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17篇》陽貨(五)

《悟學.第117篇》陽貨(五)

悟學.十八子20200304子

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五)

17•11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譯文】孔子說:"禮呀禮呀,難道只是說玉帛嗎?樂呀樂呀,難道只是說鐘鼓嗎?"

毛子水譯:「孔子說:"禮的意義,難道只在玉帛上嗎?樂的意義,難道只在鐘鼓上嗎!" 」

【集解】鄭曰:「玉,圭璋之屬。帛,束帛之屬。言禮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貴者,乃貴其安上治民。」

馬曰:「樂之所貴者,移風易俗,非謂鍾鼓而已。」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王弼曰:「禮以敬為主,玉帛者敬之用飾也。樂主於和,鐘鼓者樂之器也。於時所謂禮樂者,厚贄幣而所簡於敬,盛鐘鼓而不合雅頌,故正言其義也。」

又引繆播曰:「玉帛禮之用,非禮之本;鐘鼓者樂之器,非樂之主。假玉帛以達禮,禮達則玉帛可忘;借鐘鼓以顯樂,樂顯則鐘鼓可遺。以禮假玉帛於求禮,非深乎禮者也;以樂託鐘鼓於求樂,非通乎樂者也。苟能禮正,則無持於玉帛,而上安民治矣;苟能暢和,則無借於鐘鼓,而移風易俗也。」

《論語別裁》:「孔子動輒教人學禮樂,這個禮並不是普通的禮貌,所以我們強調說它就是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學。孔子這裡說,禮,並不只是送火腿,這是情禮的一點表達而已,主要在文化的精神,樂也並不只是唱歌跳舞,是把人的精神,昇華到永遠樂觀的境界。」

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 yú)之盜也與?"

【譯文】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懦弱,用老百姓的話說,這種人就像是挖洞穿牆的小偷吧?"

【集解】孔曰:「荏,柔也。為外自矜厲而內柔佞。為人如此,猶小人之有盜心。穿,穿壁。窬,窬牆。」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其譬如小人為偷盜之時也。小人為盜,或穿人屋壁,或踰人垣牆,當此之時,

外形恆欲進為取物,而心恆畏人,常懷退走之路,是形進心退,內外相乖,如色外矜正而心內柔佞者也。」

17•13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譯文】孔子說:"貌似忠厚、取悅眾人的老好人,是道德的敗壞者。"

【集解】周曰:「所至之鄉,輒原其人情,而為意以待之,是賊亂德也。」一曰:「鄉,向也,古字同。謂人不能剛毅,而見人輒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賊德。」

【集註】「鄉原,鄉人之願者也。蓋其同流合汙以媚於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願稱。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亂乎德,故以為德之賊而深惡之。詳見孟子末篇。」

《孟子·盡心下》節選:「……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 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 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絮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 鄉原,德之賊也。'"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 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

【譯文】萬章說:"一鄉的人都說他是老好人,他也到處都表現得像個老好人,孔子卻認為他是偷道德的賊,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是啊,這種人,你要說他有什麼不對,又舉不出例證來;你要指責他卻又好像無可指責。他只是同流合汙,為人好像忠誠老實,行為好像清正廉潔,大家都很喜歡他,他自己也以為很不錯,但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卻並不合於堯舜之道,所以說他是'偷道德的賊'。

孔子說:'厭惡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厭惡雜草,怕的是它搞亂禾苗;厭惡花言巧語,怕的是它搞亂正義;厭惡誇誇其談,怕的是它搞亂信實;厭惡鄭國的樂曲,怕的是它搞亂雅樂;厭惡紫色,怕的是它搞亂正宗的紅色;厭惡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亂道德。'君子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讓一切回到正道罷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會振作起來;老百姓振作起來,也就沒有邪惡了。"

李澤厚記:「"鄉原",即好好先生也。唯唯否否,含含糊糊;左右既逢源,搖擺又不倒;名譽歸,人緣好;大家都喜歡,自己也"完滿"。」

《論語別裁》:「我們中國人經常罵人鄉原,什麼是鄉原?鄉就是鄉黨,在古代是普通社會的通稱。這個原字,也與願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來樣樣好,像中藥裡的甘草,每個方子都用得著他,可是對於一件事情,問他有什麼意見時,他都說,蠻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的反對意見,也說不錯。反正不著邊際,模稜兩可,兩面討好。現在的說法是所謂"湯圓作風"或"太極拳作風",而他本身沒有毛病,沒有缺點,也很規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惡之間下一個定論時,他卻沒有定論,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樣子。這一類人儒家最反對,名之為鄉原,就是鄉黨中的原人。孔子說這一類人是"德之賊也",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德,但他這種道德是害人的,不明是非,好歹之間不作定論,看起來他很有修養,不得罪人,可是卻害了別人。總要有一箇中心思想,明是非,如此才是真正的道德。」

