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騰籠換鳥”之後,中年互聯網人何去何從?圖/unsplash

中年的職場陣痛,要麼早做準備及時避開,要麼就只能等它來了咬著牙挺過去。互聯網人曾經獲得比其他行業更多的利益,如今,他們承擔的代謝風險,也比其他行業來得更早一些。

今年8月,IT界的藍色巨人IBM因為跟老員工打官司而頻上新聞。一位在IBM工作了24年的老員工稱,IBM解僱他的理由是年齡。

據彭博社報道,IBM在6年間裁掉了2萬名40歲以上的員工,以使公司更加年輕化、更加新潮有活力。

IBM承認裁員屬實,“我們正在繼續調整我們的團隊”。與裁員同時進行的,是IBM貼出的七千多個職位空缺。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IBM過去六年內裁掉了兩萬多名 40歲及以上的美國員工,約佔這幾年美國員工裁員總數的60%。圖/unsplash

一邊裁老,一邊招新——在互聯網公司,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少HR會直接將招聘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跟剛畢業的小年輕比起來,35歲又老又柴,實在食之無味。

曾經,互聯網行業風光無限的那些年,經驗豐富、有大廠背景的員工在圈裡非常吃香,跳一次槽,薪水成倍上漲,讓其他行業豔羨不已。

可是,當互聯網行業從高速發展進入沉澱期,被風口紅利養嬌了的老員工,自然就喪失了性價比。養一個35歲老員工的錢,夠喂兩三個應屆生的,還比老員工聽話。


連馬雲都即將在今年9月份交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職位,由更年輕的70後張勇接任。圖/@鄉村教師代言人馬雲

金錢成本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年輕人體力好,負擔小,不像老員工那樣排斥加班,打兩針雞血就能再戰幾個通宵。而且,互聯網行業以創新為根本,空有經驗的老人,哪有年輕人敢想敢做?

互聯網發展速度越快,從業者的生命週期就越短。在這個行業,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強,而是一屆更比一屆強,幾年前刻苦學習的技術手段,可能還沒幫你達到財務自由,就已經過時了。

35歲保衛戰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這句歌詞送給互聯網人,再合適不過。

互聯網企業的用戶普遍是年輕人,這就意味著,從高層到內部都必須避免老齡化。對此,扎克伯克毫不掩飾自己對年輕人的偏愛:“年輕人更聰明。”

美國調查機構PayScale曾給出數據稱,截止到2018年,蘋果公司員工平均年齡31歲,Google是30歲,Facebook和LinkedIn則只有29歲,中國的騰訊和華為等企業,員工平均年齡都在28歲左右。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一家沒有90後的互聯網公司,是沒有前途的。圖/unsplash

十幾年前,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鮮衣怒馬,湧向中關村、深圳、杭州,那時候,他們站在風口上,未知的未來如此迷人。

35歲左右的互聯網人,入行的時間剛好是互聯網行業急速膨脹的初期。

伴隨著行業紅利,他們很快加薪升職,學會在一家家公司間跳槽獲利,財務自由來得比以往任何行業都要快。

十幾年後,早早入場的那群人見證了最輝煌的風光,卻也在大浪打來時成了最先被拍倒在沙灘上的一批。

去年,裁員潮洶湧而至,打下互聯網江山的35歲老員工被衝得暈頭轉向。彷彿一夜之間,泡沫散盡,這個最潮最酷的行業用最突然的方式宣告了他們中年危機的提前來臨。

不過,在明面上,公司不可能告訴你年齡就是原罪。

翻翻近兩年的財經新聞,你會發現“裁員”兩個字變換出各種形態潛伏其中:“重新定位團隊”“正常業務調整”“正常人員整合”“正常人員流動”“末位優化制度”“結構調整優化”“業務框架調整”……

也有比較直白的,比如科大訊飛的董事長就直接表示:“面對激烈的競爭格局,對員工的過度寬容是對員工的害;如果我們不在組織內進行新陳代謝,企業和個人就會被時代和市場新陳代謝掉。”

雖然犀利冷漠,卻也是大實話。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至此,比起你的中年危機,老闆當然更關心自己公司的生存危機。

在去年的凜冬之前,很多老員工還是抱有希望的。他們認為,就算裁員潮來了,首當其衝的也一定不是身在高位的老臣子。

可是,這一次,誰都沒那麼容易倖免——某電商平臺今年要末位淘汰10%的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還有手機廠商在更早的時候就傳出過“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針對在本崗位沉澱多年卻無明顯進步的管理者優先清理”。

技術迭代他們追不上,加班需求他們沒法滿足,反應速度比不過年輕人……“30歲還沒XXX就完了”,這種論調已不再是販售焦慮,因為它就是現實,職場不相信眼淚,也無暇盤算35歲員工的房貸、車貸、奶粉錢和老人贍養費。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互聯網裁員寒冬下,“中年人”正在面臨艱難的命運抉擇,是要家庭還是要工作。圖/pixabay

02 從互聯網消失之後

去年離職時,吳女士32歲,看著手機裡跟老闆吵架的聊天記錄,對公司心灰意冷。為了買房,吳女士必須自己續上被公司斷交的社保,但即使交夠了年限,沒了工作,她也沒了支付房貸的能力。

