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SCI文章进阶之路—2. 几经波折的姊妹篇-part I

这部分工作是2012年导师的项目,本来是要交给一个博士师姐做,自己当时刚进入课题组,有幸参与,算是做的第一个项目,掌握了好多初步的技能。后来这个师姐由于某些原因不读博了,这部分工作也就搁置了。直到2015年上半年才被导师提起来,要把成果整理下发表SCI论文,而自己也就当仁不让的承担起这篇文章的写作工作。导师提出她的一作,我挂成二作,师兄挂成三作。我当时觉得本来是导师主导的项目,其次我对这部分工作也不太看重,觉得无所谓了。

由于成果较丰富,写成一篇太长,导师建议拆成两篇文章,也就是姊妹篇的形式发表。当时自己觉得这部分成果全是数据分析,而且都是搜集的别人的数据,结果也只是对模型预测结果的适应性评估,写成工程报告没问题,但要写成有学术意义的SCI论文,感觉还是不太适合。但导师一直觉得这部分是她主导完成,而且属于她所擅长的,她自我感觉良好,发SCI文章没问题,而我的当时想法是更像是review paper,而不是research paper。导师的想法比较强势,自己也只能服从,说实话自己当时对这部分成果并不看好。后来发现有些期刊也刊登了类似的文章,很多都发表在像JHE(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主办)这样的主流期刊,觉得可试一下,灌灌水,于是就把中文的报告翻译成英文,又经过加工打磨,写成了Part I和II两篇文章。

在选择投稿期刊的时候又头大了,我个人感觉应该投更加符合期刊征稿范围的Hydraulic期刊,像是JHE这种,毕竟编辑会更倾向接受自己读者群体更愿意阅读的文章。但导师想试一下更高level的期刊,JHE虽是行业主流期刊,但毕竟是三区,而且对于英文语言要求很高,而且据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投稿者一般都是ASCE协会会员。自己也不太记得当时筛选了多少期刊,只记得最终确定了投JHER。这个期刊全称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属于土木楼的二区,刚办没几年,可能是为了提高影响因子,所以期刊一年刊出四期(季刊),每年收文量只有20多篇。但这个期刊是IAHR亚太区协会主办,倾向于接受亚洲学者文章,主编是香港科技的一个教授Lee,p.s. 2013年在成都开水力学大会时见到过,当时他好像还是组委会副主席。说实话我们这个方向二区的期刊很少,JHER算是为数不多的土木类二区,导师主要冲着这一点决定试投这个期刊。之前还投过Journal of Hydrology,这个期刊是水文水资源类,中科院一区,但被编辑以不符合征稿范围而退回来了。结果这次也没能走运,不到一周后编辑就以内容不符合期刊范围而退回,当时导师还悻悻的说咱们一次就投两篇,人家不愿意接受。。。好吧。

大概是2015年的7月份,导师邀请了美国的Guo教授来讲学,Guo教授在圈内很活跃,每年有空就回国到各个高校讲学“走穴”。此人经历丰富,之前是在新加坡国立,后来据他自己讲述由于学士毕业论文的原因跟系主任吵架,后来去了美国,读博期间由于导师看不上他做的东西,而他自己有比较有个性,索性又去了另一所美国高校读博,好像是科罗拉多,结果这个导师对他做的东西评价很高,据说他当时仅用了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毕业。郭教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还是要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生长,获得boss的认可很重要!!!用郭教授的话说,他当时辞去新加坡国立的教职,心想大不了回国发展,中国这么大总有接受自己的高校!!!Guo教授是水力工程理论学派的知名学者,数理功底扎实,擅长用数学方法解释水利界工程现象,发表了很多SCI文章,大多发表在JHR(据导师说他跟JHR主编关系很好,呵呵)。自己拜读过郭教授几乎所有的文章,数学推导严谨,有次跟师兄聊天也提到,好奇在这么传统的试验类学科,竟然能借助数学工具玩出花样,非常难得。另外,更重要的是对于SCI写作有自己独到的方法,这也是每年他能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走穴讲学的原因,每次都会主讲SCI写作。这次导师请他来也是看中这点,为期4天的讲学,收获满满,而自己也是全程陪同,最后郭教授临走时还邀请我有机会去美国跟他进一步合作,导师当时说了句还要看我自己想不想去了。我们互相留了微信,郭教授文笔很好,时不时在朋友圈发文,自己也常会点赞。

还是回到这篇文章投稿,被JHER拒稿正好是郭教授来讲学期间,导师趁机把投稿的文章打印出来请郭教授帮忙修改。记得当时在导师办公室打印的,打印机速度很慢,我边打印还边跟郭教授探讨学术话题,两篇文章单面打印了大几十页,郭教授和他的儿子(当时还是在读博士生)当场批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郭教授当时刚好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的方向很熟悉,他说过比较反感这种纯经验性的文章,而现在这两篇文章正是他所说的这类,撇开英文语言不说,单就内容估计郭教授也没太大兴趣。果不其然,郭教授只看了个摘要,就说带回去批阅,结果直到他回到美国修改的论文还没有返回,呵呵。我们还是要靠自己了。

这里又要提到我的师兄,他建议我虽然既然写成姊妹篇,但也未必就是Part I、II的形式,两篇可以独立成文。他首先把我两篇文章如何安排就行了修改,第一篇主要介绍评估结果对比,第二遍对于结果的表现做深入的原因解释。按照这种内容分配,我又对两篇文章重新进行了修改,第一篇完成后,当时导师对于投哪个期刊也没了主意,我建议投NH,主要是第一篇的经历给我的印象是NH收稿范围很广,审稿人可能不是本行业,专业性没有那么强,而且毕竟是3区中的几率比较大。于是终于在2015年的9月份的时候把第一篇投了NH。。。第二篇当时觉得内容比较单薄,所以一直迟迟未投,加之那段时间忙于考雅思(整个暑假泡在学校图书馆复习,导师对此还有意见,十一假期还参加了朗格的雅思培训班,虽然结果不理想),2015年我一整年没有回过家,那段时间的重点就是学英语,考雅思托福,准备申请国家公派出国交流。

第一篇投出后,过了很久文章才送审Under review,估计是迟迟没找到审稿人。记得有次开组会,导师悄悄告诉我,这篇文章送到了熟人王老师手里,王老师让我们自己写个审稿意见。What???这都行!!当时觉得真是走了狗屎运了,但导师还是故作镇定,谨慎的说这只是一个审稿人,编辑很可能再送另一个。于是自己花了一天时间,写了几条不痛不痒的问题发给了导师,后来导师还在审稿意见上重点加了推荐发表之类的评语。

后来到了放寒假了,记得是大年初几,当时舅舅、舅妈亲戚朋友来我家聚会(每年惯例),收到了NH发来的审稿意见,Minor revision,哈哈,果真就一个审稿人,审稿意见原封不动又发给了我,这也是我投了这些文章中唯一一篇小修的。我当时在家花了几天时间把意见写完,因为是自己提的问题,如何回答心里很清楚,当时觉得这篇文章没啥问题了。果不其然返回意见后不到一个月,2016年的3月份直接Accept。当时还跟河海大学的那位网友调侃说,这下有两篇SCI,申请国家公派留学(CSC)更有优势了,可谁知后来CSC的结果出乎意料,这也是后话了。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投稿经历说明,要清楚自己文章的定位,选个合适的期刊很关键。理论上只要是写出来的论文,最后都会被录用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的文章有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