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说到香格里拉,你会想到哪个地方?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

不是,当然不是!它只是本世纪初国内旅游业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城市名片争夺战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而已。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木里

1933年4月,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虚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了某种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理想王国。这里有绝美的自然景色,幸福的生活方式,适度的人文环境,表达了一战后的经济危机期间,西方文人内心对神秘的东方世界寄托与向往。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刻在欧美引起了轰动,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寻找理想国度“香格里拉”的热潮。

​可以肯定的是,希尔顿创造的英语词汇“香格里拉”(Shangrila),来源于藏传佛教的中香巴拉王国(Shambhala)一词,它是梵语“极乐世界”的音译,传说中,香巴拉王国隐藏在雪山深处的某个隐秘区域,四周被双层雪山环抱,有八个呈莲花状的区域,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的空气。人们居住在城市里,中心是被称做卡拉巴王宫,住着香巴拉王国的国王,这里的居民有着超凡的智慧,生活幸福,秩序井然,一切有关美,安宁,祥和,明净的景物和人事,在王国里都能找到。

在四世班禅传记中,也有:“昔日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当他修习密宗圆满后,进入了香巴拉极乐世界……”的记载。藏传佛教寺院内,大都描绘着香巴拉的壁画,唐卡和坛城的形象。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消失的地平线》詹姆斯·希尔顿

詹姆斯·希尔顿从未到过中国,研究《消失的地平线》的学者普遍认为,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主要受到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1928—1931年的中国滇、川、康一带考察的系列文章和照片的影响。 在小说的后记中,作家也作出了暗示:"大概是1911年,他曾在青藏高原碰到过一个带着助手和脚夫为美国地理学会进行一次持久性探险活动的家伙... ..."。而本世纪初,为美国地理学会在远东地区探险的美国人恰恰只有洛克。​

因此,可以这样说:只有循着洛克的足迹,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香格里拉。更直白的说:香格里拉,只在云南丽江与四川木里—亚丁之中,抑或合二为一。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约瑟夫·洛克(1884-1962)

约瑟夫·洛克是著名植物学家、探险家和人类学家。从1921年至1949年,他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植物群落、人文风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考察,并将多种植物样本带回西方。他在纳西族历史、东巴文化的研究上成果斐然,在西方获得“纳西学之父”的名声。也是西方最著名的中国西南研究专家。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丽江古城

1922年5月,洛克到达丽江,此后长期居住在玉龙雪山脚下的雪嵩村,并以之为中心,走遍了云南大理,丽江,永北,四川木里,稻城,贡嘎山区以及甘南,青海等地。 他用文字和照片,为世人展现了独特而生动的中国西南地理文化景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前言中,洛克写道:"那么多美丽绝伦的自然景观,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森林和鲜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风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随我走过漫漫旅途,结下深厚友谊的纳西朋友,都将永远铭记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忆中。"。

《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境界的主要构件有三。高耸入云的,金字塔般的卡拉卡尔雪山,美丽富饶的蓝月谷,以及融合汉藏特色的喇嘛寺,房舍,园林及生活其中的社会群体。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玉龙雪山

洛克最先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做配图介绍的“金字塔式的雪山”是玉龙雪山。他描述道:“像城垛子玉龙诸峰的无限风光令人倾倒,太阳落山后,灿烂的霞光从山垛间倾泻下来,雪峰像一条冰清玉洁的蛟龙般浮游在空中,而深谷中则弥漫着白茫茫的迷雾,满月的银光映照着清冷的雪峰与冰川。”。

在当地纳西语中,玉龙雪山被称为“欧鲁”,意思是“天山”。西与中甸雪山、东与绵绵山相并列,北自三江口,如扇面向丽江古城展开。全山的13座山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主峰扇子陡最高处海拔5596米,终年积雪,为世代居住于此的纳西人的“神山”。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蓝月谷(白水河)

现在,玉龙雪山景区大门右行不远,就有个叫“蓝月谷”的地方,有着透明的蓝色湖水和呈月牙状山谷,当然,这只是为吸引游客而改名的景点,前身为早前人们所熟知的“白水河”。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雪嵩村(玉湖村)

