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一家子:忙活透啦!高興炸啦!到底咋啦?莫非有啥好事情?


圖中這兩個人是垣曲縣左家灣村的婆媳倆:婆婆叫範來娥,兒媳叫樊海娟,婆媳倆兩年前創辦了一個家庭蒸饃鋪,專門為顧客蒸各種各樣的“花樣饃”,一家人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城裡人紛紛登門求購,日可收入五、六百元,高興地全家老少笑眯了眼。

精工細作是這個蒸饃鋪有名的特色。婆媳倆蒸饃不僅花樣多,而且做工精細,面發的好、揉的好,豆包餡兒味道好,柴火燒的好,入鍋出鍋時間掌握的好,蒸出來的饃饃吃著口感好,深受顧客歡迎!為此,她家門口還專門製作了“精工細作”招牌,格外引人注目。

範來娥、樊海娟婆媳倆是揉麵做饅頭的主角。範來娥的丈夫是燒火的一個老把式。他說:“蒸饅頭,火候必須掌握好,該大就大,該小就小,這樣蒸出來的饅頭才好吃。”他從早到晚每天要在鍋臺前劈柴、燒火七、八個鐘頭,累的他腿疼腰痠,但他心裡卻很高興,絲毫不在乎。


如圖:樊海娟的丈夫在附近一個企業上班,只要一下班回家,就立馬變換了角色,爬上案板幫助揉麵做起了饅頭,也和妻子一個樣,幹這幹那老練的很。小兩口配合默契,你揉麵,她捏饃,其樂融融,心裡充滿了甜蜜的喜悅。

這個蒸饃鋪非常講信譽,每個饅頭的大小都要用電子秤過稱,少一點兒也不行。

每鍋搭4個籠篦,一鍋能蒸饅頭60多個。有時一次可以蒸3鍋180多個饅頭。

饅頭蒸熟出鍋了,滿院飄香。

婆婆範來娥很熱情,立馬拿著饅頭讓我品嚐。她還說:“不管你買不買,只要來客都是親,免費品嚐是每個生意人最起碼的人情和底線。”我雖然再三推辭了,但心裡還是暖洋洋。

剛出鍋的饅頭要個個不停翻動,以防止饅頭粘皮損壞原樣。只見老人忙活不停,一點兒也不怕熱氣燙手。

蒸饃鋪推行手機微信支付,極大的方便了八方顧客。

這個蒸饃鋪,信譽至上,饅頭飄香,很快出了名,饅頭供不應求。現在每天最多可用優質乾麵粉350斤,加工1200個饅頭,純收入達到五、六百元。

蒸饃鋪屋內的桌子上放有兩個小本子,上面記滿了許多顧客預約的饅頭數量和具體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