

  • 诈败一:当夏侯惇等将引兵到达博望坡时,赵云纵马与夏侯惇对战,“不数合,云诈败而走!”


  • 诈败二:赵云诈败十余里后,又回马与夏侯惇战,“不数合又走!”

最终,夏侯惇不听韩浩相劝,中了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之计”,并大败回到许昌向曹操请罪。

赵云两次真败给“独眼龙”夏侯惇

据正史记载,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刘备奉荆州牧刘表之命,北攻曹操的叶县。曹操闻报后,立即命夏侯惇前去抵挡。随后,夏侯惇与刘备对峙于博望坡。

  • 真败一:刘备不知是深感不敌夏侯惇,还是想要诱敌深入,随“火烧自营”而退。当时,赵云跟随刘备出战,刘备败退,岂不相当于赵云败退。

  • 真败二:夏侯惇不听李典相劝,与于禁一同追击刘备,虽中刘备之伏,但幸得李典相救,刘备再次败退,岂不相当于赵云再次败退。

“独眼龙”夏侯惇有多厉害呢?

无论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中,“独眼龙”夏侯惇都属于历史上“无双猛将”之一的人物。

尊师无双

14岁的时候,夏侯惇跟随老师学习时,见有人污辱他的老师,便持刀将其杀死。可见,少年夏侯惇已初现“勇烈彪悍”的猛将之姿。

彪悍无双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吕布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攻打驻军豫州的刘备时。刘备不敌,向曹操求援,曹操当即派夏侯惇前去救援。

结果,夏侯惇被高顺部将曹性一箭射中左目,而夏侯惇则急忙将左目串着眼球的箭矢一把拔出,并大呼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并立将自己的眼珠一口吞下,随后又提枪纵马,一枪将曹性挑落马上。如此彪悍的行为,纵观三国无数猛将,独一人也。

不过,夏侯惇这段彪悍的人生,只是演义中的情节而已。真实的他却并没有“拔矢啖睛”之举。对此,《英雄记》有记载:“惇负其力,阴欲前突顺,为顺举弓一发所中,伤左目,顺瞋目盼之,关羽、张飞皆不敢动。”

但是,赵云却有长板坡于曹操的万中之中,救出“阿斗”和甘夫人的壮举。所以,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夏侯惇应该是不如赵云的。

远见无双

据《曹瞒传》及《世语》记载,曹操赤壁战败后,桓阶曾劝曹操称帝,而夏侯惇认为应当先灭蜀,蜀地平定则江东归服。然后,才可效法舜、禹,登基称帝。对此,曹操深以为然。

此等眼光,同赵云劝说刘备将成都周围田舍归还百姓的“远见”,几乎如出一辙。

倒霉无双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吕布派部下诈降留守濮阳的夏侯惇,并借机劫持夏侯惇索要珍贵财物。虽然,夏侯惇的部将韩浩沉着应对,终将劫持者斩杀。但是,纵观三国历史,猛将被劫持事件,怕只有夏侯惇一人也。

这一点,相对谨慎的赵云来说,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独眼龙”夏侯惇都不曾真正在单独对决中打败过巅峰时期的赵云,但是夏侯惇绝对算得上是三国少有的“无双猛将”。


祥子谈历史


对劫持者只能投鼠忌器?

喜欢追《神探狄仁杰》的朋友,绝对熟悉这样的一幕:李元芳和如意去贺兰山,查询塘报的事情,结果如意在石桥下被紫衣女子劫持,身手不凡的元芳用链子刀,杀掉紫衣女子救回如意。古语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把时间往回拨数百年,有一人比李元芳是更加勇猛!

——元芳智救被劫持的如意

东汉初平四年发生了件大事,曹操之父曹嵩由琅琊奔赴许昌的途中,在徐州被陶谦的部将所杀。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率精锐谋取徐州,夏侯惇则留守濮阳。原本计划的是很周详,可没曾想张藐反叛成性,竟然想把在鄄城的曹操妻儿送给吕布。幸好有忠于曹操的将士,及时把信息告知给夏侯惇,这才擒获张藐击退吕布。

——三国形势图

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奸诈的吕布见鄄城无懈可击,另辟蹊径的攻占了夏侯惇的大本营濮阳。此时夏侯惇算是落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指望曹操回师支援已无可能,鄄城丢失粮草亦无来源。苦思良久得出假降之策,最后剧情反转己方押解之人和吕布携手,劫持了夏侯惇须得钱财方可放人。若是换作一般的队伍,绝对以四散溃逃结尾。然而夏侯惇的部将韩浩,首先是安抚了军心已乱的士兵,让他们都老实呆在军营里面,其次他亲带铁骑赶往交易地点,最后拜泣夏侯惇:“我非不救大将军,只是必须先国后家!”

——人中龙凤吕布「?——199.2.7」

此举让劫持者误认为夏侯惇,失去了可要挟的价值,紧接着韩浩一阵玩命的冲锋,瞬间击破了劫持者的心理防线,连滚带爬地还回了夏侯惇,并且通过劫持者夺回了鄄城。事后曹操得知十分赞赏夏侯惇,称赞其治军有方堪当大任。

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颐质。由是劫质者遂绝。——《三国志》

通过这起解救人质的故事分析,夏侯惇是为有勇有谋的将军,一是组织能力强,再失去主帅的情况由副将继任;二是艺高人胆大,敢于深入险象环生的敌营;三是心理认识强,明白劫持者的心里弱点。梳理赵云一生的战绩,从无独立领军作战的事例,所以智慧比不上夏侯惇。

能修筑太寿陂的夏侯惇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唐代 ·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上面这首七言绝句写的是,隋炀帝在修建隋唐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消耗民力激起民变,导致强盛的隋朝二世而亡的惨剧。这也说明古代的交通相当依赖水运,同时也揭露了南北水资源的极度不平衡,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兴修水利是件大事,从最早的郑国渠到秦末的都江堰,主持修建的人皆是文官没武将。

时光走到三国的时候,夏侯惇由武将蜕变为水利专家。初平四年的时候,夏侯惇担任陈留、济阴二州的太守,当时蝗虫与干旱如鬼魅一般,轮番向夏侯惇发起了进攻。众所周知蝗虫集中爆发于干旱的年份,为此想釜底抽薪的消除蝗虫,必须改变孕育蝗虫的环境。

——智勇双全的夏侯惇「?——220.6.13」

三国的时候有条名为太寿水的河流,其流域遍布陈留、济阴等州县。夏侯惇通过请教当地有经验的老河工,又翻阅古代的地理书得知山脉走势。在低洼处挖掘数个池塘,引太寿水注入其中,灌溉了数十万亩农田,民众在夏侯惇的身先士卒下,改变了此地农民靠天吃饭的窘境!

综合上面的两则故事,我个人认为在团队组织能力与兴修水利方面,赵云远非夏侯惇的对手。再加上曾两次在战场完胜赵云,故而夏侯惇的综合能力让赵云望尘莫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