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家村子裡的人超過200人了嗎?

姠左轉


我老家是河南周口淮陽的,坐落於淮陽縣的一個小角落,每家裡都有至少4-5個孩子,再加上父母老人,一般來說每家平均會有7-8口人,有三街,每條街有十幾家到二十家,所以肯定不止200人的。


璽沫兒


我們老家是秦嶺山腳的一個小村子。原來村的叫法是“大隊”,我們的是第六“小隊”。現在大隊改叫村了,我們自然也就變成了第小六組。

我是70年出生的,從記事起我們六組人口就不多,算上兄弟分戶,85年前後最多的時候全組也就33戶160餘人。


我們是靠山根的村子,老人去世後都埋在半山上。由於村子人少,抬棺上山人手不夠,所以遇到喪事都是和鄰村五組合在一起。老人入土的前一天晚上,由組長領著孝子帶上酒去鄰村請人幫忙,也叫“送酒”。

“送酒”其實也就是個形式,早早安排好的,五組的組長帶幾個人在他們村口等著,這裡孝子一到,磕幾個頭,組長把酒交給五組組長就返回了。第二天按照下葬的時辰他們早早就來幫忙了。不過他們只是單純幫忙,除了煙和茶,飯菜主人家是不用招待的。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變遷,老村子完全變樣了。改革開放初期舉全家之力翻新和新蓋的房子現在有一大半都空閒著。

我是因為上學出來的,也是我們組那個時候唯一的大學生。那些沒有考上學的兒時夥伴或者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掙錢多少有區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基本都在縣城買了房子。

我在縣城工作,和這些已經在縣城賣了房子的兒時夥伴卻也不常見。平時他們都各忙各的,只是在春節回老家時候才在一起聚聚。雖然他們大都在縣城賣了房子,但我們以及比我們長一代的農村父母並不在縣城居住。縣城的房子是給兒子一家賣的用的。

經濟發展了,現在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需求也提高了。兒子結婚基本的條件都是車可以沒有,但縣城要有房子。

說到老家的人口,按戶籍算的話基本和幾十年前沒變,甚至還有增加,但是說到常住人口的話就很少了。原來大隊的學校早就沒有了,隨著老一輩去世,平時村裡就不到五十口人,都是些老人和重病重殘的幾戶貧困戶。清明的時候上個墳燒個紙就走了,只有在春節的時候還能熱鬧幾天。

這些年一直提到“空心村”的問題,從我們老家的情況來看,還真的是這個樣子。不過怎麼說呢,有些人把“空心村”想的很悲觀,我卻覺得恰恰相反,走出農村脫離農業,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越是發達的國家,農業人口的比重就越低。近些年國家對農村的投入不斷加大,連續十六年一號文件都是三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說明了農業的重要性,但並不是一定要把所以農民都集中到農村。


“要讓農民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農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不一樣的小視角


老家村子裡的人超過200了嗎?對於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我的家鄉在湖南省洞口縣的一個鎮上,關於人口數量,我從下面幾個方面的分析:

(我們村莊的一個角落)

第一:200個人,按平均每戶6口人計算,36戶就夠200了,而且36戶就相當於我們這邊一個組,村由組組成,上圖大概是我們這邊半個組的房屋。

第二:由於前年政府對村莊的合併,使得每個村人口大增,我們村就是4個村合併成了一個村,以前一個村是8個組,而現在30個組了,村人口大幅度增加,大概在3000左右。

(泥水工在幹活)

第三:隨著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加重對養殖業的補貼,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留在家鄉發展,要麼投資,要麼做手藝,掙到的錢也並不比去外地要少,甚至要多,這樣也使得在留農村的人口數量有了增加。

結語:200個人在我們這邊村子裡,只會更多,相信在將來,也不會低於這個數。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鄉野阿梅


我老家是桐柏山脈,豫南丘陵地帶,老家門前東南一片田地,一馬平川大約有200多畝地,北邊及東邊是一個從北到南的一個小水庫,我們老家也叫壩基,雨水上萬立方沒問題,最深處應該有15米左右,進村是在西邊有從南到北的一個丘陵的土嶺,在土嶺上有一天進村鄉村公路。


