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禅让制”为何终止于“启”


美好的“禅让制”为何终止于“启”

▲启的肖像图

传说尧为部落联盟首领时,曾立下“禅让”规矩,尧年老后禅位给四方部落首领推举的舜,舜年老后又禅位于治水有功的禹,之后部落推举伯益为禹的继位人,但禹死后,其子“启”杀“伯益”篡位,从此“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古代中国正式从“部落联盟”变成“奴隶制王朝”。

那么人们为什么人们放弃美好的“禅让制”,而选择万恶的“奴隶制”呢?

总的分析,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禅让制”虽然看似公平,但却是生产力极其低下时代的产物。社会经过变迁发展,私有财产加速聚集聚集等行为导致阶级产生,这种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但“启”有幸成为“吃螃蟹第一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祖荫”庇护。

美好的“禅让制”为何终止于“启”

▲大禹肖像图

“启”的父亲大禹因治水成功赢得了巨大的个人资本,并通过一系列操作树立了绝对的个人权威。如《左传.哀公七年》中描述大禹曾“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国语.鲁语》中记载:禹曾“致群冲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执而戮之”等等。以上这些都表明当时的大禹已经具有极高的个人权威,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雏形。这种影响势必会影响到当时人们对其子孙的看法。另外,禹还通过自身权力为启“世袭”扫除障碍,增添筹码。禹一方面提议伯益作为自己的继位人选,另一方面“以启为吏”,掌管要害部门,培植私人势力,最后“启”终于杀“伯益”而自立。


二是阶级势力的拥护。

氏族部落之间的武装冲突经常杀得难解难分,其中比较有名的共工与项之间“争为帝”的战争,尧舜禹对南方地区三苗集团的长期征伐等等。战争的性质也逐渐开始由单纯的扩大氏族生存空间、实现血亲复仇为目的的武装冲突,向以掠夺生产资料和从事阶级奴役为宗旨的战争过渡。这种局面的出现,使社会阶级的分化日益明显,逐步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阵营,奴隶主为了保障自己财产的绝对安全且能传至子孙后代,急切需要找到能维护自身利益的代表,“启”于是又成了最合适人选。


三是“启”本身具有极强的权力表现欲。

美好的“禅让制”为何终止于“启”

▲涂山大会遗址

“启”灭了反对自己的“有扈氏”后,为了炫耀其“武功”,便效法其父亲也来了个“涂山大会”。下令各地诸候、方伯前来朝贡物品,“启”为了要显示天子的威仪和夏王朝的富有,一改禹生前节俭朴实的作风,除了一般的会见礼之外,还特设“享礼(就是在接受诸侯、方伯们的朝见和进献的礼物时举行祭礼)”,启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用了青铜,彝尊等器来盛肉和装酒。要知道在夏朝初期,青铜是一种及其贵重的金属器皿,就是尧舜禹等大咖人物一般都极少使用。

“启”通过自身谋划和历史选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启了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局面。三百多年后,夏朝灭亡。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