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D1期-如何正確認識此期的蛋白尿?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有公認的定義和分期。即出現腎臟功能(比如,存在蛋白尿、血尿或血肌酐升高等的實驗室檢查)或者腎臟結構(比如,腎臟大小)異常,且這些異常持續超過了3個月,就是CKD。其中CKD1期,相當於血肌酐≤132μmol/l(1.5mg/dl),雖然血肌酐沒有超過正常統計學範圍,但均合併蛋白尿或血尿,下面就如何看待尿常規中的尿蛋白陽性結果,略作分析和建議(如何看待尿常規中的尿隱血陽性結果,下次科普文章再議)。

【初識蛋白尿】

由於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健康人尿中蛋白量很少,尿蛋白定性檢查常為陰性,當尿蛋白大於150mg/d時,尿蛋白定性為陽性,稱為蛋白尿。蛋白尿可通過尿常規檢查、尿蛋白/肌酐比值和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

【尿常規中尿蛋白陽性】

尿常規是一項簡便、快速的檢查手段,也是各類體檢中均包含的檢測項目。尿常規中都會有尿蛋白/蛋白質這一項,如果尿中有蛋白,尿常規結果就會顯示為“+”,即陽性;蛋白量越多加號就越多,如結果為數值,則數值越大提示程度越重。尿常規屬於尿蛋白的定性檢測,成人尿蛋白定性與定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定性尿蛋白+/-~+,定量0.2~1g/24h;定性尿蛋白+~++,定量1~2g/24h;定性尿蛋白+++~++++,定量大於3g/24h。但兩者也不完全對應,例如正常人因飲水量少可致尿蛋白陽性,而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150毫克,是正常的。而尿蛋白定量超過正常的患者,因尿量增多或被稀釋,測定隨機尿蛋白定性可能為陰性。

【尿蛋白/肌酐比值】

尿蛋白/肌酐比值可檢測出尿常規所檢測不出的更少量的蛋白質,是判斷早期腎損害的敏感指標。正常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小於30 mg/g,當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多次在30~300mg/g,可診斷為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可見於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損害早期,此外,大多數腎小球疾病、狼瘡腎炎、長期反覆尿路感染等也可致尿微量白蛋白陽性。

【24小時尿蛋白】

24小時尿蛋白為定量檢測,準確收集24小時尿液,記錄總量,混勻尿液,計算尿蛋白含量。若24小時尿蛋白定量持續大於150mg,則為蛋白尿。小於1000mg/的稱為少量蛋白尿;大於3500mg/d稱為大量蛋白尿;介於兩者之間為中等量蛋白尿。對尿蛋白的準確測定,有助於病情的診斷、評估及對預後的預測和治療的指導。

【蛋白尿的分類及臨床意義】

蛋白尿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健康人在遭受一些刺激(如劇烈運動、高熱、進食高蛋白飲食、精神緊張等)時出現的一過性的蛋白尿,祛除刺激後,蛋白尿亦消失。而病理性的蛋白尿是因為腎小球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影響到腎臟而引起的蛋白尿。可分為一下5種類型:①腎小球性蛋白尿:腎小球疾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時出現的蛋白尿;②腎小管性蛋白尿:各種原因所致小管間質性疾病,如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藥物性腎損害、類風溼性關節炎腎損害、痛風性腎損傷等;③溢出性蛋白尿:血漿中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異常增多所致,如多發性骨髓瘤、血管內溶血血紅蛋白增多、大面積肌肉創傷肌紅蛋白增多等; ④分泌性蛋白尿:腎小管分泌的蛋白增多所致,如尿路感染;⑤組織性蛋白尿:尿中可溶性組織分解代謝產物增多,如中毒、缺氧、炎症、腫瘤等。

【蛋白尿應該做哪些檢查】

①查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紫癜、損傷腎臟藥物使用史、代謝性疾病、痛風、結締組織病等;

②查體:觀察眼瞼、下肢和腰背部有無水腫、漿膜腔積液、骨骼關節、貧血程度、心、肺等體徵、眼底檢查;

③實驗室檢查:腎臟B超,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查、尿蛋白電泳、腎功能、體液免疫特定蛋白,抗核抗體全套,ANCA全套和M蛋白分析等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