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集解】周曰:「聞之於道路,則傳而說之。」

《論語講要》:「道,聽到了,就在路上傳說,此為有德的人所不取。孔子教育,重要的是道,道須在聞後認真地學習,如果只是耳聞口說,便是無道可言。又以教人而論,必須溫故而知新,這才能作人師,如果聞道之後,不加以溫習,就說給他人,那不是教人,而是害人。」

《論語別裁》:「道聽塗(途)說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不管讀書做學問,或者道德修養、作人處世,都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

有感:"謠言止於智者!"

17•15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孔子說:"能與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倘若他擔心失去,什麼事都會幹得出來。"

【集解】何曰:「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也,楚俗言也。」鄭曰:「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也。」

【集註】胡氏曰:「許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志於富貴,即孔子所謂鄙夫也。

評析:這種患得患失的鄙夫,純為貪圖個人名利,未得時,想盡方法,一定要得到,既得,又想盡方法保持不失,這種人可以為國家、企業辦事嗎?從政者、企業管理者當以此為戒。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古時候民眾有三種毛病,現在恐怕連這些毛病都沒有了(更差了)。古時候的狂放縱言行(不拘小節),現在的狂放蕩無禮(無法無天);古時候的矜持方正峭厲,現在的矜持蠻橫胡鬧(盛氣驕橫、憤世嫉俗);古時候的愚昧正直,現在的愚昧卻是欺詐啊!"

【集解】包曰:「言古者民疾與今時異。肆,極意敢言。」孔曰:「蕩,無所據。惡理多怒。」馬曰:「廉,有廉隅。」

【唐以前古注】皇疏:「古謂淳時也,疾謂病也,其事有三條,在下文也。今謂澆時也,亡無也,言今之澆民無復三疾之事也。」

「一也,古之狂者恆肆意,所為好在牴觸,以此為疾者也。蕩無所據也,蕩猶動也,今之狂不復肆直,而皆用意澆競流動也,復無得據杖也。

二也,矜莊也,廉隅也,古人自矜莊者,好大有廉隅,以此為疾也,李充曰:"矜厲其行向廉潔也。"今世之人自矜莊者,不能廉隅,而因之為忿戻怒物也,李充曰:"矜善上人,物所以不與,則反之者至矣,故怒以戻與忿激也。"

三也,古之愚者不用其智,不知俯仰,病在直情徑行,故云直也。今之世愚,不識可否,唯欲欺詐自利者也。」

又引江熙曰:「今之民無古者之疾,而疾過之也。」

【集註】「氣失其平則為疾,故氣之偏者亦謂之疾。昔所謂疾,今亦無之,傷俗之益衰也。狂者,志願太高。肆,謂不拘小節。蕩則踰大閒矣。矜者,持守太嚴。廉,謂稜角陗厲。忿戾則至於爭矣。愚者,闇昧不明。直,謂徑行自遂。詐則挾私妄作矣。範氏曰:"末世滋偽。豈惟賢者不如古哉?民性之蔽,亦與古人異矣。"」

《論語別裁》:「……事實上我們知道,這三點等於是觀察人的六個大原則。我們讀到這種地方,要特別注意,這是對於一個人的看法。很多人都講究看相,這就是"相法",不過這個"相法"不是看五官和掌紋,而是看神態,看他的作人做事,就看出來了。當領導別人,或與人交往的時候,部下同事狂一點沒關係,有時還蠻欣賞其狂,就怕不夠狂,有本事不妨狂一點。如果是狂而蕩,就問題嚴重了,狂到不守信諾,乃至把公家的鈔票用光了,對什麼事情都亂來,就要不得。有才的人多半狂,愛才就要懂得欣賞其狂,不要希望別人和自己一樣,自己不喜歡的,不必要求別人也這樣做,但是要提防他,不可失諸蕩,這個狂就是人才。

自我傲慢,有個性就是矜。自矜值得欣賞,一個人沒有個性、不傲慢,就是沒有味道。每個人都有他獨立的個性,但有適當限度。假使傲慢而變成憤戾之氣,到處怨恨,沒有一個人、一件事使他滿意,即使他單獨自處,也會跟自己過不去的,那就過於憤戾,這很不好。愚、老實沒有關係,可不要故玩老實,偽裝老實,所謂"貌似忠厚,心存奸詐。"那就大成問題了。這狂、矜、愚三條,有相對的六點,外在是觀察別人,內在是反觀自己修養的準則,都要注意的。」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18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