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中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早在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從史籍上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星象觀察,對於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特殊天象,都有著豐富的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古代天文觀測成果在民俗花錢上也有所體現。


下面介紹一枚天文星象圖大花錢,明清時期鑄品,直徑80毫米。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天文星象圖大花錢空背版(正)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背)


黃銅質,形體碩大,鑄制工藝精湛,圖文清晰。這種大花錢多出於雲貴地區,一般認為是雲爐所鑄,版式可分為背無紋飾和不同星月紋幾種。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天文星象圖大花錢星月版(正)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背)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天文星象圖大花錢孕星版(正)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背)


其正面標出“東、西、南、北”四方位並以通穿天河分隔為界,天河兩側東、南方繪有日紋以及“日出、朝見”文字和“啟明、牽牛、織女”星座;西、北方亦繪有日紋以及“日入、夕見”文字並標有“長庚、斗柄、箕(宿)”星座;天河中注有“畢(宿)、天漢”字樣。


現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經卷中有一幅古星象圖,大約繪製於8世紀初。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敦煌經卷中的古星象圖(局部)


圖上共有1350多顆星,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星數最多、最古老的天文星象圖。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建立的石刻“天文圖”,現存蘇州文廟,也是流傳至今最早的星圖之一。


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排列成鬥(或勺)形,因為這七顆星非常顯眼,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北斗七星。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專著《甘石星經》雲:“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黃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並把斗柄方向的變化作為判斷季節的標誌之一。又曰:“北斗七星,主天子壽命,也主宰相爵祿之位。”《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古人認為自然界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佈,以及人間世事吉凶,皆由北斗星決定。北斗七星是道教崇奉的星神,也是古人最看重的星,因而也是花錢上出現最多的星象圖。這枚大花錢上北斗星下方還標有“斗柄”二字,指北斗七星中玉衡、開陽、瑤光三星,古曰“杓”,其排列成弧狀,形如酒鬥之柄,故名。因古人根據斗柄指向來定時間和季節,因而此錢特地把斗柄標出。


此錢上的“天漢”,古時指銀河或天河。“日出、朝見”,即朝陽初升。“日入、夕見”,即夕陽西下。為了方便觀察,古人把黃道附近天空的星分成28個區域,稱作“二十八宿”,“箕”是東方青龍七宿中最後一宿,在人馬座(Sgr),有四顆星組成,因排列似簸箕而得名。“畢”是西方白虎七宿之第五宿,在金牛座α(Aldebaran),畢宿八星的形狀有如一把小叉子,與昴宿相鄰。


《史記·天官書》上說:“昴畢間為天街”,是指日月行星常經過這裡。《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是指月亮經過畢宿時雨季來臨。


“牽牛”,即“牽牛星”,亦稱“牛郎星”,古星名又稱“河鼓二”,即現代“天鷹座α(Altair)”。在夏秋的夜晚它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亮星,呈銀白色。“織女”即“織女星”,在牛郎星的東北側,即現代天琴座α(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其亮度比牛郎星還亮。《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外孫”。漢代著作《大戴禮記·夏小正》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


漢代劉歆《西京雜記》:“織女渡河,使鵲為橋,故是日人間無鵲。至八日,則鵲尾皆禿。”在神話故事中,天河是王母娘娘為阻止牛郎織女相會而設的天塹。此錢上的牽牛、織女被安排在了一起,這很可能是設計、製作者有意為之,為的是期望牛郎織女不再分離。


此錢上的“啟明、長庚”,又稱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有時在黎明時分出現在東方,是一顆特別明亮的星,人們叫它“啟明星”。有時又會在黃昏時分出現在西方,人們叫它“長庚星”。這兩顆星其實是一顆,即金星。在中國古代稱它為“太白金星”。金星是全天中最亮的行星,有時白天肉眼也可看到,古稱太白晝見。由於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古人的注意,因此有關它的傳說也就特別多。在道教中太白金星是核心成員之一,形象為一位童顏鶴髮慈祥善良的老神仙。


本文根據山東壽光/董良義《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19年09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