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客戶端:媽媽,待女兒從“方艙”回來再孝敬您

從2月4日出發前往武漢,章婷到“方艙”已經一個月了。3月4日“滿月”這天, 爸媽給她發了一段視頻,兩個孩子和外婆抱在一起,開心地給她唱歌。媽媽對她說:“家裡很好,就等你從‘方艙’回來”。

聽著孩子們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章婷心裡何嘗又不是記掛著自己的爸媽,對比臨出發時老母親的擔心緊張,她越是看著媽媽在視頻裡笑著寬她的心,越是百感交集,忍不住流眼淚。作為九江學院第二批援鄂兩名護理人員中的一位,章婷也是該校最早一批請戰上前線的護士。當時各地都防護管控嚴格,她去武漢的消息讓媽媽擔心得幾個晚上沒睡好覺。“養兒方知父母恩,待女兒回來再好好孝敬二老,親愛的爸媽辛苦了!”章婷在朋友圈動情地寫道,因為她深知,自己在“方艙”工作有多忙碌,爸媽在家就有多操勞。

人民日報客戶端:媽媽,待女兒從“方艙”回來再孝敬您

多角色擔當

作為當地的地標建築,洪山體育館是武漢市最早一批改造的“方艙”,其中C分區由江西隊與青海隊共同管理。“方艙”裡條件不同醫院,護理人員總要身兼多職,多角色擔當,身為小組長的章婷更是如此。

章婷每次進艙前都會仔細檢查每位組員防護服的嚴密性,重複性地認真交代做好自我防護,保證組員安全上下班。她對組員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只有自我防護到位才有資格護理患者。”防護服及口罩的嚴密包裹,讓有些組員進艙沒多久就出現不適,為保證安全、保存戰力,她都第一時間讓她們先出艙,自己接替她們的工作。

量體溫、採血、採集咽拭子、對接出入院病人、整理床單、發藥,還要幫助患者送三餐、為新患者發放生活用品……大到化驗結果小到一針一線,章婷對於患者的需求都儘量去解決。“患者也不容易,有的一家幾口都確診,但是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治療,所以儘量滿足,讓他們心裡舒服些。”她說,比起工作任務繁雜,她更怕病人有需求也不說。

在護理崗位多年的章婷之前因腰椎問題住院治療過,拍片子的醫生說“這腰椎看起來像50多歲”,日常搬運三餐、水果和牛奶是她最痛苦的事,但作為大姐姐她必須以身作則,所以每次都忍著疼痛帶頭動手。

護士除了護理工作外,還會承擔保潔員、送餐員甚至電工、修理工等多個角色任務,為200多名病人送餐、檢查地面線路安全、安裝被踢壞的線盒。為確保所有工作全部按質按量完成,確保艙內所有用物全部歸位,章婷每次都是最後一個離開“方艙”。她笑稱自己既是護士,又是管家婆。

寒夜的守護

為防止病毒傳播,“方艙”不能開空調,患者們也都是使用電熱毯。凌晨的艙內非常冷,章婷的腰尤其受不了,更麻煩的是,艙內晚十點統一熄燈,為護理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儘管如此,她依舊沒有半點鬆懈,嚴格堅守夜班準則。她和組員們用小檯燈作工作臺照明,持手電筒,一個個床頭交接,嚴密巡視,確保病人都在,確保生命體徵都正常。有患者起床上廁所,大家也會打手電筒上前幫忙,防跌倒。

“因為沒有中心吸氧裝置,所以我們經常要搬運氧氣筒。地上有改建的線路盒,晚上拿著手電筒也不容易看清,護士們還穿防護服帶著護目鏡,有時候都差點摔跤。後來運氧氣筒有推車了,但是地上的線路盒還在,所以大家在線路盒兩邊粘上小木板防護,但木板又經常會跑偏要調整……”章婷描述夜班的一個工作情景,她說,“方艙”裡就是這樣,有很多不便,但大家都不斷想著方法克服。

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這些天使們依舊樂觀積極,努力創造條件,撐起了“方艙”內一個個難眠之夜,悉心守衛著眾多患者的生命安全。

“謝謝”最動聽

章婷說,在“方艙”聽得最多,也是最動聽的話,就是簡單的“謝謝”二字。“這裡的護患好像一個大家庭,每次發放三餐,患者會主動幫助我們分餐;我們護士基本都是年輕小姑娘,特別是在搬運整箱物品時,穿著厚重防護服行動及其不方便,患者們都會主動幫忙。”

“每當我把餐盒一份份發給患者時,都會聽見他們道謝;每當上前給患者打針護理,會聽到他們道謝;每當有患者出院,他們更是表達感謝……隔著防護服,行動雖然不利索,但依舊能感受到他們說話時的內心真摯。”章婷說,在這個特殊的環境裡,簡單的一句道謝的話,對於護理人員來講,就是多一次互動,更透露著患者的健康狀態。大家也會藉此鼓勵患者繼續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回家。“‘方艙’內多數患者都精神滿滿,對生活充滿希望,這也給護理人員們帶來了更大動力。”

一個月下來,章婷所在的“江西護理隊”一共出院了221名患者,她們的“江西護理排班模式”被制定成模板推廣到了青海、廣西、河北等醫療護理隊,她們獲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江西省三八紅旗集體”稱號。而她個人也不斷成長,患者的信任、肯定讓她更深刻體會到,治療之外最重要的輔助劑就是用心關愛、從細微處溫暖。

“方艙”是我們國家在疫情時期的一個特殊產物,是國家應對疫情和發展進步的一個見證。對於章婷來說,從未有一段工作經歷,像這次一樣,感覺與患者那麼親近,感受到自己在跟隨祖國成長。

這一“疫”,這一段時光。醫護患者,前線後方。肩並肩一起度過,心連心一同成長。寫出“方艙”精神,撐起中國脊樑。(楊世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