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怎样用笔写出来的?

野鹤


搞清楚书法中飞白与枯笔的概念,就知道它们是如何用笔写出来的了。

(江字点与工之间的连笔,山字两笔之间的连笔,如字最后一笔与画字之间的字与字的连笔,画字起手的两点之间的连笔等等都可见飞白出现;其中的枯笔也可看到)

(单个字的书写,也可以出现飞白与枯笔)


先说飞白。书写的过程中,特别是行草书,字与字之间的连带笔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笔势,即有意无意出现的连笔。这些连笔在书写过程中属于次笔,对应的主笔就是字的笔划。笔划是必须,不能缺少。连笔在字的结构中不是必须,可有,也可无。飞白应该是出现在连笔,不能出现在主笔,如果在主笔出现是书写之病,是行笔浮滑。

再说枯笔。枯笔,顾名思义就是笔划墨色枯,不丰润。枯笔主要体现在笔划,就是在主笔。它的成因是笔头含墨偏少偏干,与行笔速度有关系,但是主要在笔头含墨的多寡枯湿。

飞白与枯笔都给作品带来墨色的变化,带来气势。两者多出现在行草书中,一般楷隶书中不出现。它们也是书写老手笔下常见的拿手好戏,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书写往往不经意,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懒于”蘸墨,会将笔头的“墨水”写到尽竭。不经意容易产生飞白,墨水尽竭则出现枯笔。(END)


(国画中也有飞白与枯笔)

【欢迎吾友关注】


钱塘泊庐


所谓“飞白”,传为蔡邕所创。为笔墨中夹有丝白。用笔蘸墨少许,运笔时让笔画出现局部“燥”和“枯”的效果,历代书家努力追求这种艺术风格,乃取其书体更显苍劲耳!米元章在其《虹县诗》卷中多处出现飞白,正可体现他的“刷”字风格、追求风樯快马的艺术境界,在笔法运用上力度很大、速度飞快,又能很好地控制墨汁的“浸满”与“枯燥”,掌握提按,干湿顿挫,使水墨在纸上都恰到好处,写出来的作品峻劲干练、奕奕有神。

而“枯笔”不同于“飞白”,枯笔常有“露白”,而“飞白”则丝丝夹白。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白古作帛,“飞白”者若飞帛也。





阿燚黄南开


如今学习书法的人很少有对“飞白”和“枯笔”分得清楚的,实际上两者不但有区别,区别还很大。

“飞白”曾经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支绮丽的花朵,它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价值,可看作是古代的美术体。

飞白书体,书写难度极大,恐怕需要专用笔才可以实现。

“飞白”体通常只适用于大字书法,“点画丝丝露白,体态婉转逶迤,一似游雾崩云,又近乎罗衣从风,皆如衣带翻飞飘舞。”听上去是不是高大上?是不是有些不明就里?中国书法关于艺术效果描述,经常会用一些排比句罗列各种自然奇观,本来是想打个比方说个明白,实际上听的人恐怕会更加云里雾里。

我简单说吧,飞白就是在笔墨尚足,甚至是在饱墨的情况下,通过书写速度加快及提按动作配合完成的。写出来的味道就是很多平行线组成的一个笔画,试看下图“黄”字的左边那个撇。

飞白如今已经不再单独作为书体出现,而是贯穿于书法作品之中,应用很广,艺术效果强烈。


说完“飞白”,再说说“枯笔”。枯笔是在笔墨逐渐耗尽的情况下,自然出现的行笔状况。中国书法史上,王铎善于使用枯笔,但王铎书法有别于当今一些枯笔书家的是,笔锋一定不能散开,一旦散开,完成笔下最后一个字,必须停笔舔墨。请看下图:

王铎草书,墨已耗尽,笔锋未散。

大量使用枯笔是现代书法家的创造,具有浓烈的现代气息,我本人很不喜欢枯笔,我觉得偶尔一两个字使用枯笔还是的确能够营造出遒劲、老辣的沧桑感、历史感,但如果毫无节制,在笔锋已经全部散开的情况下,强行推挤做字,我觉得跟丑书并无二致。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当今一些书法家的枯笔,看着扎眼,摸着扎手,实在是一片狼藉,不够斯文。与王铎书法比较一下,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永书101


关于飞白与枯笔法大多出现于行草书中,有些大家在楷书中也偶有出现。写出这种笔触大概以下条件:

一 、用生宣写大字时容易出飞白。由于生宣吸墨快,书写者书写前几笔也必须快,由于黑笔的接触面不同,朝下的面会墨很重,重墨后如再疾速行笔或疾速转换毫面都会显露飞白。

二 、书写速度快。速度本来就是飞白的主要原因,蔡邕有云,得疾、涩二法,书尽妙矣,这说明得疾才能涊,可见其重要性。特别是在笔足墨饱的条件下能写出飞白更显书家功力。

三 、笔中墨将用尽,呈缺墨状态。很多大家们写行草喜欢一笔墨多字,在墨近枯时还要写,在这种情况下惟有用自然的不规则顿挫才能将枯墨杀入纸中,我认为书法的入木三分应体现在枯笔中。顿挫的过程,由于笔与纸的角度的变化手腕、肘、肩会出现:施力、加减速、自然的、不规则的运动过程。相反若一味匀速做作而为,必将状如虾段蜈蚣流入江湖。





