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为什么会没落?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正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样,评书在它的发展最高潮阶段,也就是它没落的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电视这一传媒进人了寻常百姓家,电影、电视剧充满了整个突屏,虽然评书也尝试着走上荧屏,但是结果却不是十分理想。近几年来评书艺术缺乏创新节目陈旧等不足之处,也给其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而新型的文化节目由于形式新颖,结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更容易为观众接受。所以,在有多样选择的今天,评书已经开始渐渐没落。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评书是北方的说法,南方一般称为评话或者说书,广东称为说古。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年代特别久远,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到了汉唐有了专门的说书艺人。它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像“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



而且,说书史和文学史紧密相连,历史上很多文学名著都是先有说书后有著作,可以说说书史远早于文学史。比如说四大文学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而《西游记》来自于话本《大唐玄奘西行记》。

宋代是说书的第一个高峰,宋朝的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就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各种城市风貌,包括说书的艺人,有民间也有宫廷里的说书人。说书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其中的开场诗,结束时候的“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明朝冯梦龙编的《三言二拍》,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包括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其中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本身就是话本小说集。

说书对于普通中国人的影响更是深刻。在古代这种受教育水平有限,信息传播又不发达的年代,听说书很多时候就是为数不多的能接触外界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流传甚广的话本对于普通人价值观的塑造更是无法忽视。



评书文化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那个时代人物的行为方式,有一种戏剧化的状态。抗日名将张发奎在回忆录里说,冯玉祥一次开会晚了半个小时,就跪下抽自己的耳光,后来他的部下联名求蒋介石将他调走,因为跟他在一起,戏剧化过强,有些扛不住。民国时代的许多名人,似乎潜意识里不是为了名垂史册,而是为了进入评书。那时评书鼎盛,人自然有评书意识,表演性很强,大家一有机会就立言立行了。

评书这门艺术的传承和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口传心授,从前,带徒弟都是要管徒弟吃喝,徒弟跟师父形影不离,观察师父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从中领悟。特别是,师父在茶馆说书,徒弟在下面看,可以仔细琢磨今天师父哪些说得好,哪些说得不好,在台上台下的交流中,能获取很多经验,现在都是对麦克风说,没那个条件了。



评书还会有人听,可能真会无人讲。10年“文革”没有摧毁评书,但是在传媒时代的评书繁荣背后,评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评书演员孙一说:“30年后可能就没有人说评书了。”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作为评书界最年轻的表演者,孙一今年已经40岁,他说:“我回头一看,怎么没人了?”


大王叫我来巡山耶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一个纪录片叫做《评书百年》,头条里有资源,讲述了评书的兴衰。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很简单,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初期,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解放前评书艺人很多,大家有不少。马三立老先生的爷爷就是评书门的。袁阔成的师爷陈士和,解放初期还演过电影《六号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老爷子,曾经还写了一本揭露江湖骗术的书《江湖丛谈》,曾经收到过死亡威胁。


解放以后不少知名评书艺人入了国家的曲艺团,更多的评书艺人因为时代的变革,没有跟上导致退隐或者没有传人。很多老书国家不让说了,老的艺人想要上新书又谈何容易。像袁阔成先生这么与时俱进,脑子又灵活的评书艺人不多。一直到动乱后,东北系评书崛起,又带动津京,山东等地的评书再次火爆。


我生人太晚,没听过连阔老的书。年幼时听新一番的东北系评书艺人比较多,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之类。听得越多,年岁渐长,就发现逐渐有了偏好,更爱听京津评书家的,没东北系艺人的火爆、热闹、快节奏,但文化味浓,穿花掌故多,评讲细致,口风听着舒服,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水浒、金钱镖能反复听,连丽如先生的东周、隋唐也听,她的声音亮、脆,初听不习惯,随着情节、连评带讲,慢慢也能进节奏。刘利福先生的聊斋,能就着茶水听,细细道来,有滋味。年轻人里,王玥波有些书立住了,还挺好。评书这门玩意,能出大家的时代过去了。


智圆行方1230


70后,先听的袁阔成老的《三国演义》,之后是《烈火金刚》,之后是近水楼台,听了刘兰芳的《说岳》,田连元的《杨家将》,连丽如的《东汉演义》,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到现在为止好多片段百听不厌。

说到评书没落,其实是科技发展时代发展的原因,央视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津津乐道,但是听过评书后却觉得差一口气,读书为自悟,而电视剧是他人领悟再表现,正如读莎公的《王子复仇记》,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现在的我们读书少了,更喜欢的是泡沫剧一类的娱乐快餐,哪怕电视在很多家都是摆设,手机和电脑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和情节,只有在部分情况下才不得不听。

很多艺术形式现在面临都是这种情况。


踮起脚尖就更接近太阳


评书,中国🇨🇳文化的产物,之所以没落,并不是这个文化遗产他不好,这跟社会的发展有关系。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之大发展之快,超乎您的想想,由原先的,戏院听戏发展电影电视,做在家里就能看到听到,评书,京剧,豫剧,等等。