实际上,洛克居住的雪嵩村以及丽江城,可以说是蓝月谷的原型,雪嵩村,这个背靠大雪山主峰扇子峰,四周环绕着密集的针叶林和千百种杜鹃树的纯净纳西族小村,是木氏土司的12个行宫之一,村民世代以农耕,伐木,采药为主,洛克写到:“我们就像生活在月球上,吃自己种的菜,吃自己饲养的禽肉,这里的人不知道中原的洪水,他们不看报纸,一是没有,二是不会读,即便会读的人也对混乱不堪的外部世界不感兴趣”。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丽江古城

诗画般的丽江生活让洛克着迷,这里远离战乱,没有现代意义的工厂,这里物产丰饶,谋生很容易,自产的农产品,棉,麻等生活用品价格似乎从来不变,人们很少现金交易,适度的物质需求让人觉得知足。他的研究兴趣开始从植物学延伸到东巴文化,最终完成了早期两卷《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编写。

洛克在书中描述丽江城:“穿过一片只见森林和远处大山起伏地带,雄伟的扇子峰出现在眼前,闪烁的冰川倒映在蔚蓝的拉市海中,远处可见村子白色,橘黄和红色的房子... ...丽江城布满水渠网络,家家房屋背后有淙淙溪流淌过,加上座座石桥。纳西人爱花草,他们在屋旁或沿街道路种植玫瑰花,大丽花或美人蕉... ...房屋都是两层的,所有木制部分都漆成牛血色或褚色,精美的雕刻镶上金粉银粉... ..丽江没有贫民窟,没有灰尘,没有臭味,没有小汽车,马车或人力车,大家都走路,不论贫富,也不分社会等级。.”

这片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也是终身未娶的洛克一生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归宿,以至于他到弥留之际都"宁愿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可以说:偏居滇西北的丽江,这片神奇净土,就是约瑟夫·洛克心中最理想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木里

当然,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上来看,与丽江一隅相隔的川西高原木里-亚丁地区,可能是最接近《消失的地平线》中关于香格里拉描述的现实素材。它也是洛克另一个割舍不去的心灵之地。他称之为“上帝的花园”。他曾写道:“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环抱的童话之地一一木里,它是如此的美丽与安详。我还梦见了中世纪的黄金与富庶,梦见涂着黄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样安逸,舒适与美好。”。

​据佛经记载,在喜马拉雅东北的群山间,有一个叫“木里”的山谷,它是佛法根本护法女神巴登拉姆的圣地道场。木里,藏语“雄格里莲”,“雄”意为山谷,洼地,“里”“指月亮,“莲”是蓝色,木里即蓝月谷,与《消失的地平线》的释义完全一致。

木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终端。是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南倾,主要河流沿断层由北而南,流入金沙江,并与四条南北向的山脉相间排列。由于河流深切,岭谷相对高差很大,西部与稻城交界处的夏朗多吉峰高达5958米。最低处三江口海拔1530米,相对高差达4428米。气候特点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木里

1924年,洛克率领一支考察队从丽江出发,经永宁,绕行泸沽湖,在翻越了他认为有13000英尺高的一座雪山后,他们抵达木里秘境。当时的木里是一个地图上都很难发现的地方,属于木里宣慰司的领地。也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小王国。高山大川,广茂森林的阻隔,使之远离内地战争的殃及,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消失的地平线》那一隅"被群山拥围的,出奇的肥沃富饶的"人间乐士蓝月谷,作家的描画是清楚、明确的,几乎就是木里的写实:“那里垂直高度上的温差在千把英尺的范围就跨越了整个温带和热带之间的差距。异常丰富多样的农作物旺盛而密集地生长着,没有一寸荒废的土地。整个耕作区域延伸约10多英里,阔度约在1英里至5英里不等。尽管不算很宽却有幸能得到一天中最温热时段的阳光照射... ...来自雪山的冰凉溪流浇灌着阡陌沃田。”——从地理面貌、地质结构,气候。物产,到农耕区域以及水利灌溉系统的布局等,在木里都能找到很好的参照。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洛克与木里王

作为到访此地的第一个西方人,洛克受到了当地木里王的热情款待。他注意到木里王30岁左右,身材高大, 身穿红色长袍,脚穿刺绣的天鹅绒藏靴,“气质高贵,表情和蔼,笑声柔和,手势优雅”。对于当时的木里,洛克是这样描述的:木里王统治着一块面积9000平方英里的地域,只有22000名居民。木里城由340间房屋组成,居住着700名喇嘛,中心为木里大寺。此外,境内还有18座附属寺院,僧人多达千人。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木里大寺


