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没有可能通过战略战术战胜英法联军,取得胜利?

字匠甲


清朝作为农业社会,英法已经是工业社会,仅从这个代差上说,大清从战略上就落后了一大截。清朝虽然人多、物产也不少,但是军事力量落后、技术装备落后、组织动员方式落后、机动能力落后,因此,在战略层面直接比拼,大清很难胜过英法侵略军。

但是,这不代表大清就没有战胜英法侵略军的可能。作为今人,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来分析一下,大清怎么做才能战胜英法侵略军。

战争中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大清的军事能力相对于英法侵略军是弱的。这是基本事实。而以弱胜强并不是不可能,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我们就以中国历史上几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来分析一下,看看想要以弱胜强,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这个地方对峙,随着战役进展,此处逐渐发展成了中国北方两大势力的战略决战。最终,曹操采用荀彧、荀攸、许攸等人的计谋,坚定信心,出奇制胜,火烧了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这导致袁绍军队军心瓦解,后被曹操击溃。这场战役基本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

曹操信心几乎崩溃打算撤退,而荀彧提醒曹操:这时谁先退,谁就完了;应该坚持下去,等待战机。恰好许攸从袁绍处来投奔曹操,为曹操带来了袁绍内部的情况,以及乌巢屯粮且守军较少的重要情况。曹操于是坚定了信心,出奇兵火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我们看这里,曹操作为弱势一方取胜的关键是:情报。之后的奇兵安排都是围绕情报展开的。及时了解对手的情况,这就是做到了孙子兵法说的“知彼”。

掌握敌情后运用兵力打破敌人,是官渡之战弱势一方取胜的关键。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史称赤壁之战,又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此战的详细过程不再赘述。

孙刘联军最后能以火攻大破曹军,其关键之处也在于掌握敌情。

曹操因为北方士卒不习惯坐船,而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这样方便士兵训练作战。孙刘联军得知这个情况后,派黄盖诈降,乘着东风采用火攻,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曹军。

此处依然是做到了“知彼”,根据敌情采取了措施,以诈降的方式靠近之后放火。

(赤壁之战)

小结一下:

以上这两个战争实例告诉我们,及时掌握敌情,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是弱势一方取胜的必要条件。当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敢于战斗的意志。

及时掌握敌情,最重要的是什么?

既然即使掌握敌情,是弱势一方取胜的关键,那么我们来看看,大清有没有可能即使掌握敌情。

大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败于英国之后,并没有进行认真总结。没有认识到英国人是一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力量。以至于16年后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依然与第一次差不多,惨败。

大清错就错在:不相信百姓、不相信人民。其实西班牙人早就做出了榜样。

1808年底,法国拿破仑30万大军入侵西班牙,西班牙正规军全部战败,西班牙全境被法国占领。但是,正规军的失利反而激起了西班牙人们不屈服的斗志,西班牙人在全国范围内陆续组织起武装民兵,与法军展开游击战。游击队对法国驻军采取突然袭击、设置伏击、袭扰等策略,不断打击法国侵略军。1813年底,法军在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下,不得不撤离西班牙。


依托人民的游击战,第一次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并最终在战略上打败了强敌。

掌握敌情,最重要的是发动人民、相信人民。

(英勇抗敌的清军)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大清怎么做才能取胜?

1856年12月,英法侵略军5600人登录并占领广州,仅仅抵抗了一天,广州就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

只要大清能够相信民众,发动人民群众,以英法联军这么少的人,他们进城实际上就等于进入汪洋大海了。英法侵略军作为中国人民真正的外敌,他们的暴行引起了当地人民自发的反抗。广州附近老百姓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等爱国志士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

此时,只要清廷愿意相信百姓、发动百姓、与老百姓合作,那么,人民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必定淹没英法侵略军。

在具体的办法上,大清发动人民还有存在其优势。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是威权社会,只要基层的政府这个权威的机构发声,并亲自去行动、去支持百姓,那么百姓会积极响应的。

当然,这里也有实操的难点。

大清统治时期,中国百姓的国家民族意识还比较淡薄,百姓多对于朝廷与外敌的战争持观望态度。百姓认为打仗是朝廷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英法侵略军的入侵是一个绝好的塑造国民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教育机会。

