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奧妙:正直為人,不憚為義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主要還是孔夫子智慧的體現。即便千年前的孔夫子,思想還是有一定侷限性,但在我看來,無傷大雅。

其實所有人都聽聞過《論語》的魅力,誦讀過書中簡短精煉的字句,然而,它的魔力在於,時過境遷,同樣的讀者又會有不同的心靈際會,而我,亦是其中一員。

眾所周知,孔夫子主張恢復周禮,以“仁”“義”為思想核心,提出中庸之道。在此我想先淺談一下中庸之道。首先,何為中庸之道?在《論語》的教科書上,它的註釋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這近似於折中主義的中庸之道,更像是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而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精髓在於恰到好處,為任何事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方可達到比較完美的效果。《論語》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依我粗鄙之見,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最好體現。所謂和,有和睦相處之意,所謂不同,指不盲目苟同。簡單地來說,就是要保持外圓內方的處事原則

《論語》之奧妙:正直為人,不憚為義

在今天看來,這很需要情商。極端的人甚至認為這很虛偽,畢竟世人大多或圓滑世故或正直剛強,但孔夫子認可的君子正是要將這兩者達到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如何適度地把握好這其中的方寸之差,就成為了一個難題。

事實上,我們不必過於糾結,與人相處時平和有禮,但涉及原則性問題時則更多詢問心之所向即可。所謂三思而後行,可能會或多或少偏向利益一方,然而我們所追求的“直”與“義”大多徒靠信念苦苦支撐,因而不如天真狂妄一回,管他的世俗眼光,或許反倒接近中庸之道了。鬼谷子說: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大抵與此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論語》之奧妙:正直為人,不憚為義

說到君子,讀完《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在孔夫子這裡,德行是他所看重的。我們常說的以德報怨,正是出自《論語》。但這不是孔夫子說的,而是有人拋給孔夫子的一個問題。孔夫子的回答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德,確實是孔夫子所倡導的,但孔夫子絕不是肯定逆來順受的老好人。如果以德報怨,就是沒有愛憎之分,這恰恰是沒有原則性的表現。對於不值得用德平等對待的厭惡之人,也大可不必如此“聖母”。孔夫子給予我們的意見是以“直”報怨,用客觀冷靜的態度分析,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不偏不倚、公正地對待即可。

然而,縱使孔夫子將道德標準降低了一個層次,對於世俗人而言,這依然是很難達到的境界。如何能對一個傷害過自己的人持有公正的態度呢?事有輕重,倘若不過是小打小鬧也就翻篇了,可若是有人行為過分,置人於痛苦不堪之地又當如何呢?何況,在當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有時,一句誅心的無意言語都是可以葬送一條鮮活的生命的,此時或許以牙還牙的方式都不能叫受害者洩憤,又如何能要求受害者不偏不倚呢?別說以德報怨,就是以直報怨都是對過往受傷的自己的虧欠。所以,也不必事事聽從先賢的言論與智慧,

他們不是你我,無法切身體會你我的心境,問心無愧,不存害人之心,適當地不“直”而使自己快樂,何錯之有呢?

《論語》之奧妙:正直為人,不憚為義

不過,這涉及的就是“怨”的程度了。很多時候,我們要想做到以直報怨也並非難於上青天之事。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的世界與人,但我們可以調節自己的心態從內在消減“怨”。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或許是遠離怨恨的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常將對自己的要求同樣套用在別人身上,會產生“如果是我,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心理,從而產生對他人的不滿。這樣做的人,其實根本上沒有錯,至少律己是有的。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或許我們自己認為的對錯在別人看來是相反的,過於執著於此,只會徒增煩惱,給人際網施加壓力。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某影視劇的一句經典臺詞:

“我守自己的原則,可從來不會約束別人,各有各的底線,互相體諒就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總要互相體諒,才好相安無事,自得其樂。

可既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道義,就顯得尤為重要。上文提到了外圓內方的君子、諂媚逢迎的小人、隨波逐流的鄉愿,似乎都在努力與外界協調,只不過君子初心不改,堅守原則,而境界更高遠。但有時,為了心中之義,必然要與外界針鋒相對,甚至刀劍相向。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可見,行“義”之事需要“勇”。何為勇?是先謀而後勇的勇嗎?依我看,不如先勇而後謀。此勇是勇於與全世界背離也義無反顧,過多思量,失去最佳時機,為義就沒有意義了。何況趨利避害是本能,可見義而為,是多為利人而少有利己的,思量之後,也許就喪失了為義之勇。所以有時,匹夫之勇也是可取的。並非行為達成好的結果,而用行為本身喚醒他人之勇成事。

《論語》之奧妙:正直為人,不憚為義

當今社會,人情危機總是引人深思。一度引起熱議的“扶不扶”話題敲擊人們的正義之心。然而更可怕的是,逐漸出現了這樣一批人,他們不但不讚賞行義之人,反而以事不關己的態度嘲笑行義之人的不公遭遇,沾沾自喜,讓更多躊躇之人收回善意的步伐,沉默圍觀。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似乎越來越真實了。見義勇為或許會損害自身的利益,因此也沒有誰有資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圍觀的人群伸出援助之手,可生而為人,至少要懂得何為善惡是非。無勇行義可以,畢竟世人不會個個都是君子聖人;但以無勇行義為榮,則萬萬不可。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

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覺無力發光的,那就蜷伏於牆角;

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

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

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熱情的人們;

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若人人懷揣行義之心,向光而生,自然有更多人有勇行義。

正直為人,不憚為義,你我共勉。


感謝讀至此處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