从木里县城往泸沽湖出发,绕行在连绵的山峦之中,在博科乡附近,公路与理塘河同行,宽阔的水面与群山映衬。海拔越来越高,60公里后,就能抵达木里大寺。现代陆续重建的寺院建筑群依然是沿斜坡从低到高展开,路边还有一处已化作土包的遗迹,白塔环绕,高耸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作为当年木里王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的木里大寺,藏语为“木里噶丹雪珠曲勒朗巴吉瓦林”,地处无量河中西岸,曾是康巴藏区规模最大的黄教喇嘛寺庙之一,既有显宗学院,又有密宗讲修部,遂成显密双备之寺,盛极一时。在藏区具有特殊的地位。 洛克第一次到访时,在木里大寺住了三天,他在游记中写道:“陡峭的山谷两旁是冰雪覆盖的悬岩绝壁,小小的木里就在陡峭的半山上,周围一片橡树林,在早晨的朝阳下显得非常美丽,像一朵带叶的花蕾。”。

洛克惊叹于精美绝伦的藏式建筑,拍下了许多珍贵照片。

“一片色彩纷呈的亭堂楼阁紧紧依偎着山腰,以一种花瓣似的精美与雅致巧妙地镶嵌于悬崖之上,显得富丽而又高雅"。这就是希尔顿笔下香格里拉喇嘛寺的景观描绘:它的布局非常巧妙,使人有"进入到一幅风景画图中"的感觉,那里有大小不一的楼阁亭谢,还有清池荷花,并被"狮子,龙和麒麟"等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动物雕像所装饰,体现着汉藏寺院建筑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

今天的木里大寺,只是原寺院建筑的部分恢复,而当年洛克的文章和照片,完全可以作为小说中香格里拉喇嘛寺的参照映像。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洛克线

1924年到1928年,洛克带队先后4次探访木里。在当时木里王的接待下,他在这个神秘的香巴拉王国考察、探险、拍照,并深入贡嘎岭地区,采集了3000多种植物标本、700多种飞禽标本,拍摄了240幅彩色照片和503幅黑白照片,并在美国发表了《中国黄教喇嘛木里王国》、《贡嘎岭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等著作。

1925年春,在甘肃迭部考察时,洛克意外发现迭部人手中的经书与纳西人的东巴经书使用同一种象形文字。这个发现使洛克的地图上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纳西民族徒迁线,从中国大西北的羌族地区到甘肃卓尼,再到四川亚丁,最终停留在云南丽江。

1928年6月,洛克带着21位纳西族随从,离开木里,趟过苏曲河,翻越海拔4985米西沙山脉,到达当时被称为“贡嘎日松贡布”的神圣的亚丁地区。当时“整个地区完整的植被和文化几乎没有被破坏”。洛克一行在亚丁境内呆了十几天,并与当时在冲古寺刻经的喇嘛嘉措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连续刊载了洛克关于稻城亚丁地区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全美乃至欧洲引起巨大轰动。

如果说詹姆斯·希尔顿更多取材于洛克1928年以后川西地区考察的资料,那么,香格里拉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点,就更应该属于木里到亚丁一带,两相对比,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央迈勇峰

请看希尔顿对卡拉卡尔峰的描写:"眼前渐渐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山谷轮廓,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 ...他的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熠熠的辉光,在他的心目中,这该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山峰,它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冰雪之锥,... ...它如此地光芒四射,如此地静谈安祥,以至于有那么一会儿甚至怀疑它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再看洛克对亚丁三座雪峰的一一描述:“夜幕降临了,我坐在帐蓬前面,面对着藏民们称为夏诺多吉的巨大的山峰。此时云己散去了,雷神的光彩呈现在眼前,那是一座平顶的金字塔形的山峰,它的两翼伸展着宽阔的山脊……”,“仙乃日峰外形象是一个巨大宝座,它真象是藏族神话中天神的椅子。”,“在我面前的晴朗的天空衬托下面,耸立着举世无双的央迈勇雪峰,它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雪山,白雪覆盖的山峰原来呈现出灰白色,但是,她和仙乃日峰的山巅突然变成了金黄色,此时太阳的光线正在亲吻她们。”。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木雅贡嘎