而这个工作如果做好了,其意义将极其深远。很可能中国人民提前觉醒,早早地结束被列强轮番侵略的局面。

在发动人民的前提下,大清以落后的武力对抗强势的侵略者,也就有了获胜的希望。

首先,民间武装负责对侵略军驻地实施袭扰破坏的行动。其次,老百姓和民间武装及时向政府军提供侵略军的动态,以便于清军及时采取行动。第三,在上述前提下,在侵略军行军或调动的时候寻找战机,用军队数量优势打一场围歼战。

1858年6月,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难得的一次胜利。

要说这种港口海战游击战术帮不上什么忙的话,那么陆战就完全可以派上用场了。

1860年9月,英法侵略军直逼北京,清军在八里桥迎战。如果发动人民进行游击战,那么英法侵略军不会那么顺利推进到北京。侵略军整个行军过程中,都是游击战可以发挥的地方。

在八里桥战前,侵略军是凌晨进行部署的。夜间是最利于熟悉地形的游击队展开游击战的。如果此时有游击队,那侵略军哪能那么顺利地从容展开队形?而且,在英法侵略军从天津向前线侵略军补充弹药的时候,如果有人民参与游击战的话,这个情况应该很快能掌握。当时正面的清军和辅助的游击队就可以趁机反攻,打一场歼灭战是很可能的。

(清末的八里桥)

结束语

大清面对英法侵略军的失败,其实是败在思想观念上。

清朝依然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思维,不能做到开眼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剧变。

力量来源变了,要依靠科技。组织方式变了,着急用钱要依靠金融的力量、弱者反抗侵略要依靠人民的力量。

大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不做反思,为什么败,没搞清;对手怎么回事,没搞清。亡羊补牢的工作没有做,以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情况与20年前一模一样。

思想麻痹,观念落后,这是大清败的根源。

大清如果能相信人民群众,那么打败侵略者是大概率的事情。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凌烟阁论史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京师,逼得咸丰皇帝不得不远远地躲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而后被侵略军一把火,把那座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建成的圆明园,一把火烧成了断壁残垣!

清朝为什么会败得这样惨?要知道清朝可是有本土作战的优势,而且在英法联军弃舰登陆后,也己经失去了海战优势。可是为什么即使是在陆地上作战,那支号称无敌铁骑的清朝军队,还是没有办法战胜敌人呢?

恐怕这就不止是所谓战略战术使用不当的问题了,而是由于:①、清朝仍然还是农业帝国,而其对手则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于是这场战争便成了落后腐朽的农业帝国,与新兴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交锋!以落后对抗先进,清朝哪里还有胜利的可能!

②、比武器装备与军事体制的落后,更可怕的是人的思想落后!因为在一场战争中,武器装备是否先进,军事体制是否适应新的战争形态的需要,当然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却并非决定性因素!

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是具备了先进思想的人!相对于清军来说,由于其思想上的落伍,导致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新的战争模式。所以即使是给予其与对手相同的武器装备,他们仍然不可能取得胜利!

这一点可以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得到映证,而那个时代的清军,在武器装备上己经很先进了,但是却仍然不能战胜敌人保住京城,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此本问题假设清朝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无非是先诱敌深入,然后再打伏击)就能战胜英法联军的设想是无法实现的!


北疆同心侃历史


必须有可能。虽然当时英法联军主要用的是火器战斗工具,我军主要是冷兵器,但是当时的热兵器杀伤力和现在武器无法相比。不用主观臆想,1896年埃塞俄比亚打退了意大利,刘铭传1885年取得镇南关大捷足以证明。




中原一条虫


清朝没有可能通过战略战术战胜英法联军。

十八世纪中期,欧美发生了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自蒸汽机发明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经济、政治、军事发生巨大变革。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

