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要旨探究(三十一)自然之道不可違,制之至靜之道

關鍵詞解讀:知自然之道:懂得大自然發展運行的規律。
制之至靜之道:控制私信妄想,以達到與自然之“道”同步的清靜狀態。制:控制。之:私信妄想。至:達到。律歷所不能契:法律條文是不能契合的。律:法律、法令。這裡專指法律條文。歷:曆法、歷術。推算日月星辰運行及季節時令的方法。契:吻合、投合。《蘭亭集序》:“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每當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緣由,與我所感慨的如符契般吻合。這裡引申為相合、相投的意思。


白 話:所以聖人懂得大自然運動發展變化規律是不可違背的,因而把自己的心情控制到清靜無為的狀態,並認為法侓條文是不能相合相投的。
要 旨 探 究:此句重點是講聖人在懂得大自然發展規律之後的所作所為。聖人明白了大道是不可隨意違背的道理之後,於是融入至靜之道,進而修養己身、體悟大道,就會進入到得道的更深層次。故句中的“契”就是吻合、符合之意。因為自然的“至靜”之道是無形的,看不見、聽不著的,而人世間的律法和曆法等卻是有形的、固定而又有限的,完全不能夠契合與制約到至靜之道,所以說:法律條文是不可能相投相合的。明白了至靜之道的真諦,就要按照這個真諦行事。
《陰符經》是早於《道德經》而面世的,如果把《道德經》看作是一本“百科全書”,那麼,《陰符經》就是這本書的總綱。《道德經》中的“至靜”觀點,大多數都來自於《陰符經》。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道德經》16章,達到清澈明朗極其清靜的境界,就要堅定地守持它。萬物一齊興起,我就反覆觀看萬物的重複生長。萬物紛繁茂盛地生長變化著,各自又迴歸到它生命的本源上,這就叫靜,靜就叫重複生命)。

”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道德經》26章,厚重為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會離開裝載著行李的車輛,雖然有很多可供玩賞的地方吸引著他,但他卻安然處之,不受影響。為何那些擁有萬乘車輛的大國君王,會以輕率的舉動治理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失去主導作用,喪失君權)。
”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45章,清靜能夠戰勝躁動,寒冷能夠克服暑熱,清靜無為可以做天下人的模範)。”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道德經》37章,沒有貪慾之念則心靜,天下就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和安寧了)”。
筆者認為,古往今來,達到“至靜”的例子美不勝舉。比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大鬧天空時天下無敵,但在取經路上,為何連太上道君坐下的青牛和童兒也鬥不過?筆者認為,大鬧天空時的孫悟空,實際上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屁孩,而以玉帝為代表的神仙,就像這個小屁孩的父母,在父母眼裡,小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所以孫悟空方可隨心所欲。
在常人看來,取經路上的孫悟空膽小怕事,而筆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懂得了“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的道理之後,才在取經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便請示、報告找原因,並按照規矩辦事。因為,取經路上的孫悟空,是從“五行山”裡出來的。這“五行山”便是《陰符經》所謂的“五賊”,“天有五賊,見之者昌”。這“五賊”既是“金木水火土”也是“仁義禮智信(仁,即慈愛。義,是擔當和責任。禮,是制度和法則。信,是言行一致。智,明辨是非。)”掌握了這“五行”相生相剋規律,就能暢遊於天地之間。

孫悟空在“五行山”中,經過五百年的參悟,終於掌握了這個規律。於是,他心甘情願地帶上了約束心性的“緊箍咒”兒。這便是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的“至靜”之道!這便是“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律歷所不能契”的“至靜”之道!
《西遊記》雖然是文藝創作,但其寓意很深。現實中,因不能“至靜”而招災致禍的事例觸目皆是,如,那些因一句不順耳的話,或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將人打傷或打死而鋃鐺入監獄的;夫妻雙方不能控制情慾而越軌導致妻離子散的;執政者不順應民心而導致國破家亡的大有人在。
所以,《道德經》警示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這是說,以“至靜”之道來治理天下,鬼神的作用也不能發揮了。
“至靜”之道用在傳統氣功的靜功養生上,也是有很大好處的。因為它是氣功煉養的一個核心法門。但一提到氣功的時候,很多人便會立刻秉持反對態度,將其斥之為“交鬼之法”、是巫術;認為人在習練氣功當中會與魔鬼溝通,從而誤入歧途。筆者認為,持有這種看法的人的確不瞭解真正的傳統氣功。因為氣功修煉的核心就是“靜”,不會在擺姿勢上,在時間、地點等方面規定上做出特殊的限制。再有。傳統氣功早就有“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二六時中,皆可入道”的說法。“這個”即是道家所說的“守住丹田”以達到“靜”的極致狀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隨地、稍有空閒也“意守丹田”,放鬆身心,進入“至靜”狀態,隨時獲得身心安靜的好處。

讓我們“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從中獲取最大的好處吧。

《陰符經》要旨探究(三十一)自然之道不可違,制之至靜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