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禪讓制”為何終止於“啟”


美好的“禪讓制”為何終止於“啟”

▲啟的肖像圖

傳說堯為部落聯盟首領時,曾立下“禪讓”規矩,堯年老後禪位給四方部落首領推舉的舜,舜年老後又禪位於治水有功的禹,之後部落推舉伯益為禹的繼位人,但禹死後,其子“啟”殺“伯益”篡位,從此“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古代中國正式從“部落聯盟”變成“奴隸制王朝”。

那麼人們為什麼人們放棄美好的“禪讓制”,而選擇萬惡的“奴隸制”呢?

總的分析,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禪讓制”雖然看似公平,但卻是生產力極其低下時代的產物。社會經過變遷發展,私有財產加速聚集聚集等行為導致階級產生,這種經濟基礎的改變必然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但“啟”有幸成為“吃螃蟹第一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祖蔭”庇護。

美好的“禪讓制”為何終止於“啟”

▲大禹肖像圖

“啟”的父親大禹因治水成功贏得了巨大的個人資本,並通過一系列操作樹立了絕對的個人權威。如《左傳.哀公七年》中描述大禹曾“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國語.魯語》中記載:禹曾“致群衝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執而戮之”等等。以上這些都表明當時的大禹已經具有極高的個人權威,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王權雛形。這種影響勢必會影響到當時人們對其子孫的看法。另外,禹還通過自身權力為啟“世襲”掃除障礙,增添籌碼。禹一方面提議伯益作為自己的繼位人選,另一方面“以啟為吏”,掌管要害部門,培植私人勢力,最後“啟”終於殺“伯益”而自立。


二是階級勢力的擁護。

氏族部落之間的武裝衝突經常殺得難解難分,其中比較有名的共工與項之間“爭為帝”的戰爭,堯舜禹對南方地區三苗集團的長期征伐等等。戰爭的性質也逐漸開始由單純的擴大氏族生存空間、實現血親復仇為目的的武裝衝突,向以掠奪生產資料和從事階級奴役為宗旨的戰爭過渡。這種局面的出現,使社會階級的分化日益明顯,逐步形成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大對立陣營,奴隸主為了保障自己財產的絕對安全且能傳至子孫後代,急切需要找到能維護自身利益的代表,“啟”於是又成了最合適人選。


三是“啟”本身具有極強的權力表現欲。

美好的“禪讓制”為何終止於“啟”

▲塗山大會遺址

“啟”滅了反對自己的“有扈氏”後,為了炫耀其“武功”,便效法其父親也來了個“塗山大會”。下令各地諸候、方伯前來朝貢物品,“啟”為了要顯示天子的威儀和夏王朝的富有,一改禹生前節儉樸實的作風,除了一般的會見禮之外,還特設“享禮(就是在接受諸侯、方伯們的朝見和進獻的禮物時舉行祭禮)”,啟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用了青銅,彝尊等器來盛肉和裝酒。要知道在夏朝初期,青銅是一種及其貴重的金屬器皿,就是堯舜禹等大咖人物一般都極少使用。

“啟”通過自身謀劃和歷史選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開啟了社會發展的另一種局面。三百多年後,夏朝滅亡。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牆看破盡,遺蹟漸應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