彼时,中国清王朝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吏治腐败。虽然进行了短时间的洋务运动改革,但改革未触及最深层次的矛盾,统治阶级依然奢靡腐败,靠割地赔款自保。且三尺冰冻非一日之寒,改革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在英法帝国主义的强枪炮弹下,清朝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没有可能,这场战争的胜负因素太多了。清王朝高层意见不统一;军队战斗力衰退很严重;军事将领没有先进的作战理念,还停留在凭个人能力领导军队作战;社会经济无法支撑高额的军费开支;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种起义斗争不断,由此损耗了巨大的军事力量;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贫瘠,社会生产矛盾更加明显,而关外的肥沃土地又是皇家龙脉不得耕种;鸦片摧毁了皇亲高官百姓的身体和意志,西方教会开始奴役人的思想;甚至还有反清复明的幻想;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清王朝严重误判了世界格局,还以为是天朝第一;同时新革命势力的崛起更让大清王朝风雨飘摇;大清王朝千疮百孔大厦将倾如何能取胜?


冀氏郡王


在1859年6月24日下午2时30分左右,英法联军的炮艇进入大沽口内,开始对清军炮台进行炮击,僧格林沁率领清军随之还击,从而引发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这次炮战,清军利用潮水的因素,猛击英法联军,对他们的舰艇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一直到7时左右,清军才停止炮击。7时20分左右,660名英法士兵在大沽南岸登陆,但也遭到了清军枪炮的猛烈打击,被迫撤退。这场战场英法联军参战炮艇11艘,4艘被击沉,伤亡448人,而清军只阵亡32人,堪称是近代历史上一场大胜仗。

所以说清军还是有战胜英法联军的可能。关键是领导人。





沧海一次笑


战略上不可能,但战术上有可能。

因为晚清正处在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在政治上大清朝朝政腐败是个典型的、巨无霸型的纸老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英法已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英法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全面超越了传统农业大国,成为了工业化强国;而清王朝在经济上还是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军事上大清朝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刀枪水平;到了1763年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拥有坚船利炮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大清朝和英法差了一个时代,一个农业文明对阵工业文明是难以取得胜利的。

1840年,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内忧外患,尚处在小农经济时代,有代差。

但是,阿富汗比清朝还落后,在1839年打败英军,歼灭英军一万多人,这是清朝从未有过的大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击败过英法联军,说明英法联军并非不可战胜。

八里桥一战后,英法联军损失数人,八旗军损失一万多人,但是,英法联军的弹药消耗殆尽,从天津的弹药尚未送来,若此时僧格林沁进攻英法联军,有取胜的可能,但是僧格林沁己经丧失了决战的勇气。数日后,弹药送来,英法联军攻克北京。

反之,若英法联军失败,英法很有可能会支持太平天国,清朝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后,双方签订《北京条约》,英法获得了更多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和清朝绑在一起了,所以支持清朝平定太平天国。

因此,清朝虽然败给了英法联军,但却统一了全国。



当代曹植


我认为清朝是不可能战胜英法联军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1是因为清朝当选者没有抵御侵略的决心,就算抵抗一下子也是见好就收2战事一遇到挫折清朝当权者就会像侵略者妥协割地赔款,3就算是有优秀的将领制定出制胜的战略战术清朝当权者态度摇摆不定也不可能很好的执行,在这里最后总结一下清朝被英法联军打败不是败在战略战术,而是败在清朝当权者抱残守缺寻求妥协的心理和观念上。


晓俊先生


从人类战争史的角度来讲,经历过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的核武器时代。在一个时代的战争,可以通过一些战略战术的实行部署去打赢。但是如果是隔代的,比如冷兵器对热兵器,那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和英法两次入侵中国,清朝的军队还是处于冷兵器时代,以长矛大刀骑兵为主要的作战武器,而英法军队都已经进入成熟的枪炮时代了,背后是强大的工业基础来支持,船坚炮利,这种情况下清军是不可能赢的。英法军队当时在全世界的殖民战争,碰到的各种不同的文明和军队,都获得了胜利,可见科技是决定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晴波泡泡


有可能,但是清朝的体制和体系已经不适应那个时代,就象(最后的武士)中演得那样,军队的编制,对新武器的理解,全球统一化的战略,当代战争后勤管理,整体战略战术的策划与执行等等吧,所以几次对外战争后出现的变法,编练新军,北洋体系的形成等这些的出现证明了清朝也在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有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战略上总体受到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失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