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攆茶圖 [南宋] 劉松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該畫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面。左前方一僕設坐在矮几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茶羅(篩茶)、茶盒(貯茶)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泡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和盞託。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傳說此僧就是書聖”懷素。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充分展示了貴族講究品茶的生動場面,是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盧仝烹茶圖 [南宋] 劉松年 絹本著色


該畫生動地描繪了南宋時的烹茶情景。  
畫面上松槐交錯,環境清幽。盧仝擁書而坐,赤腳女婢治茶具,長鬚肩壺汲泉。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黑釉盞,宋 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宋 高5.3cm,口徑10.5cm,足徑3.5cm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 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日本大阪東洋美術館所藏宋建窯油滴盞照片,此盞在日本被定為“國寶”,全日本僅存兩件,中國竟無存。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張文藻墓壁畫--童嬉圖 [遼] 作者不詳  
  縱170釐米,橫145釐米
  

1993年,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7號遼墓出土。右邊有四個人物,四人中間放茶碾一隻,船形碾槽中有一鍋軸。旁邊有一黑皮朱裡圓形漆盤,盤內置曲柄鋸子、毛刷和綠色茶碾。盤的上方置茶爐,爐上坐一執壺。畫中間桌上放些茶碗、貯茶瓶等物,畫左側有四童躲在櫃後嬉樂探望。壁畫反映了遼代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細緻真實。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韓師訓墓壁畫--婦人飲茶聽曲圖 [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里韓師訓墓出土。壁畫右側一女人正端杯飲茶,桌上還有幾盤茶點,左側有人彈琴。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將進茶圖 [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里張世古墓出土。壁畫中間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盞,似準備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爐火正旺正在煮水。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瀹茶敬茶圖 [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里張世古墓出土。壁畫中桌子上放著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將茶湯從壺中注入另一人端著的茶碗中。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河北宣化遼張世卿墓壁畫中有一幅備經圖,經書及有關物品是家中常備物品。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茶道圖

敖漢旗羊山1號遼墓、下灣子5號墓發現若干個不同場面的茶道圖。如羊山1號的西南壁茶道圖中5個契丹長男子圍著一個高桌,有的在捧食,有的在端盞。桌上擺有罐、盤、碗,內盛果品。桌前有一髡髮男童正鼾睡。桌旁三足炭火盆內,有兩個瓜稜執壺。頭扎雙髻的女童在煮茶湯。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煮湯圖 [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里張恭誘墓出土。壁畫中一童正執扇煮水,爐火正紅,一男子端茶盤,盤中有茶二盞,桌上放著茶托、茶盞。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下八里村6號墓壁畫--茶作坊圖 [遼]
作者不詳
  

1993年,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6號遼墓出土。壁畫中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點茶,反映了當時的煮茶情景。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下八里村1號墓壁畫--點茶圖 [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里1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了兩人配合正在點茶的情景。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鬥茶圖 [元] 趙孟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面上四茶販在樹蔭下鬥茶。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註視。鬥茶者把自制的茶葉拿出來比試,展現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元馮道真墓畫奉茶圖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茶道圖 [元] 作者不詳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沙子山2號墓壁畫

畫面再現了元代的飲茶習俗飲茶場面。長桌上有內置長匙的大碗、白瓷黑託茶盞、綠釉小罐、雙耳瓶。桌前側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撥動炭火,右手扶著炭火中的執壺。桌後三人:右側一女子,手託一茶盞;中間一男子,雙手執壺,正向旁側女子手中盞內注水;左側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紅色筷子攪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惠山茶會圖 [明] 文徵明 縱21.9釐米,橫6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面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文徵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於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後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遊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品茶圖 [明] 文徵明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中茅屋正室,內置矮桌,文徵明、陸子傅對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壺二杯。側尾有泥爐砂壺,童子專心候火煮水。根據書題七絕詩,末識:“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對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玉川煮茶圖 [明] 丁雲鵬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圖中描述了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意。畫中盧仝坐蕉林修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山窗清供圖 [清] 薛懷

