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急性期的患者死亡率高,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急性心梗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给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的血流的急性中断,导致下游供血的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和急性坏死。最常见的导致冠脉血流中断的原因就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处被急性形成的血栓栓塞,这就是为何预防急性心梗的发生,需要解除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支架治疗以及药物控制等)以及预防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治疗)

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以内,医学专家们都达成了关于急性心梗的治疗共识,那就是:尽最快的速度开通血流中断的血管,恢复血流,并预防和处理各类急性期的并发症(血流动力学紊乱以及心律失常等)。在临床上,恢复血流的手段包括药物溶栓、支架植入和搭桥手术,而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当中,急诊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PCI)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

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然而,心肌梗死发生以后,即便用最快的速度通过支架植入术将狭窄梗塞的血管开通,依然会有一部分心肌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而不同的患者,由于病变血管的不同、血流开通时间的快慢、心肌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不同以及心梗后心肌组织的重构程度不同等因素,尽管同样植入了支架,但术后的心肌组织的受损程度会有所不同

  • 梗死的血管负责供血的区域越大、供血区域内心肌组织的功能越重要,则梗死后的心肌组织损伤越重;
  • 血流开通得越慢,拖得越久,则心肌组织的损伤越重;
  • 心肌组织如果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越差,则发生缺血缺氧以后,坏死得越快;
  • 心梗发生后,即便成功植入了支架,受损的心肌组织仍然会进入慢性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构的程度不同,后期的心脏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在急性心梗支架植入以后,坏死区域的大小以及坏死所导致的心脏功能的下降程度,是反映心脏慢性受损程度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坏死的区域越广泛,说明心脏受损的程度越重;心脏功能下降的越多,也代表心脏受损的程度越重。那么,临床上,有哪些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心脏坏死区域的范围以及心脏功能的评估呢?

  1. 心电图:心肌梗死往往有其特殊性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梗死发生后,也会有相应的心电图变化过程。根据心电图显示的胸导联发生改变的范围可以大致估计出心脏坏死区域的范围,是快速和低成本评估的一种常用手段;
  2. 心肌酶谱:心肌酶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含量极低,当心肌梗死发生时,坏死的心肌会大量释放新心肌酶到血液当中,从而使得血液中的心肌酶含量骤升。一般而言,心肌梗死稳定后,血液中的心肌酶谱的在达到峰值后会逐渐回落,但如果在支架植入术后,心肌酶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则提示有可能心脏坏死的区域和范围还在扩大
  3. 心脏超声:是最简便、快速的心脏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直接评估心脏功能,观察射血分数的变化,射血分数越低代表心脏功能越差。心脏超声也可以直接观察到运动减弱或形成室壁瘤的心肌组织,这可以直接反映心脏坏死的范围大小
  4. 心脏磁共振:心脏磁共振检查可以理解为一种升级版的心脏彩超,其对于心脏功能的评估更加精确,且对于坏死的心肌组织的区域大小的评估也更为精准
  5. 心脏核素检查:核医学心脏检查的原理是,正常心肌组织对于核素的摄取率高于坏死心肌组织,核素检测设备(包括SPECT和PET)检测到的核素摄取相对较弱的“稀缺”区域就是坏死的心肌区域
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同是急性心梗放了支架,为何术后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如何评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