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佛塔的起源,上可追溯到釋迦牟尼佛以前。佛典如《四分律》、《五分律》等都曾提及地下有迦葉佛古塔之事;而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也曾經供養佛的發塔、爪塔。在佛陀涅盤後,弟子們因為緬懷、紀念佛陀的緣故,便建塔以供養佛舍利。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藏區的佛塔起源於何時,雖不見權威定論,但可以推斷它是佛教傳入西藏的產物,這樣看來佛塔據今應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古印度,塔作為一種紀念性的建築物或者用於高貴種姓家族的人過世後裝藏遺體。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佛塔隨著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發展、弘揚,它在古印度存在的意義也被西藏佛教完全承襲下來,只不過與西藏實際相結合,融入藏文化中。作為崇拜的對象,露天而建的佛塔在西藏供信徒繞轉;高僧大德圓寂後裝藏真身法體或遺骨的佛塔,稱之為靈塔,是為供養對象多建在室內,供信徒前來朝拜。在整個藏傳佛教發展歷史上,佛塔始終佔有很高的地位,它同佛寺、佛像、佛經一樣舉足輕重。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佛塔蘊含的文化意味,又是那樣的魅力無窮。當你從一個偏僻的村莊路過的時候,看到村邊聳立著的白塔,村莊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人文情懷,令人感到一種愛的律動和召喚。在車水馬龍的現代城市中,一座白塔會讓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從歷史走進現代的自豪的路程和久遠而厚重的文化底蘊。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藏傳佛教對清朝皇室的影響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宮中遍設佛殿,先後修建了中正殿,雨花閣、寶相樓、吉雲樓、梵華樓、佛日樓等多處藏傳佛堂。不僅如此,宮廷佛教法事也非常頻繁,幾乎每天都有喇嘛在皇宮御苑中唸經做佛事,每年達二千多人次,帝后們也經常到皇家寺廟拈香拜佛,聆聽喇嘛誦經。此時期佛教文物製作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宮中大量瓷制藏傳佛教珍寶由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而成,其中藏傳佛教的佛塔就是為紀念佛祖一生從誕生到涅盤的八個重大事件而設置的,有菩提塔、聚蓮塔、尊聖塔、多門吉祥塔、天降塔、和結塔、神鞭塔、涅盤塔等八種類型。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佛塔在印度被稱作“窣堵波”,意譯即為墓冢的意思。佛教徒有崇高高僧火化後所剩骨燼的習俗,尤其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於是爭相建築。“窣堵波”與中國原有東西相比較,沒有這樣的建築也找不到相應的文字,而最接近的“臺”字又顯示不出它的高妙,於是另造一字為“塔”。“塔” 字首先見於葛洪的《字苑》。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其實,佛塔傳入中國時,它的名稱被譯成各式各樣,人們發揮著各自的才能,有的音譯,有的意詳,也有按形狀譯的。於是出現了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圖、浮屑、浮圖、方墳、圓冢、高顯、靈廟等各種名稱,但最終發現,“塔”採用了梵文佛字,於是“塔’的名稱流行廣泛,直至現在,許多人已不知道“窣堵波”為何物了。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塔有兩種:一種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屬於墳冢的性質。另一種是所謂的“支提”,傳入中國以後,發展成為中國的石窟寺。而原來有舍利的塔化入中國以後,發展成為中國的寺塔。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佛塔身為佛教崇拜的對象,佈局與裝飾不僅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更是佛教文化在現實中的體現。再說到佛塔的裝飾,除了以佛教故事題材為主的雕刻以及繪畫之外,多由蓮花(象徵佛的誕生)、菩提樹(象徵佛的悟道)、法輪(象徵佛的說法,傳道)、傘蓋與寶座(象徵佛修成正果)為主。一方面來說,這些裝飾史加鞏固了信徒們對佛塔崇拜信仰寄託。另一方面,這些裝飾也豐富了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寶庫。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邀您一起了解“佛塔文化”

神奇的古塔,其實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承載著中國的哲學、建築學、美學、宗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一種特有的中國“塔文化”。張掖市三緣博物館歡迎您來隨喜拜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