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YouTube”發展史

“中國YouTube”發展史

​中國最終一定也必然會誕生出一個YouTube。

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發了個問題:

“中國YouTube”發展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此刻的你也可以想一下,在你心目中的答案會是誰

這段話其實是來自YouTube首席商務官Robert Kyncl在他的書《訂閱:數字時代的商業變現》中提到的關於YouTube的一段形容(不過原話倒不是這樣說的,這個問題的靈感來自本書第一章,原文為:“這些創作者所代表的視頻形式(遊戲解說、美妝教程、開箱視頻)都不是我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內容,任何業內人士,即便YouTube的高管,都沒有預見這些前所未見的內容形式會成為YouTube的主流。”)。

不過這個問題的提出,其實給了我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一個問題,就是長久以來,中國互聯網視頻行業一直似乎在追求發展出一個屬於中國的YouTube,那麼到今天來看,這個目標到底有沒有實現又實現了多少,很值得我們探討一下。

而這個問題的探討原點就從,到底什麼是YouTube開始聊好了。

1/

YouTube是2005年2月15日由陳士駿和他的兩位PayPal前同事一起創立的視頻分享網站。創立之初的YouTube的核心功能其實和今天的美篇App或者小年糕解決問題挺像的,主要是解決當時拍攝視頻在互聯網上不容易分享的問題。

“中國YouTube”發展史

↑ 2005年的YouTube界面

三個核心功能Upload(上傳)、Watch(觀看)、Share(分享)的按鈕被放在了最醒目的搜索框的下方,而且在功能介紹中強調了快捷、便利,當時的slogan也叫“upload,tag and share your videos worldwide”,聽起來就是個針對當時缺乏視頻掛載服務導致視頻難以快速分享而誕生的網絡工具。

這個功能在今天聽起來可能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智能手機還沒有誕生的時代裡,在還沒有YouTube的時侯,如果你想要把自己拍攝的東西放到網絡上,實際上會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

在美國,你要先去音像店,把你的錄像帶轉成數字格式再刻錄到CD上,然後付費採購私人服務器或者託管站點的服務器空間,上傳視頻。整個過程你基本也可以理解成現在要把你家裡的DVD的內容複製到網盤上,結果你還要倒過來給網盤付一筆錢差不多(實際上當時的情況會更復雜一些。)

所以這個叫YouTube的網站推出了免費的上傳服務和免費的服務器空間還能一鍵分享視頻,這體驗簡直就讓當時的美國人民完全忍不住不去薅一把羊毛。

而僅僅1年以後,YouTube就以600萬的日均UV(DAU),和超過4000萬部視頻的水平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並且直接導致了Google斥資16.5億美元收購了YouTube。

讀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肯定聽過我對YouTube的定義,我稱這個網站為Video Library,實際上在我看來,Google收購YouTube可能是互聯網歷史最重要也最成功的三次上大公司對早期公司的收購案之一(另外兩起,我認為分別是Facebook收購Instagram和Bytedance收購Musical.ly)。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Google在極早期就意識到,主營業務為廣告,核心服務為搜索的Google,如果不能以把未來全球產生可被搜索的視頻內容最多的平臺收入囊中,那麼他們一定會丟失未來10年的互聯網最大的娛樂信息與廣告陣地之一。

收購YouTube這個點子其實不難被想到,作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如果錯過一個明顯的新的可以被搜索的“互聯網內容”的來源,簡直令人難以想象。

這裡有個非常重要的點是“可以搜索”。這個詞有兩層理解含義,一層是能夠被搜索到一層是需要(值得)用戶去搜索;前一個層面是個技術問題,後一個問題屬於產品和運營層面的問題。

能夠被搜索到的問題,在Google收購YouTube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能夠被解決了。

但關於“需要(值得)用戶去搜索”的問題,就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了。

雖然YouTube一直叫自己tube(也就是電視機),所以YouTube上的訂閱的也叫Channel(電視頻道),但其實YouTube上的大多數內容並不是傳統在電視上會看到的內容。

其實YouTube上第一部被上傳的視頻是YouTube聯合創始人Jawed Karim上傳的一段19秒的拍大象的意義不明的視頻,而按照Robert Kyncl的說法Google Video上第一個過百萬點擊的視頻是來自中國廣州美院的“後舍男生”一段模仿后街男孩的《I Want It In That Way》搞笑對嘴視頻,當然這段視頻在2005年也被上傳到了YouTube上,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網紅代表作之一(我不清楚是一開始就也上傳了YouTube還是後來Google收購YouTube以後數據整合了)。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看過這兩段視頻,多多少少會發現後來的dumbsmash或者小咖秀乃至musical.ly和抖音的影子。但顯然這樣的內容並不足夠滿足“可以搜索”的要求,倒是更符合“簡單UGC”的要求。

如果僅僅依靠這樣的內容,我們今天大概就沒機會見到YouTube了(想想dumbsmash和小咖秀的結局),顯然在12年的時光裡,YouTube上的內容越來豐富和複雜。有人做過一些相關性研究(不過這些研究的可靠性我倒沒有驗證),在YouTube的首頁出現的視頻平均長度在14分50秒,而新增的訂閱數對能否出現在YouTube首頁有很大的關聯性。要做到這兩點,明顯沒法依靠“簡單UGC”內容。

