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就有沒心沒肺的熊孩子,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很幸運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很贊成這個說法。古話有“慈母多敗兒”,也是這個道理,但凡父母懂一些教育,就不會出現社會上的一些教育失敗的案例。

以前有觀點“再窮不能窮教育”,對於普通家庭,家長大都受教育少。為了孩子有出息,全力以赴供孩子讀書,不讓孩子吃半點苦頭,自己受苦受累。往往一味的對孩子好,就容易把孩子培養性格扭曲。不理解父母。當然這是80後左右孩子的家庭。現在家庭教育問題更加嚴重,父母為了孩子上名校,半夜排隊排號,早上早早起來開空調熱車,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因為現在我們懂了一點點教育,但是各種溺愛,讓孩子吃不得半點虧。家長們而且還很會愛孩子了[酷拽]以前老師還可以管教,現在那個老師敢管。

我心疼80後的家長,他們沒受過教育,也不懂如何培養孩子,只知道默默付出,全力以赴。孩子不成器也不知道哪裡錯了。

現在的家長已經都是受過教育,有新思想的新一代父母,但是家庭教育也是一塌糊塗。溺愛極其嚴重,與孩子溝通過少,不瞭解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夢想寄託給了孩子,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但是進1-2年,家庭教育興起,大家都很關注家庭教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家長們也多多少少了解一點。希望我們未來的孩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能健康成長。一代一代越來越好。


幼幼科教


你說的不對。不懂教育的人,也可能培養出優秀人才。有一對夫婦,住大山裡,沒文化。他們過著很貧苦的山裡人生活。他們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從小就跟著父母過很艱苦的生活。但他們想供孩子上學,要走好幾里路,才能到達學校。三個孩子,每天5點左右就起床,揹著點洋芋就去上學,中午‘就是燒洋芋吃中飯。下午放學又要走幾里路才能到家。每週星期天,都跟父母在山上幹活,父母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無論天下雨,山路多難走,河多難過,跌多少跤,都要去上學,心中想著要上學,要向老師一樣有學問。在老師帶領下,知道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就更加努力了,從來沒耽誤過學習。三個孩子都很用功,成績都很好。後來,這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兩個在國企,一個當老闆,全家都搬出了大山,兩老個為兒子照顧孩子,料理家務,曰子過得很好。所以不懂教育的家庭也能出人才。必要條件是,孩子知艱識苦,是吃苦長大的,懂得了知識改變命運,有父母勤勞的榜樣,樸實的本質,才能努力學習,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鍾靈毓秀饒


有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就有沒心沒肺的父母,你怎麼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娘生有九子,子子不一樣,雖然是同一個父母,在同一個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父母同樣的教育方法,結果有優秀的,也有不優秀的,這是為什麼呢?這個現象說明,掏心掏肺的父母碰上了有心有肺的孩子,方法對了。

我記得梁宏達先生在論孩子教育的一堂講座裡強調過:

概括現實生活中有四種老師,有慈母型的,有朋友型的,有對手型的,有偶像型的。不同類型的教育方式各有優缺點,只有適合孩子的個性了,教育效果才會突出,熊孩子也能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了。

題主問題裡說的這個掏心掏肺的父母,字面上理解應該近似慈母型的。慈母型的教育方式是苦口婆心,任勞任怨,只要自己覺得方式好,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一股腦兒的付出,希望孩子有出息,能出人頭地。典型的案例是父母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問寒問暖,無微不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碰到混不吝的孩子,不單不體諒父母,反而覺得父母做的不夠。當讓碰到心智成熟,乖巧懂事的孩子,父母的這種付出會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因才施教很重要。每個人生下來遺傳基因不一樣,有的人性格隨父親,有的人性格隨舅舅,有的人性格隨媽媽,有的人性格隨奶奶等。做父母的要細心研究每個孩子的性格,看他/她是哪種類型的。

我們看過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男主角白景琦,生下來就不會哭,越打越笑,轉眼景琦長到七歲,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其生性頑劣,先後氣走了三位私塾先生,最終被新請來的老師,由張豐毅扮演的原神機營軍官季宗布降服,並表現出了醫藥方面的天賦。第一次季宗布來上課,白景琦在門框上安放了一碗墨汁,被還沒進門的季老師識破,於是他先讓白景琦開門出來,結果一碗墨汁扣在了白景琦的臉上,用其道還至其人之身,緊接著白景琦不服想和季老師大打動手,這時季宗佈一個反手掌把白景琦制服,白景琦再也不敢在季宗布面前調皮了。季先生真正降住白景琦的,是他那招“一指禪”和他那本《莊子》,憑著這兩樣不僅讓白景琦徹底服了氣,還激起了他學習的慾望。這才有了後來景琦的秉燭夜讀和聞雞起舞。顯然,白景琦需要對手型的教育方式,如果一味用慈母型的方式來教育肯定也是個孬孩子,也就不會有後來事業上的成功。

