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奥妙:正直为人,不惮为义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主要还是孔夫子智慧的体现。即便千年前的孔夫子,思想还是有一定局限性,但在我看来,无伤大雅。

其实所有人都听闻过《论语》的魅力,诵读过书中简短精炼的字句,然而,它的魔力在于,时过境迁,同样的读者又会有不同的心灵际会,而我,亦是其中一员。

众所周知,孔夫子主张恢复周礼,以“仁”“义”为思想核心,提出中庸之道。在此我想先浅谈一下中庸之道。首先,何为中庸之道?在《论语》的教科书上,它的注释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近似于折中主义的中庸之道,更像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而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精髓在于恰到好处,为任何事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方可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论语》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依我粗鄙之见,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最好体现。所谓和,有和睦相处之意,所谓不同,指不盲目苟同。简单地来说,就是要保持外圆内方的处事原则

《论语》之奥妙:正直为人,不惮为义

在今天看来,这很需要情商。极端的人甚至认为这很虚伪,毕竟世人大多或圆滑世故或正直刚强,但孔夫子认可的君子正是要将这两者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如何适度地把握好这其中的方寸之差,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事实上,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与人相处时平和有礼,但涉及原则性问题时则更多询问心之所向即可。所谓三思而后行,可能会或多或少偏向利益一方,然而我们所追求的“直”与“义”大多徒靠信念苦苦支撑,因而不如天真狂妄一回,管他的世俗眼光,或许反倒接近中庸之道了。鬼谷子说: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大抵与此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论语》之奥妙:正直为人,不惮为义

说到君子,读完《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在孔夫子这里,德行是他所看重的。我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正是出自《论语》。但这不是孔夫子说的,而是有人抛给孔夫子的一个问题。孔夫子的回答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德,确实是孔夫子所倡导的,但孔夫子绝不是肯定逆来顺受的老好人。如果以德报怨,就是没有爱憎之分,这恰恰是没有原则性的表现。对于不值得用德平等对待的厌恶之人,也大可不必如此“圣母”。孔夫子给予我们的意见是以“直”报怨,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不偏不倚、公正地对待即可。

然而,纵使孔夫子将道德标准降低了一个层次,对于世俗人而言,这依然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如何能对一个伤害过自己的人持有公正的态度呢?事有轻重,倘若不过是小打小闹也就翻篇了,可若是有人行为过分,置人于痛苦不堪之地又当如何呢?何况,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有时,一句诛心的无意言语都是可以葬送一条鲜活的生命的,此时或许以牙还牙的方式都不能叫受害者泄愤,又如何能要求受害者不偏不倚呢?别说以德报怨,就是以直报怨都是对过往受伤的自己的亏欠。所以,也不必事事听从先贤的言论与智慧,

他们不是你我,无法切身体会你我的心境,问心无愧,不存害人之心,适当地不“直”而使自己快乐,何错之有呢?

《论语》之奥妙:正直为人,不惮为义

不过,这涉及的就是“怨”的程度了。很多时候,我们要想做到以直报怨也并非难于上青天之事。虽然无法改变外在的世界与人,但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从内在消减“怨”。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或许是远离怨恨的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常将对自己的要求同样套用在别人身上,会产生“如果是我,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心理,从而产生对他人的不满。这样做的人,其实根本上没有错,至少律己是有的。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或许我们自己认为的对错在别人看来是相反的,过于执着于此,只会徒增烦恼,给人际网施加压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某影视剧的一句经典台词:

“我守自己的原则,可从来不会约束别人,各有各的底线,互相体谅就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总要互相体谅,才好相安无事,自得其乐。

可既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文提到了外圆内方的君子、谄媚逢迎的小人、随波逐流的乡愿,似乎都在努力与外界协调,只不过君子初心不改,坚守原则,而境界更高远。但有时,为了心中之义,必然要与外界针锋相对,甚至刀剑相向。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行“义”之事需要“勇”。何为勇?是先谋而后勇的勇吗?依我看,不如先勇而后谋。此勇是勇于与全世界背离也义无反顾,过多思量,失去最佳时机,为义就没有意义了。何况趋利避害是本能,可见义而为,是多为利人而少有利己的,思量之后,也许就丧失了为义之勇。所以有时,匹夫之勇也是可取的。并非行为达成好的结果,而用行为本身唤醒他人之勇成事。

《论语》之奥妙:正直为人,不惮为义

当今社会,人情危机总是引人深思。一度引起热议的“扶不扶”话题敲击人们的正义之心。然而更可怕的是,逐渐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但不赞赏行义之人,反而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嘲笑行义之人的不公遭遇,沾沾自喜,让更多踌躇之人收回善意的步伐,沉默围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似乎越来越真实了。见义勇为或许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也没有谁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围观的人群伸出援助之手,可生而为人,至少要懂得何为善恶是非。无勇行义可以,毕竟世人不会个个都是君子圣人;但以无勇行义为荣,则万万不可。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热情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若人人怀揣行义之心,向光而生,自然有更多人有勇行义。

正直为人,不惮为义,你我共勉。


感谢读至此处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