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資金力量-“量化交易”

今天聊聊市場中一個正在崛起的力量-“量化交易”,首先要明確一點什麼是真正的量化,是完全由數據模型做決策的交易,那些所謂的用數據統計、大數據分析最終沒有落腳到決策的都是偽量化。量化從2013年開始萌芽,在2014到2015年展現明顯的優勢,但在2015年後半年遭遇重大瓶頸,主要原因是股指期貨限制造成了對沖工具的缺失,隨後量化對沖規模開始下降,進而增強型量化開始崛起,一般都對標指數,目前量化交易呈現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量化的類別

再來說說目前市場中量化類別,在我看來主要分為三種,第一個是量化對沖策略、第二個是指數增強策略、第三個是期貨CTA策略。隨著2016到2017年股指期貨的逐漸鬆綁,量化對沖逐漸恢復,說的通俗點就是一邊買股多,另一邊股指放空單,這樣會形成一個做多和做空的差價就形成了一個對沖收益,業內目前做的好的可以達到年化20%到30%,費後應該可以給到投資者10%到20%的收益。再來說第二種,通過T+0以及指數選股在指數的基礎上得到一個超額收益,目前以中證500指數做的最為凸顯,好的超額能做跑贏指數20%到70%不等。第三個是CTA策略,這是期貨對沖交易策略的總稱,涉及品種鐵礦石、黃金、白銀……由於10倍槓桿乃至更高,可以20%的倉位撬動2倍總倉位的收益。

量化的優勝劣汰

資本市場中叢林法則是難以改變的鐵律,這股崛起的力量在這個金融生物鏈裡究竟賺誰的錢?這個要從量化交易的原理說起,量化引入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系統對海量的數據進行降噪,從而生成與與未來收益相關性較強的因子,最後如同解答一個方程式一樣y=f(x)……其中y是未來收益,x是一個因子從而判斷未來一段時間收益。這些因子可以是技術分析的量價,可以是基本面分析的財務數據,也可以是人類未知的通過機器大數據發現的與收益成正相關的因子。說的這麼多如果繞暈了,你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之前電視上總播出的“人與計算機圍棋大賽”,利用算法略高勝率交易法則,機器的執行力,以及通道優勢形成每天只勝你一小步,可能只是千分之一的收益,最終積小勝為大勝,那麼這些量化高頻的博弈對手就是那些短線客、遊資、打短差的交易者,還有其他做量化的同行們,所以最終量化投資者的發展會呈現管理的資金在增大,但管理人卻在不斷減少,因為那些做的不好的量化都被做的好的同行吃掉了。

量化的血與淚

大家都知道投資並不完全是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尤其是我們中國股市。量化用理性和科學難道就一定可以戰勝市場了嗎?古語云“得於斯者,毀於斯”,可以說量化交易成於因子也毀於因子。隨著量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在這個領域開始了掘金之旅,挖掘一個有意義的因子如獲至寶,變開始量化投產,而這個因子用過一段時間就開始失靈了,具體原因和筆者之前提到的一致預期最終走向滅亡是一個道理。所以量化因子需要不斷的去迭代更新,這給量化帶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即使你是這個行業的領跑者,很可能一步沒有跟上潮流,你就直接被淘汰了。量化另一個致命性的命門在於它的機器交易,優勢在於的確足夠冷靜執行力足夠高,但風險也凸顯出來,一旦出現行情突變,或者說行情反覆突變,抑或是行情拐點,機器交易就要出大問題,這絕非人危言聳聽,身邊兩個知名量化團隊的朋友,就吃了大虧,規模一個50億以上,一個20億左右,50億的虧在了期貨CTA策略上,就在今年國際形勢對於黃金白銀影響上,20億那個虧在科創板推出改變了A股小票的波動性上,而這兩個都是中國股市第一次發生的事,而機器並不能通過過往的數據學習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