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就有没心没肺的熊孩子,对此你怎么看?

农在天涯


很幸运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很赞成这个说法。古话有“慈母多败儿”,也是这个道理,但凡父母懂一些教育,就不会出现社会上的一些教育失败的案例。

以前有观点“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普通家庭,家长大都受教育少。为了孩子有出息,全力以赴供孩子读书,不让孩子吃半点苦头,自己受苦受累。往往一味的对孩子好,就容易把孩子培养性格扭曲。不理解父母。当然这是80后左右孩子的家庭。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更加严重,父母为了孩子上名校,半夜排队排号,早上早早起来开空调热车,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因为现在我们懂了一点点教育,但是各种溺爱,让孩子吃不得半点亏。家长们而且还很会爱孩子了[酷拽]以前老师还可以管教,现在那个老师敢管。

我心疼80后的家长,他们没受过教育,也不懂如何培养孩子,只知道默默付出,全力以赴。孩子不成器也不知道哪里错了。

现在的家长已经都是受过教育,有新思想的新一代父母,但是家庭教育也是一塌糊涂。溺爱极其严重,与孩子沟通过少,不了解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梦想寄托给了孩子,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但是进1-2年,家庭教育兴起,大家都很关注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家长们也多多少少了解一点。希望我们未来的孩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能健康成长。一代一代越来越好。


幼幼科教


你说的不对。不懂教育的人,也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有一对夫妇,住大山里,没文化。他们过着很贫苦的山里人生活。他们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从小就跟着父母过很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想供孩子上学,要走好几里路,才能到达学校。三个孩子,每天5点左右就起床,背着点洋芋就去上学,中午‘就是烧洋芋吃中饭。下午放学又要走几里路才能到家。每周星期天,都跟父母在山上干活,父母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无论天下雨,山路多难走,河多难过,跌多少跤,都要去上学,心中想着要上学,要向老师一样有学问。在老师带领下,知道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就更加努力了,从来没耽误过学习。三个孩子都很用功,成绩都很好。后来,这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两个在国企,一个当老板,全家都搬出了大山,两老个为儿子照顾孩子,料理家务,曰子过得很好。所以不懂教育的家庭也能出人才。必要条件是,孩子知艰识苦,是吃苦长大的,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有父母勤劳的榜样,朴实的本质,才能努力学习,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钟灵毓秀饶


有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就有没心没肺的父母,你怎么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娘生有九子,子子不一样,虽然是同一个父母,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同样的教育方法,结果有优秀的,也有不优秀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说明,掏心掏肺的父母碰上了有心有肺的孩子,方法对了。

我记得梁宏达先生在论孩子教育的一堂讲座里强调过:

概括现实生活中有四种老师,有慈母型的,有朋友型的,有对手型的,有偶像型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各有优缺点,只有适合孩子的个性了,教育效果才会突出,熊孩子也能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了。

题主问题里说的这个掏心掏肺的父母,字面上理解应该近似慈母型的。慈母型的教育方式是苦口婆心,任劳任怨,只要自己觉得方式好,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一股脑儿的付出,希望孩子有出息,能出人头地。典型的案例是父母追在孩子屁股后面,问寒问暖,无微不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碰到混不吝的孩子,不单不体谅父母,反而觉得父母做的不够。当让碰到心智成熟,乖巧懂事的孩子,父母的这种付出会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因才施教很重要。每个人生下来遗传基因不一样,有的人性格随父亲,有的人性格随舅舅,有的人性格随妈妈,有的人性格随奶奶等。做父母的要细心研究每个孩子的性格,看他/她是哪种类型的。

我们看过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男主角白景琦,生下来就不会哭,越打越笑,转眼景琦长到七岁,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其生性顽劣,先后气走了三位私塾先生,最终被新请来的老师,由张丰毅扮演的原神机营军官季宗布降服,并表现出了医药方面的天赋。第一次季宗布来上课,白景琦在门框上安放了一碗墨汁,被还没进门的季老师识破,于是他先让白景琦开门出来,结果一碗墨汁扣在了白景琦的脸上,用其道还至其人之身,紧接着白景琦不服想和季老师大打动手,这时季宗布一个反手掌把白景琦制服,白景琦再也不敢在季宗布面前调皮了。季先生真正降住白景琦的,是他那招“一指禅”和他那本《庄子》,凭着这两样不仅让白景琦彻底服了气,还激起了他学习的欲望。这才有了后来景琦的秉烛夜读和闻鸡起舞。显然,白景琦需要对手型的教育方式,如果一味用慈母型的方式来教育肯定也是个孬孩子,也就不会有后来事业上的成功。

