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野菜,“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吃的鮮

正月剛過,農村裡的田間荒地上各種野草逐漸開始冒頭,這裡面自然有人們經常碎碎唸叨的野菜。挖野菜似乎成了農村裡的一個傳統,家裡的白菜吃膩了,新的蔬菜還沒有長出來,剛返青的野菜吃起最鮮美,農村裡爭相到地裡面挖野菜吃。除了看看地裡的莊稼長勢以外,還能和春天來個親密的接觸。更重要的是過段時間後野菜就變成了雜草,失去了當做“菜”的價值。


農村裡的各種野菜中,“茵陳”最為常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蒿”,也有的地方叫做“耗子爪”。在農村裡有這樣一種說法,“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說的就是這種草。最初的時候“白蒿”的價值最高,不僅是一種藥材,還可以採來當菜吃。等長一段時間後就變成了“蒿”,使用的價值就降低了許多,不過還可以割來喂牲畜。等到最後的時候就成了雜草,只能拿來當柴火燒了。


農村的野菜,“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吃的鮮


農村的“白蒿”非常多,分佈也十分廣泛,田野、路旁、山坡和一些溼潤的沙地裡都能見到,很是平常。剛長出來“白蒿”叫做“茵陳”,有這樣的說法,“經冬不死,春時因陳根而生,故名“茵陳”。聽老人講這還是中藥材,但具體用來治什麼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在農村裡,人們都當它是一種野菜來食用,以前農村裡春天缺乏綠葉的蔬菜,不少的人家就是靠吃野菜來度過,其實採食白蒿的最為常見。


農村的野菜,“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吃的鮮


“白蒿”本身有著一種特殊的香味,剛長出來的時候,葉子是橢圓形看起來非常稠密,有著像蓮坐一樣屬於基葉,當做野菜吃的也正是這一部分。等到後面白蒿越長越過,若是在地裡面就成了讓人頭疼的雜草,也就徹底失去了食用的價值。相較於其他的“野菜”,“白蒿”反青的時間最早,並且有著許多食用藥用的記載,深得農村裡的喜愛。


農村的野菜,“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吃的鮮


早在古代裡就吃“白蒿”的習慣,在宋代裡就有記載,“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而香”。採來比較嫩的白蒿,清洗乾淨怎麼做都好吃,蒸菜、涼拌、炒菜、做茵陳窩頭都行。在老家裡還經常用來熬粥,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吃起來特別的“鮮”味,很是讓人迷戀。


農村的野菜,“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吃的鮮


採集“白蒿”要趁早,這段時間最為合適。稍過一段時間雨水增加,這時候的“白蒿”長勢會特別的迅速,不留意間就長到了一米來高,這樣的“白蒿”已經沒有了食用的價值。小時候,常吃的有兩種蒿,一種就是這種“白蒿”。還有一種經常長在麥地裡,人們叫做“麥蒿”。相比較起來麥蒿的顯得更為柔嫩,可本身沒有什麼味道。白蒿的香味更為充分,雖有略帶一些乾澀,拌上一些麵粉就能很好的遮蓋,茵陳也更被人們所喜歡。


農村的野菜,“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吃的鮮


農村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野菜,這也正是農村裡最值得驕傲的事情。雖然說現在各種蔬菜並不缺乏,但是各種的野菜缺有著普通蔬菜無法企及的“鮮”味,這也是外面吃不到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