身在互聯網行業,吳女士賺得不少,花得更多,這些年沒留下什麼積蓄。幸好,離職的時候公司還沒窮到賴賬的地步,她好歹拿到了應得的錢。

不久後,身邊離職和被離職的互聯網人越來越多,吳女士放棄投簡歷,跟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小酒館,每個月給自己發3000塊的薪水。

一年過去了,吳女士最欣慰的是,這家店還活著,“已經比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壽命都要長了”。


2019年8月10日,江蘇淮安,大型綜合招聘會在市體育館舉行,雖然當天受颱風“利奇馬”影響下著大雨,但還是有眾多求職者冒雨前來諮詢應聘。圖/圖蟲創意

提前中年的他們未必滿盤皆輸,卻也不是人人都能捱過危機。

比吳女士晚離職的兩位總監,一個陪老婆生完孩子回來,職位沒了,公司也沒了,連賠償都沒了,至今仍在到處找工作。

一個曾經創業過的又回到了創業之路中,如今以“連續創業者”的名號出現在自媒體商稿上。圈裡人說起他,都心知肚明:“連續創業者,就是連續創業失敗者。”

35歲的啤酒肚,即使砸進水裡,也該比25歲的小身板濺起更大的水花,然而事實是,他們可能連水池都找不到。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中年創業面臨的必定也是倍增的壓力。圖/pixabay

當年新潮的互聯網行業,在沸騰又沉澱之後,必然會擠出一些泡沫,曾經高薪高位的從業者,再也不能在瘋狂的風口上混飯吃。有人降薪求職,有人回鄉定居,有人不肯將就,就這麼漂著,等待榮光迴歸的奇蹟。

職場殘酷,互聯網行業的35歲代謝定律,不過是其中一面。曾經那個升職加薪看資歷的時代遠去了,如今,HR和老闆們都更篤信英雄出少年,不光夠英雄,還不用花太多錢。

俗話說得好,職場中年不如狗,人事不理獵頭不愛,老闆看你就像看一臺生鏽的機器,連潤滑油都捨不得給你上。

用35歲的體力和大腦去跟年輕人較勁,說得好聽是老驥伏櫪,真相卻往往是無用之舉——你不僅要證明自己能力比年輕人強、加班比年輕人能熬,還要勇於接受應屆生的薪水,去支撐你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

要真有這等本事,也無須為裁員而憂慮了。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都挺好》裡的大哥蘇明哲中年失業,卻因自己的學歷而不肯放下身段去找工作。

03 拿什麼拯救35歲

第一批90後已經快要30歲了,他們遙遙望見那片躺滿了前輩的沙灘,就算無法切身體會其痛,也多少能感知到風雨欲來的腥氣。

我們或許只能這樣安慰自己:35歲危機到來時,你過去的日子裡,沒有一天是無辜的。如果新陳代謝無法避免,那就只能在被代謝之前,儘量讓自己保鮮。

未雨綢繆,已成為未滿30歲的年輕人的中年保險。自學代碼、設計、英語,或購買線上課程、線下講座,或者開發副業,用盡全力,想要避開被中年、被代謝的危機。

“斜槓青年”,不久之前還是個可選項,但在職場催熟中年之後,“斜槓青年”正在成為必選項。沒兩三個天秀技能傍身,誰都不敢在職場上閒庭漫步。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追求專業、資源整合,是斜槓青年出頭的方式。圖/www.lingyetraining.com

世界屬於年輕人。35歲之前我們有夢,即使夢碎了,還能摔杯咆哮,再起樓臺待月明;35歲之後,世界不再是我們的,所有的雞湯都兌了水,夢一旦碎了,就不敢再做夢了。

想要溫和度過35歲,最穩妥的辦法,恐怕也只有未雨綢繆這一項罷。

這筆賬其實不難算。對企業來說,一個員工的產出必須高於僱傭他所需要的成本;當企業需要削減成本時,一個員工想被留下,其產出必須大大高於僱傭他所需要的成本。

僱傭關係的真相從不是溫柔的,沒有哪個老闆抱著開養老院的善意來經營公司。

欣欣向榮時你所以為的那隻鐵飯碗,往往經不起一點雨打風吹。即使你所處的行業永遠向陽,沒有融資寒冬沒有裁員大浪,那也擋不住前赴後繼湧來的小鮮肉們,爭著搶你腳下那一畝三分地。

35歲的互聯網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35歲,職業發展已經進入瓶頸,如果沒有及早進入管理層,那就只有被後來者碾壓的份兒了。圖/pixabay

中年的職場陣痛,要麼早做準備及時避開,要麼就只能等它來了咬著牙挺過去。互聯網人曾經獲得比其他行業更多的利益,如今,他們承擔的代謝風險,也比其他行業來得更早一些。

這並不一定是壞事,過熱的爐子需要降溫,藏身其中的南郭先生們被潑熄之後,新的生機才會出現。

至於那些被降溫大勢波及的無辜者,別抱怨了,看看這個月的賬單,還是繼續找工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