瞭解了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作為父母需要要轉換教育方式,要"投其所好,因地制宜"的方式對待孩子,現在網絡發達,音頻視頻自媒體等很多有關教育孩子的方法。通過學習,提高認知,爭取和孩子一個頻道,或慈母母或朋友,或對手或偶像,這樣,就不會出現題主所出現的問題了。


芬芳滿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時候,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班上一個孩子,不顧學校三申五令,把手機帶到學校,被同學發現告訴了老師,在老師找他之前,他跟玩得好的同學說別人冤枉他帶手機,兩人一起打擊告發者。在老師面前,他賭咒發誓沒帶手機,光看他的表情確實讓人以為告發的同學說謊了。但老師瞭解這兩個孩子的性格,也猜到是誰撒謊。事情也巧,正好他爸爸的鑰匙丟在家來校拿他手上的鑰匙(他父母關係不好,媽媽去廣州打工了),他爸那火爆的脾氣,直接不顧老師在旁把他拉到走廊上大吼、叫罵,老師把家長喊到一邊說“慢慢說,他這麼大了,要給他留面子。”家長說“給他留什麼面子?”孩子最終承認帶了手機,還順帶承認在家時,趁父親出門沒帶手機用父親的手機在qq上與同學玩。

後來知道這個家長近兩年在河套邊建了個挖沙廠賺了一些錢,打牌賭博、不把比自己過的差的人放眼裡、承諾孩子的事時常因打牌磨去了時間而失信。孩子的性情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形成了。

教育其實就是拼爹的教育,拼的是家長的人品,性情,見識,胸懷和氣勢。孩子是家長的複製品或改良版,孩子身上終會有家長的影子。



桂花香露


首先“掏心掏肺”的父母,說明父母是有教育意識的,“不懂教育”可能是受教育水平限制,方式方法不對,導致教育孩子失敗,事倍功半,孩子還是熊孩子,反而時常逆反心理增強。建議家長先放一放,手鬆一點,給孩子鬆鬆綁,針對具體問題找方法,在談談心。


雜草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什麼是教育,因為每個年代的教育觀是不同的。

像現在的父母主體在80、90後,那麼80後的父母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所以教育觀很多人都會延繼上一輩父母的教育引子,而90後的他們的父母本身就已經是跟隨改革開放的進程而可能下海等,在教育觀念上就已經有更新,所以90後父母的教育觀已經相比80後父母的教育觀有了原生家庭上觀念的一些改變。

往往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其實還是應該看這些父母的教育成長經歷,比如:一個父母讀了大學,小時候的教育經歷是他的父母管教他很嚴格,那麼當他成為父母后有可能就會有2個種情況,一種延續他原生父母的教育方式,一種就是再也不要讓自己的孩子用他小時候他父母用的那種教育方式,因為他經歷過非常不喜歡。另外,還應該配合他現在帶孩子的環境,同一種教養方式+不同的教養環境帶出來的孩子也有不同。

所以,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這樣去扣個標籤給父母,個人覺得帽子有點大,沒心沒肺的熊孩子,除了父母的任責佔主要,社會國家的任責也應該要承擔起來的。

僅個人觀點


檸檬樹感統教育


掏心掏肺?血淋淋的多恐怖!

“沒心沒肺”是真的還是假的?

孩子要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開心和自在,要父母的“心肺”做什麼?

父母最需要給孩子的是相信,允許,理解,支持。

種瓜得瓜,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心田裡種下什麼要想好。

有愛,有安全感,有自信,有主見的孩子才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紅塵中穩穩的幸福


在物質條件充裕的今天,我們很多的父母總是把自以為最好的給到孩子,但是卻沒想過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生存的愛早已經過時了,現在父母最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精神!教育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的精神生命和物質生命同步成長。

然而,很多孩子的心靈從未被澆灌過,從未被滋養過,從未被陶冶過,也從未被喚醒過,心靈的那片空間早已變成了鹽鹼地,結成了硬塊。

心靈是生髮動力的地方,我們要做的就是澆水、施肥,當有一天,我們能夠把想要給孩子的東西變成孩子心裡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孩子才可能由心生髮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個動力,會支撐著他去堅持、去勤奮、去刻苦。

就像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們一樣,正是他們心中有這份動力支撐著自己在這個領域中不斷去研究,不斷去深挖,才得以有後面的偉大成就。

想要別人接受我們想給的,那就一定要先把我們想給的變成他想要的。


歐爸動能家庭教育


熊孩子也有心有肺,只是家長除了對熊孩子掏心掏肺外,還需要有一顆善於發現和溝通的心,要站在熊孩子的角度上考慮這個年齡階段的熊孩子在想什麼,必要的時候,家長還要在熊孩子面前裝弱勢群體,讓熊孩子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力量。


皮皮長襪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但同時,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受父母影響,還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要過早評判任何一個孩子,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掏心掏肺也要實時學習教育,是否是熊孩子,主要看父母怎麼教育以及平時是否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