榜书书法


在书写书法作品时,毛笔里的墨汁干枯之时,毛笔在运笔过程中,会出现枯笔和飞白笔画。


枯笔飞白之法的应用,使书法作品看上去飘飘渺渺,像烟雾袅袅。

飞白笔画给人感觉比较虚幻,像云过天空,有退后的空间感觉。


飞白笔画和浓墨巧妙应用,会让作品表现力更丰富。

浓墨能增强书法厚重感,让人感觉字有向前跳的空间感。有很强视觉冲击力。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墨色变化丰富,有浓墨,有枯笔飞白。结构险绝,豪放雄肆。(见文中插图。)








神韵轩书法


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怎样用笔写出来的?

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飞白为书体,东汉蔡邕所创。笔画稍微不满。这是一种难度非常大的书体。飞白书中实处是圆润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出现虚空,使得其韵味神逸。王羲之对这种书体都感叹书写艰难。它的用笔宜润,墨宜浓。书写的节奏快慢起伏强烈。


枯笔是笔毫中的墨汁将要耗尽而出现的枯涩。枯笔多在草书之中,笔一次蘸墨,由开始时的润泽直至墨尽。草书因其笔势不可中断,频繁的蘸墨笔势便不能顺畅贯通。而枯润浓淡的对比差,还能使作品增添自然的气韵。楷书之中尽量不要把墨写枯。会影响楷书的遒润,使得字形笔画毛糙神伤。枯笔没有多少难度,墨少或速度快,就会出现枯笔。和飞白书中的润中带枯不可相提并论。


子衿书法




求古寻论2019


其实很简单,蘸墨后一直写,一直不蘸墨,书写速度又快,飞白和枯笔就出来了。

关键在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驱使,不是刻意做作。

艺术首先应该真。

你不是那样想的却又那样写,你是一个心眼肥浓的人却又表现枯淡,岂不书不由衷?

除了墨少速度快,另外可以找找泥工用石灰浆刷墙的感觉。

飞白书据说是东汉时蔡邕创造的,他看到工匠们用帚把蘸上白粉浆刷墙,受到启发。

刷墙,灰浆不到之处可以弥补再刷,书写则是一次过,表现出运笔用墨的过程,所以就很生动。

另外,全都表达出来的和不全都表达出来的相比,后者更丰富,也给欣赏者留下参与的空间。

这也就是俗书不及雅书的地方之一吧?

至于刻意飞白枯笔,刻意做作,又俗了。

飞白枯笔,其实是书写者的天分、教养和丰富情感。


大悔忆智冰


所谓“飞白”和“枯笔”在书法创作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黑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比划中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能够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所以就称为“飞白”,也叫飞白书。是东汉时蔡邕创造的,在修饰鸿都门时,他是看到工匠们用帚把蘸上白粉浆刷墙,有的地方没刷到产生白一块黑一块得到启发而研究出来的。是在书写当中采取的力度不同,只惜墨惜的也不同而产生的飞白。这与墨浓、墨涨产生鲜明的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可以利用飞白,在书过程中产生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增加作品的情趣,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当然书法的功力在飞白中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枯笔”则是在蘸完一笔墨后,书写了数个字用到最后,墨很少了而产生枯笔现象。当今也有的人把干枯笔触部分也称为飞白,黑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素为文人墨客所推崇,书圣王羲之和王献之也精于飞白。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右军的飞白,因此唐代帝王们也多善用飞白方法创作作品。


峰源书艺


以飞白体书碑额,武则天应该是唯一的人。《升仙太子碑》上“升仙太子之碑”据说是她亲手书丹。

武则天的书法,不知是否传至太宗?不过,她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男人要征服所有人才能得天下,而女人只须征服一个男人就可以得天下。

哈哈。扯远了。书法中所谓“飞白”,即笔道中丝丝露白。这种方法,据说是蔡邕见工匠以粉浆刷壁,从而创造的种笔法,能表现出迅疾的笔势。



所谓“枯笔”,即毫中墨干时在纸面上出现的笔触,在行草书中较为常见,最能表现气势的酣畅。运用此法,要以笔力为后盾,用墨虽枯,亦有神采。米芾最善此法,须以中锋为前提,方可臂力刷下,沉着痛快。


飞白也好,枯笔也罢,是枯墨的常用笔法,但一件作品中不能用得过多,要以枯取险,以润取妍,枯润相杂,体现墨韵的变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