此畫以線描繪出大小茶壺和蓋碗各一,明暗表現的十分好。畫上自題五代詩人胡嶠詩句:“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候。”另有當時詩人、書家朱顯渚題六言詩一首:“洛下備羅案上,松陵兼到經中,總待新泉活水,相從栩栩清風。”茶具入畫,反映了清代人對茶具的重視。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明玉盌盌,古時為碗的異體字。玉盌系1956年發掘出土的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73年-1620年)墓中3000多件隨葬品之一,距今已有370餘年的歷史,為皇帝用的飲茶器具。現珍藏於北京定陵博物館。這件器物,金玉合制,由碗、蓋和托盤組成。碗用玉琢成,青白色,與普通碗相仿,圓形,有圈足。通高15.0釐米。胎薄明潤,光素無紋。蓋為金制,高85釐米,鏨刻而成。蓋身鏤空鏨鏤有三排波濤中神遊的蛟龍,活靈活現,深蘊動態美。蓋口與碗口正好相吻,使之連成一體。蓋頂巧飾一蓮花形紐,使之更富生態。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明代萬曆後期,宜興紫砂茶具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供春的學生時大彬。時大彬做壺要求很高,稍不合意,即打碎重做,不留於世。現藏於香港茶具文物館的僧帽壺,就是時大彬的傑作之一。這件僧帽壺,通高9.3釐米,橫寬9.4釐米。壺身的上部,口沿長有五瓣蓮花,壺蓋呈正五邊形,邊緣隱現在花瓣之中。蓋鈕為佛球狀,猶如僧帽之頂。壺頸不長,緊接花瓣,好比是帽沿,如此造型,活像一頂僧帽,僧帽壺之名,也由此而得。僧帽壺的壺底為正五邊形,再加上壺的嘴和柄的造型也非常奇特,整體給人以剛健挺拔,神韻自若之感,因而為世人稱絕。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明惠孟臣朱泥梨壺

這件惠孟臣梨壺,以朱泥為原料,在造型上匠心獨具,製作上精工極巧,大有獨領風騷之感,堪稱古代紫砂壺中的珍品之作。這件朱泥梨壺,高9.0釐米,橫寬10.0釐米,為朱泥小把壺。壺身、壺蓋相連,形似一隻果。壺鈕是個小圓珠,壺嘴斜直,柄呈耳形,壺底落"知君於此景,孟臣"銘款。通體硃色,使人有格調高雅,線面明快,輪廓清晰,神韻清爽之感。作者惠孟臣(約公元1598-1684年),明末清初江蘇宜興人。制壺以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壺多,中壺少,大壺罕見。時人評惠氏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由此可見,孟臣朱泥梨形壺的珍貴了。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清彭年制曼生銘半瓢壺

這件紫砂陶作品是清代江蘇宜興,制壺名家楊彭年與金石學家、與宜興相鄰的溧陽縣知縣陳曼生合作的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這件作品,通高為72釐米,口徑58釐米,腹徑10.0釐米。整體平滑光亮,腹底大,呈半瓢狀。蓋及蓋鈕與腹呈相似弧形。嘴短而直,近嘴處稍曲向上。柄向外迴轉呈倒耳狀,此壺典雅古樸,造型樸掘,製作精工,與珍藏於南京博物館的清曼生紫砂壺相比,其造型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之間只是在壺的圓嘴長短、曲直和壺的耳柄順倒,稍有不同罷了,其它部分基本一致。另外,在壺身一側有陳曼生用刀刻的銘文:"曼生督造茗壺弟四千六百十四,為泉清玩"字樣。另外,壺底有"阿曼陀室"銘款,柄梢下有"彭年"小印一方,這是曼生壺的重要識別標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曼生制壺

曼生十八式西冷八家之一的陳曼生,清嘉道年間,曾致力推進紫砂壺藝,傳說他手繪十八種壺式,請紫砂陶工楊彭年、邵二泉等為之製作。然後再由陳曼生及其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迎、查梅史等人撰銘奏刀雕刻於壺上,在紫砂壺藝中溶入文學、書法、篆刻等藝術要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人壺風格。對於傳說中的『曼生壺十八式』多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特別是一些曼生壺迷更想知道這十八式是些什麼式樣及名稱。成書於一九三七年的《陽羨砂壺圖考》上卷『雅流篇』中,對陳曼生題銘的八件傳器分別作了介紹,其中較明確的壺名有『臺笠壺』、『合歡壺』 、『匏壺』 、『井欄壺』、『方山壺』、『石兆壺』等六件。此外還列舉了陳曼生切定茗壺並貼切壺形的二十二條銘文,除第十六條下無壺名外,其餘二十一條均有壺名,其中有四件與前面的八件傳器中的四件壺名相同,這樣《砂壺圖考》就為人們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壺壺形了。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清乾隆款菊瓣朱漆蓋碗

圖說茶具發展史(二)

清乾隆景德鎮窯豆青釉蜂蝶紋瓜式茶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