此外,小说中另一段对卡拉卡尔峰的描写与洛克对相邻的木雅贡嘎的描写几乎完全一致。

小说原文是:“前方构勒出苍白的三角形,这金字塔式的山峰又呈现眼前,开始是灰色,接着换成了银色,后来,太阳最初的光芒吻了上来,这顶峰被妆点上粉色的胭脂。"。再对比洛克贡嘎峰的描写:"走进寒冷、灰色的黎明,但见前方万里无云的天空下,一座无与伦比的金字塔——木雅贡嘎傲然挺立。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妙绝伦的山峰,墨绿色的天幕下,那座冰雪金字塔呈现出灰色,然后又换作银色,但后来,当太阳最初的光芒吻了上来,贡嘎的顶峰涂上了一溜金黄。"。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洛绒牛场

如今已是热门景区的亚丁三神山,坐落于横断山系贡嘎岭与海子山的群山之间。三座神山主体部分是完全隔开的,但相距不远,呈“品” 字形排列。北峰仙乃日6032米,南峰央迈勇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5958米。在层峦叠嶂、逶迤苍莽的群山之间巍然耸立,遥相对峙。

亚丁三神山统称“念青贡嘎日松贡布”,藏语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护法神山。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师以佛教中三怙主: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为它们命名加持,称其为“三怙主雪山”。并诗赞曰:嶙嶙怙主雪山如坛城,无数宝物建无量宫。圣洁莲花日月法座,空行母扩法神守。亚丁三神山,是藏民心中的"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亚丁村

同年8月,洛克第二次进入亚丁,他以亚丁村为据点,又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考察。写了大量描写山谷、月亮、喇嘛寺、黄金、雪山等的文章。而《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蓝月山谷、金矿、"全身心地致力于静坐冥想以及对智慧的追求"的喇嘛等,同样在洛克文章中能找到对应的原型。

​​在亚丁的冲古寺,洛克这样写道:“冲古寺所在山岭四周长满了茂密的森林,下面是幽僻冷峭的峡谷,晶莹的月亮好像就挂在峡谷上面,清淡的月光温柔地抚摸着峡谷悄然无声的一切,让人激动。”。他又这样写道:“冲古寺是喇嘛寺又是尼姑庙,因为这里同时居住着喇嘛和尼姑。他们不是摇着诵经筒念经,就是用凿子往石片上雕刻经文。他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有许多刻有经文的石片堆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状嘛呢堆…… ”。经过贡嘎银谷时,他写道:“贡嘎地区溪流盛产黄金,许多人在河床上和岸边的岩壁上进行掏金和挖金,但是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全靠人力完成。”。

将这些细碎的枝节拼接起来,也许我们眼中的处香格里拉形象就会越来越清晰可见。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项脚乡的“明代遗民”

有趣的是,位于木里县境东南边缘的县项脚乡,还留存着一个被称为“明代遗民”土著汉族村落。经文管部门考证,该支汉族属明朝后裔,至今仍身着具有明显明清时期特征的服饰,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风俗和祭祀习惯。男子一般人多穿右襟长衫和对襟短衫,下穿直管长裤,脚穿一双用麻纳制的千层布鞋 ,与《消失的地平线》中以张先生为首的汉族人穿着几乎一模一样。

香格里拉,盛名之下的所在地争议——更有资格的丽江和木里-亚丁

冲古寺

香格里拉,注定承载了太多的期许和梦想。那里风景如画,那里绝世脱俗,那里没有一切纷扰。​二十年年来,关于它的争议却依然不绝于耳,即便是“赶个早集”的云南中甸县改名成功后的2004年。云南、四川、西藏将3省区交界处的9个地州打造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然而,这个过于模糊的概念终究无法让人满意。

​从另一方面讲,香格里拉也许只存在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终极幻想 ,《消失的地平线》中那位​罗姑娘或许就是这个幻想的缩影,美丽而不可接近,当她离开香格里拉出现在世俗的面前,她就褪去了夺目的光彩,如同蓝月谷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当它们出现在世俗面前,就会变得不可辨识,只能成为书中的美丽传说。

然而,透过约瑟夫·洛克的眼睛和心灵,我们还是能确切的知道它的存在,丽江或者木里-亚丁,抑或两者合为一体。


本文参考:

《消失的地平线》詹姆斯·希尔顿

《香巴拉王国指南》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

《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约瑟夫·洛克

《中国黄教喇嘛木里王国》约瑟夫·洛克

《贡嘎岭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约瑟夫·洛克

《贡嘎神山考察记录》约瑟夫·洛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