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经典小说《刀锋》:你和人生信仰只不过是一卷烟的距离

近些日,周轶君在最新一期的《圆桌跨越派》里说,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最大的焦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其实,岂止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每一代新冒出的年轻人都迷茫,就像毛姆在《刀锋》的拉里•达雷尔一样。

01拉里的影响

某次聚会,我和朋友聊起从出生到现在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

出乎意外,朋友说对他的影响的书是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我的这位朋友本科和硕士专业都是理科,我本以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应该是专业领域内大佬们的著作。


毛姆经典小说《刀锋》:你和人生信仰只不过是一卷烟的距离


朋友说他在大二那一年特别的迷茫,他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当时,他感觉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就一头埋进书海里找答案。

当他读到《刀锋》里拉里和伊莎贝尔分手前那次谈话,拉里说:“这一切真是太残酷,太没有意义了。很难不去扪心自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是否真的有意义,生活是否只是一个盲目命运的悲剧性的错误”。

朋友说,这些话像一只老鹰盘旋在他的脑海里,他不懂如何表达时,毛姆却在几十年把它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了。这种感觉就像走在荒芜黑暗的坟墓堆里,前方的天空里投射了一方清澈明亮的阳光一样。

过了一两年吧,等我自己看完《刀锋》时,我想拉里最值得当下年轻人借鉴是他寻找人生意义的精神之旅和心路历程,并不是要当下的年轻人学他身体力行,遍游全球寻找人生意义。

02不合时宜的拉里

1944年4月19日,英国小说家毛姆在美国首次出版了《刀锋》,首月狂销五十万册,大多数的评论家交口称赞这部杰作,读者的喜爱自不必说。

《刀锋》讲述1919年至1930年代中期的社会现实,当时欧洲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因在一战中获取先机,在其他国家衰败不堪时美国则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美国人陷入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毛姆看到了这一点,他以自己1938年的印度之行为基础,创作《刀锋》这部小说,并创造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物:拉里•达雷尔

毛姆经典小说《刀锋》:你和人生信仰只不过是一卷烟的距离

拉里•达雷尔,美国人,中产阶级人家的子女,父母双亡,留给他每年3000美元的生活费。这些条件给了拉里毫无羁绊地踏上寻找人生意义的旅程,当然还有一本畅通无阻的美国护照。

拉里十九岁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军退伍回来一年多了。他每日闲荡,拒绝了好友父亲提供报酬丰厚的工作。周围人猜测他在战场上受到惊吓了,可是他什么都不肯说,令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一家人十分不悦。

当时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男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工作赚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拉里提出要去巴黎流浪两年,几经挣扎,伊莎贝尔同意了。

在巴黎,拉里结识了很多人,有画家、作家和学生,有法国人、英国人和不知道哪个国家的人。他发觉这些人比伊莎贝尔舅舅宴会上具有高贵身份的人有趣多了。拉里觉得跟这些人在餐桌上交流想法是一种享受,思维敏捷,敏锐的幽默感。即使他和这些人吃的是普通的饭菜,喝的一般的酒。

可是,这些对于追求物质享受的伊莎贝尔来说,是不值一提。

在理想与恋人之间,拉里选择了理想。拉里和伊莎贝尔友好地分开了。

毛姆经典小说《刀锋》:你和人生信仰只不过是一卷烟的距离

为了整理自己的思想,锻炼身体,拉里去法国北部的矿场干活。在矿场中,拉里认识了科斯蒂——一个信奉神秘主义的文化人。没多久,拉里就和科斯蒂一起上路流浪了,科斯蒂教拉里说德语,两人在路上交换各种关于人生和哲学的想法,收获颇多。钱不够,他们就近找个农场干活赚足了旅费,继续上路。

聪明的拉里看出神秘主义并不能解决自己人生的困扰,他继续往前走了,遇见了本笃会修士恩斯海姆神父,他又短暂地停留一下。应恩斯海姆神父的邀请,拉里去阿尔萨斯修道院住了三个月

其间,他向神父们说起自己的困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队友为了救他而被敌军歼灭。几分钟的时间,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就变成了块残破的肉,这让他感到羞耻和愤怒。生命的无常和生活的乏味促使他长时间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可是环视周遭,每个人为被美国所处的黄金岁月澎湃、勤勉地工作,没有人能给他提供指引。于是,他不得不踏上流浪之路。可惜,拉里虽然被修道院宗教性仪式、下田耕种、晨祷的生活方式和博学、谦逊的神父们所吸引了,最后他还是决定离开。

因为他无法接受一个没有常识的上帝和人生而有罪的教义。

拉里继续往前走,因缘际会,他到印度见了甘尼许先生。甘尼许先生教他学会冥想,在静寂中倾听自己的内心。拉里狂躁的心安静下来了,他如获至宝,干脆在印度山林的一个小棚屋里住了一些时日,直至他得道。然后离开印度,返回巴黎。


毛姆经典小说《刀锋》:你和人生信仰只不过是一卷烟的距离

在拉里流浪的十二年里,伊莎贝尔嫁作贵人妇育有两个女儿,她的舅舅艾略特成功亲近罗马教皇获得了荣誉勋章,拉里的朋友格雷赚了很多钱经历了股灾变得一贫如洗了,拉里的朋友索菲被第一段婚姻毁掉了,自甘堕落……每个人都在用心耕耘并收获人生的果实,只有拉里一个人在路上流浪、读书、与不同的人交谈,一个钱子儿都没有挣到。

按照世俗的标准衡量,拉里当然是失败者,可他的精神世界收获颇丰。

03 拉里的收获

拉里回到巴黎后,气质与十二年前完全不同,英俊的脸庞多了一点超然的味道。

他用超自然的力量帮助格雷治好了偏头痛,他发现了堕落的索菲的精神之美,他比以往更加友善、平和、智慧。

毛姆经典小说《刀锋》:你和人生信仰只不过是一卷烟的距离


他写了一本名人论说集,都是各行各业里的顶尖人士。拉里真正感兴趣的一个人的成就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

最后,拉里捐赠了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对得道的他,金钱是一种束缚。他打算回到美国纽约,做一名出租车司机,自食其力,享受平静的自由。

这样的结果可能令读者有点失望,拉里不就是我们身边朝九晚五的同事或朋友吗?可能拉里就在人群中,唯一区别他是否找到人生的意义。拉里的得救之道:人生的意义就是在对人生的追求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无意义。”

事实上,无论多么聪明的哲学家说了多么睿智的话,对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而言,重要的是像拉里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