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從路邊塞過來的宣傳單

到公交車地鐵站佈滿的商品海報

從廣告裡插播電視劇

到綜藝節目裡猝不及防的植入

從小紅書、微博的網紅店打卡

到明星用了都說好的代言

廣告

無處不在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我們不勝煩擾

卻也無時無刻不受著它們的“支配”

那在沒有網絡的年代

古代人是怎麼宣傳自己的商品的呢?

總不能真的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吧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打著“酒香不怕巷子深”旗號的瀘州老窖 不也從沒停止廣告的步伐嗎

其實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而且混的絲毫不比現在差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古人是怎麼做廣告的



先把招牌立起來

“三碗不過崗”可謂是古代廣告圈的模範案例了。既打出了招牌,還保證了銷量(血性男兒們怎麼也得點他個三大碗吧)

這種招牌成本很低:一根木棍,一塊布,布上寫點字就解決了。若想自己生意好,就掛的高一些,讓遠處的人也能看見。

但是,偏偏就有人“懶”到連字都不寫。他們直接在木棍上掛個物件——

買酒的店鋪就掛個酒壺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買鼓就掛個大鼓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如果老百姓對著各色的宣傳語逛花了眼

那就讓實實在在的商品說話吧



當街叫賣少不了

春秋時期,商人分為了行商和坐賈。坐賈有自己的店面,掛上招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做生意了;而行商則需要走街串巷,沿街叫賣。

對於行商來說,吆喝聲就是他們最好的招牌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清明上河圖》中行商的身影

清代《燕市貨聲》記錄了一年十二個月裡各種各樣的叫賣聲。

他們有的“直抒胸臆”,以語調之曲折取勝

如:

餛飩出鍋~~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有的則朗朗上口,讓你想記不住都不行

如:

鐵蠶豆,大把抓,娶了媳婦不要媽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叫賣聲從早到晚

不僅熱鬧了街道,更溫暖了人心



偶爾發發小廣告

說到小傳單

就得介紹介紹我國印刷廣告的鼻祖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北宋劉家針鋪的廣告銅版 (我發誓我沒收廣告費)

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們國家也是世界上

最早的實物印刷廣告。

不僅有自己的標誌,還有招牌宣傳語和鄭重承諾,這生意不火天理難容呀。



商業軟文燥起來

印刷廣告都產生了,沒有好的宣傳語推廣怎麼能行呢?智慧的古人早就想好了辦法——寫商業軟文。

說到“商業軟文”,就不得不提到“廣告狂人”蘇東坡了。作為文人的蘇東坡,不僅對詩詞有著極高的貢獻,在廣告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如此有畫面感卻又不落俗的詩句,誰能想到竟是蘇大學士為撒子寫下的“推廣軟文”呢?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對豬肉頗有研究的蘇老師,為了讓大家愛上豬肉,曾寫過一首《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對於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免費軟文,商家們除了笑得合不攏嘴,還能做什麼呢?



名人效應真“可怕”

王羲之幫老奶奶賣扇子的故事早已經是家喻戶曉。有他的字代言,一扇千金絕不是說笑。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其實,伯樂相馬也是一個深諳名人效應的“心機”商人的故事。讓伯樂繞著馬轉一圈,給他“一朝之賈”(一天的報酬)作為“代言費”。而在外人看來,馬得到了伯樂的首肯,“馬價十倍”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王致和臭豆腐也是一個因為名人而身價倍增的例子。這個名人就是慈禧太后。它傳入宮中,慈禧太后對其大加讚賞,並賜名“青方”。清代狀元更是為“致和醬園”專門寫了一首藏頭詩:“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醬配龍蹯調芍藥,園開雞蹠鍾芙蓉。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其實

酒香不怕巷子深

從來都是一句謬談

在那個沒有網絡的時代

不在市中心的店鋪更需要推銷自己

別人尚且沒有聽說過你

又憑什麼要求他們去買你的東西呢?


做人又何嘗不是?

前有姜太公釣魚劍走偏鋒

後有毛遂自薦先聲奪人

一味孤芳自賞恃才傲物難以成事

再有才華的人

也要主動出擊,尋找機會


原來古代人也混廣告圈?

第二課堂也要進擊啦!

帶著對青少年博物館教育的一腔熱血

堅守著“北京孩子講北京”的本地化教育理念

用我們專業的知識和態度

設計涵蓋各種學科的體驗課程

必定讓每個孩子都滿載而歸!


我們捧著酒走出巷子

希望您來“品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