2.社会要发展,有很多东西回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人们所淡忘,这点是无可厚非的。

3.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有原先的2G.3G.发展到4G.中国🇨🇳这样的发展,颠覆了您的思想,网络上一句话说的好,贫穷限制了你的想像。

4.所以说,评书之所以会没落,这也就代表时代发展的象征,中国会越来越好。

评书在怎么没落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吃水不王挖井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社会流浪哥


不可否认,评书没落了或者说小众化了,话语权在交替,有的文化内容从小众走向大众,有的则从大众逐步小众化。作为80后,经历了中国传统艺术在老百姓娱乐生活中的话语权消解,经历了传媒塑造的大众文化的滥觞,经历了文化艺术形式的圈层化进程。作为高校教师,对媒介变革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也有一定了解,同时也是戏曲、相声、鼓曲等传统艺术的爱好者,个人认为评书小众化趋势有下列几个原因:

第一,就社会环境而言,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加快,破碎虚空,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交通进步,通讯技术迭代,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通勤职员增多,加班现象普遍,时间被分割得越来越碎片化。评书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更适合慢节奏的社会形态,快节奏社会形态下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能带来及时满足且耗时较短、满足当下需求的娱乐方式,可以通过媒体也可以外出旅游。也就是说,评书并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节奏,影响力式微就是必然的。

第二,就传媒内容而言,传媒变革,内容形态多元,娱乐至死,文娱越来越多元化。古代听评书主要去茶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广播和电视,并且当年文化娱乐形式相对单一,传统艺术形式更是曾经的主流文化娱乐形式。电视媒体普及后,电视剧以多元介质形态抢夺了更多的注意力,网络新媒体形态下的社交媒体、短视频、信息聚合App等又抢夺了更多的注意力。老百姓的注意力被分散,能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和更有趣的媒介内容抓住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注意力,对评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关注度和喜好度被严重瓜分。

第三,就评书本身而言,篇幅限制,故事延展较长,耗时较多,需要长时连续关注。整体上而言,评书篇幅都比较长,中小篇幅的不多,相对而言会消耗我们比较多的闲暇时间;就呈现形态而言,以语言和辅助语言为主的评书远远赶不上视频和互动形态,给受众带来的感官体验相对较低,需要我们通过大脑去建构故事画面。现在是读图时代、视频时代,用户更愿意关注直观、形象、生活和碎片化内容,娱乐最好是不要再动脑子。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社会阅历叫丰富者和有闲阶层会继续关注评书,但其当量还是无法给大众娱乐形态PK。

第四,就用户偏好而言,受众分层,注意力趋分散,喜追潮流,年轻人领娱乐趋势。经济发展和媒介变革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以前是娱乐形式少,所以单田芳先生的广播评书可以做到万人空巷,田连元的电视评书收视率也不低。多元娱乐形态下,浪尖上的必然是活力满满的年轻人,他们所追求的也必然是更具潮流的娱乐形式,比如电影、短视频、直播、RAP、街舞、流量明星影视剧啊等等。

评书是否会消亡?肯定不会!毕竟他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喜欢评书、认同评书、听评书的国人还是有很多,只是不会表现得像年轻人追星那样聒噪。说书人以前还扮演着高台教化的角色,话本符合儒家正统下的人伦和家国天下理念并且,故事也是环环相扣,这些东西年纪越大就会越明白。所以,跟戏曲一样,评书会小众化,成为圈层化艺术形式,并且在圈层内地位还非常稳固,也会慢慢获得更多小年轻的喜爱,只是不可能再像当年那样万人空巷了。我是会花钱去买评书、戏曲、相声内容和去看现场演出的,只要这个行业能养活人能挣钱,必然会有人愿意从事这行的,相声行的发展可供参考。


饮言食语


评书只所以没落,是不愿意与时俱进,讲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我一遭老中年都不爱听,现在最火是网络小说,为什么不讲?是瞧不起网络小说吗?还是不愿意讲?如果评书演员讲网络小说还有周建龙啥事,(讲有声小说鬼吹灯那位)所以说评书演员要改革,要放下架子,老百姓喜欢什么你就讲什么,这样才能挽回没落的形象,不要俩手一摊,这也困难,那也困难,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方法总比困难多,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有更多的作品让老百姓满意。


我爱看网络小说


评书不是没落,而是随年月增长,一些说评书艺人单田芳,刘立福,等多人去世,有的岁数一大边不说评书了,而且后继无人,没人接班,现只有听以前精典。


谷小抄不想--毕业


时代不同了,以前一群人围着一个人听,新鲜,热闹,有了茶楼大家都去茶楼听,人多而且有商业利益,再有了收音机,随时随地一个人说大伙都能听,等有了电视,大家都看原画了,谁还靠想象,多费脑子


宅不肥


每个时期会产生不同的产物以适应潮流!


紫韵love


时代的产物 终究被时代抛弃

在快餐文化的大环境下 评书以后只会出现在课本

没有环境再来孕育这个时代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