從我記事俺莊也就83口人,現在估計會更少。俺莊不是村,我們村委有23個小莊組成的生產大隊,也叫村委村。聽老人講在集體時我們臨近三個小莊組成個生產隊,俺莊83口,有個莊29口,另一個莊130口左右,加一塊有200多口。那時地一塊種,活一塊幹,雖然小感覺那時農村可熱鬧。一忙起來好似可有生機,熱鬧非凡。
農閒就分開幹活,拾柴燒磚,在田裡碾壓土坯蓋房。現在以不復存在,俺莊估計80口人也不足,不過俺大隊村委2000人還要多多呢。親身經歷 點關注不迷路


141913鑫圭雜苑


我老家是在廣東肇慶一個偏遠山區裡面,我是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我們一個東安大隊分有幾十個村子,我家在“深埇村”我家是在村尾的,就是在最後面一個村子,總共人口120個左右!大部分人都往外面發展了,只有小部分人選擇留在農村生活,我也是留在農村生活的其中一戶,加起來大概有70人在村裡面生活,部分村民已經習慣了這種農村生活!我家也是習慣了農村生活!(好了,先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對我村的瞭解)








吳三弟鄉彎記事


我的老家坐落在東北的一個小村子,大約有四十多戶,不是很大,但是很和諧溫馨,左鄰右舍相互幫助,白天在田地裡耕作,晚上吃完晚飯,男男女女三五個聚在一起,聊一些家長裡短,孩子們聚在一起做一些遊戲,遊玩嬉戲,一片和諧的景象,前一段時間回到村子,一切都變了,走了一圈也就有七八戶人家還在,剩下的也都是一些老人和孩童,年輕的和中年人都在外發展,往日的景象已不再現,我想大多數的村子都存在這個現象吧!


賈東昇


我老家村裡人超過200人。

我們村裡以前差不多200多戶人。

後來有些人家條件好的搬走了差不多40幾戶人,現在查不多還剩160多戶人。

人數差不多400到500人之間,

有好多人開始從成裡搬回老家了。

因為農村空氣質量很好家裡住著也舒服有寬大,在農村有自己家的田,地,可以種上一些自己喜歡吃的蔬果,和稻穀,自己種的吃的放心,因為自己種的不會打農藥,無公害,還有就是和村裡的人聊聊天,跳跳舞這樣的生活很舒服。

現在也有好多年輕人在農村建房子了,因為現在的房價太高了買不起,要想買房手上最起碼要有100多萬,買了房還得裝修,現在裝修也很貴的,你還有孩子要養開銷很大的什麼都需要花錢,而且在成裡什麼都是要買的,空間又小,客人來多了又擠,這些都比不上農村的生活,所以回村的人越來越多了。






農村小妹王菲


我老家在大別山區,雖然地處山區,但離縣城才十幾公里,離省城也才幾百公里。山村依山傍水,茂林修林,田畦疊起,物產豐富,鳥語花香,風景秀麗,既是魚米之鄉,又是旅遊景區。因此,雖然現在興起農民變市民,但家鄉的人大都留戀山村的自然風光和清新的空氣,還有健康綠色的生態美食,向城裡轉移的只是少量打工的新生代。我村有十二個自然組,人口一千四百多人,山上有三個村民小組,山下有九個村民小組,一個自然小組(我們這裡叫灣不叫村,稱村即村委會)大概一百幾十人,各家各戶依地勢擇基分散建設獨家院落,每家佔地面積約二百平方米左右,房屋為二層半或三層磚混結構,是典型的湖北民居特色。


大別山鷹


哈哈,很高興有幸參與此問答,我們村在周圍一代全是比較罕見的大村了,我是80後,我記憶中上學那會村裡人口達到了2500多人,不過隨著進城的潮流,很多年輕人都是在市裡買房子安家了,現在村裡還能有1000來人口,不過老齡化倒是很嚴重,50歲左右的已經算是相對年輕點的,怎麼說呢,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卻沒了往日的那份熱鬧勁兒,有得有失,希望有朝一日還能看到老家的繁華景象



舒心3769


我的老家在河南的一個村子裡,我們村裡的戶籍人口大約有四、五百人,實際常住人口只有二、三百人。年青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或者在外面做生意,村裡的人有很多都是老人和孩子。

近幾年,好多人都在縣城買了房,一方面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另外在縣城裡住要比在村裡住方便很多。平時村裡的人也不多,只有過年的時候在外面的人都回來了村裡才顯得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