了解了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作为父母需要要转换教育方式,要"投其所好,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待孩子,现在网络发达,音频视频自媒体等很多有关教育孩子的方法。通过学习,提高认知,争取和孩子一个频道,或慈母母或朋友,或对手或偶像,这样,就不会出现题主所出现的问题了。


芬芳满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时候,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班上一个孩子,不顾学校三申五令,把手机带到学校,被同学发现告诉了老师,在老师找他之前,他跟玩得好的同学说别人冤枉他带手机,两人一起打击告发者。在老师面前,他赌咒发誓没带手机,光看他的表情确实让人以为告发的同学说谎了。但老师了解这两个孩子的性格,也猜到是谁撒谎。事情也巧,正好他爸爸的钥匙丢在家来校拿他手上的钥匙(他父母关系不好,妈妈去广州打工了),他爸那火爆的脾气,直接不顾老师在旁把他拉到走廊上大吼、叫骂,老师把家长喊到一边说“慢慢说,他这么大了,要给他留面子。”家长说“给他留什么面子?”孩子最终承认带了手机,还顺带承认在家时,趁父亲出门没带手机用父亲的手机在qq上与同学玩。

后来知道这个家长近两年在河套边建了个挖沙厂赚了一些钱,打牌赌博、不把比自己过的差的人放眼里、承诺孩子的事时常因打牌磨去了时间而失信。孩子的性情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形成了。

教育其实就是拼爹的教育,拼的是家长的人品,性情,见识,胸怀和气势。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或改良版,孩子身上终会有家长的影子。



桂花香露


首先“掏心掏肺”的父母,说明父母是有教育意识的,“不懂教育”可能是受教育水平限制,方式方法不对,导致教育孩子失败,事倍功半,孩子还是熊孩子,反而时常逆反心理增强。建议家长先放一放,手松一点,给孩子松松绑,针对具体问题找方法,在谈谈心。


杂草君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教育,因为每个年代的教育观是不同的。

像现在的父母主体在80、90后,那么80后的父母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所以教育观很多人都会延继上一辈父母的教育引子,而90后的他们的父母本身就已经是跟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可能下海等,在教育观念上就已经有更新,所以90后父母的教育观已经相比80后父母的教育观有了原生家庭上观念的一些改变。

往往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其实还是应该看这些父母的教育成长经历,比如:一个父母读了大学,小时候的教育经历是他的父母管教他很严格,那么当他成为父母后有可能就会有2个种情况,一种延续他原生父母的教育方式,一种就是再也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用他小时候他父母用的那种教育方式,因为他经历过非常不喜欢。另外,还应该配合他现在带孩子的环境,同一种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环境带出来的孩子也有不同。

所以,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这样去扣个标签给父母,个人觉得帽子有点大,没心没肺的熊孩子,除了父母的任责占主要,社会国家的任责也应该要承担起来的。

仅个人观点


柠檬树感统教育


掏心掏肺?血淋淋的多恐怖!

“没心没肺”是真的还是假的?

孩子要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开心和自在,要父母的“心肺”做什么?

父母最需要给孩子的是相信,允许,理解,支持。

种瓜得瓜,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心田里种下什么要想好。

有爱,有安全感,有自信,有主见的孩子才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红尘中稳稳的幸福


在物质条件充裕的今天,我们很多的父母总是把自以为最好的给到孩子,但是却没想过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生存的爱早已经过时了,现在父母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精神!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的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同步成长。

然而,很多孩子的心灵从未被浇灌过,从未被滋养过,从未被陶冶过,也从未被唤醒过,心灵的那片空间早已变成了盐碱地,结成了硬块。

心灵是生发动力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浇水、施肥,当有一天,我们能够把想要给孩子的东西变成孩子心里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孩子才可能由心生发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动力,会支撑着他去坚持、去勤奋、去刻苦。

就像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一样,正是他们心中有这份动力支撑着自己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去研究,不断去深挖,才得以有后面的伟大成就。

想要别人接受我们想给的,那就一定要先把我们想给的变成他想要的。


欧爸动能家庭教育


熊孩子也有心有肺,只是家长除了对熊孩子掏心掏肺外,还需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和沟通的心,要站在熊孩子的角度上考虑这个年龄阶段的熊孩子在想什么,必要的时候,家长还要在熊孩子面前装弱势群体,让熊孩子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力量。


皮皮长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但同时,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受父母影响,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要过早评判任何一个孩子,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掏心掏肺也要实时学习教育,是否是熊孩子,主要看父母怎么教育以及平时是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