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舊小區“改”出生活幸福感

城市中,有一座座嶄新的高樓拔地而起,也有一些房子慢慢老去。這些房子是人們眼中的“老破小”,大多具有20年以上房齡。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是這些老舊小區常見的問題。

這不僅成為小區居民的一樁“心事”,也是社區治理的一大“心病”。

城區改造 | 讓老舊小區“改”出生活幸福感

“居民家裡的下水道時不時會堵塞,汙水從管道里往外溢,家裡沒人的話甚至會流滿整個屋子,全是酸臭味。”65歲的賈師傅是南陽路174號院的第一批住戶,1992年搬進來時因為這裡是劉寨街道為數不多的標準家屬樓,成了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可是十幾年後,賈師傅的下水管道出現了問題。下水道每堵一次,夫妻倆就要忙活大半天。“有一次下水道堵了,水溢出來把我放在地上的半袋面都弄溼了,以後地面上再也不敢放太多東西了。”

城區改造 | 讓老舊小區“改”出生活幸福感

不僅賈師傅家有這種情況,下水管道易堵讓小區一樓的居民都苦不堪言。

不少居民說,這樣的情況確實也沒辦法,以前建設的汙水管道逐漸老化,不能滿足目前人們的生活,然而如果重修需要大量經費,一些人不願出錢,因此只能湊合住。

在惠濟區劉寨街道興南社區,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有3個。社區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居民代表會等形式廣泛蒐集小區居民意見,有針對性地設計出改造“清單”。惠及居民約549戶,在徵求居民意見的同時,還將徹底拆除小區範圍內違章建築物,取締店外經營和佔道經營,清理房屋立面的破舊搭建物、廣告牌、小廣告、清除樓道雜物等。

同時在施工過程中,要對居民自行安裝在室外的曬衣架、充電器電線、私自搭建的車棚、陽臺外接建築等進行拆除。

現在的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家裡的下水管道從清理完後再也沒有堵塞過,小區還在每個單元樓外安裝了有電子鎖的大門,雖然還是老房子,但住著舒服多了,生活幸福感大增。

社區遵照“大家事大家議”的理念,確保改造事項由居民提出、居民共建、居民受益。老舊小區改造並非易事,量大面廣,情況各異,任務繁重,與其說是一項建設工作,不如說是一項社會基層治理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充分做好通盤考量,儘可能減少協調和磨合成本,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而尊重和回應居民們多元化、差異化的利益訴求,願意“成人之美”,或許能更好地推進改造工程順利開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