足夠長的視頻內容明顯需要更豐富的信息量來支撐觀眾觀看行為。YouTube上很快就出現了更復雜的諸如音樂MV、脫口秀、體育賽事解說、遊戲解說相關的內容了。這些內容的特徵明顯更接近“電視節目”。

按照我的不完全統計YouTube上點擊量最高的視頻內容分別是第一的despacito(62億次點擊),第二的shape of you(42億次),第三的江南style(33億次)(這個統計的結果不是很科學,肉眼數的,因為按照Robert Kyncl的說法,截止到2017年,應該是江南style是YouTube歷史點擊量第一,而我能找到點擊量超過江南style的視頻,只有那兩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爬蟲寫一個爬一下數據,校對一下)。

所以今天的YouTube已經不能簡單的用“PGC”或者“UGC”來形容,這和YouTube的崛起過程有很大關係。

YouTube的成功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1. YouTube在初期就決定向創作者付費分賬
  2. YouTube誕生初期蘋果和其他電腦廠商決定在電腦上加入內置攝像頭,創作者的成本進一步降低了(於05年推出的iMac G5是蘋果第一次在PC內置了iSight攝像頭);
  3. 智能手機的普及近一步增加了創作者與觀看者的數量

其中在初期就決定向創作者分賬是構建YouTube創作者生態最重要的一步,這件事發生在2007年,YouTube開始接入Google Adsense,最開始的分賬比例達到了創作者收取廣告收益的45%(隨後又上調過兩次創作者分賬比例,一次上調到52.5%,最後一次上調到55%)。

這些收入直接讓一部分能夠創作優質內容的內容的UGC創作者甚至可以做到全職脫產來生產YouTube視頻,或者站在我個人的理解上,這一刻,他們已經不再是所謂的UGC了,而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的”PGC內容生產者。

這個穩定的生態可以讓大部分的內容創作者解放生產力,專注於製作更高質量的內容,產生更穩定的產能,甚至因為良好的收入循環,擴充內容創作團隊,這最終造福了YouTube的觀眾,今天能夠看到多樣化豐富的YouTube內容。也就是解決了內容“需要(值得)被搜索”的問題(在視頻戰爭2019裡,我管這些內容叫“有趣的”視頻)。

今天看,一年能夠提供大約200億美金收入的YouTube業務,已經是全球收入最高的網絡視頻平臺。上次我寫視頻戰爭2019的時候提過Netflix18年的營收158億美金,內容採購成本大約130億美金,實際上18年YouTube的給到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分賬可能也差不多120億美金左右。但同樣體量的內容成本,YouTube卻覆蓋了遠廣於Netflix的用戶量群(YouTube 全球MAU已經突破20億),生產了更豐富的內容更大量的細分的內容垂類(每分鐘有超過400小時的內容被上傳)。

由此我們大概可以總結出YouTube的一些特徵(我的想法不一定對):

  • 具備“可以被搜索”的視頻信息(這也意味著YouTube上的內容和Netflix上的網劇一樣有規模效應,越來越多的內容會越來越容易的吸引用戶);
  • 平臺身上的內容足夠的細分並且長尾(只有移動設備上的算法推薦才反長尾,搜索和訂閱反而是有利長尾的);
  • 依賴UGC創作者生態,但整個生態最終能夠穩定的培養出PGC創作生產能力

循著這些特徵我們來看看當年的中國YouTube是怎麼發展的。

*關於YouTube的資料,本人最近閱讀了一個公眾號“漂浮的兔子洞”中有關於YouTube商業分析的三篇非常推薦一讀,目前我個人讀過分析YouTube最靠譜的系列文。《千億美金估值的Youtube:收購後的13年裡,Google做了什麼?》(連接附正文下方參考閱讀)。

2/

“中國的YouTube”在中國的發展,大概可以分成兩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年-2012年,第二個階段是2009年-至今。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階段。

YouTube剛剛誕生後2個月,2005年4月15日,中國第一個視頻網站土豆網成立了,而且土豆網一開始和YouTube一樣,是UGC模式。

不過據說早期的土豆網的靈感並不是來自YouTube,想想也是,畢竟兩家公司幾乎前後腳成立,說土豆網抄襲YouTube有些牽強。實際上有一種說法是王微當時是看到了圖片分享網站flickr,把圖片分享改成了視頻分享,就誕生了土豆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王微內心是不是一直有一顆叛逆文青的火種的關係, 他堅持要做UGC,要讓每個中國人都能成為生活的導演。就像後來他堅持要做追光動畫,要搞中國的Pixar,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當然,這次他的運氣好一些,追光在鬼門關口,做出了一部國產動畫的代表作《白蛇:緣起》。

但當年的王微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其實雖然他最初並不是YouTube的模仿者,我卻把中國YouTube的第一個歷史階段進程的休止符放在了土豆被優酷吞併的2012年七夕。

當時,土豆最大的對手,一直都是優酷。youku,看名字和最初的logo,很難讓我不去聯想YouTube。實際上優酷創始人古永鏘在去搜狐做總裁之前,就是幹諮詢和投行的。所以2004年就在搜狐想著要離職創業的古永鏘一直很關注美國的科技動態。

2005年YouTube橫空出世,在短短一年內拿了紅杉兩輪1150萬美元的投資,這個融資金額即便放在今天,也值得創業者關注一下,何況這是在14年前。所以2006年的6月21日,優酷網就這樣成立了。最初的優酷完全對標著YouTube來,很快後來在06年底還融了一輪1200萬美金的大錢。

當然,當時有類似想法的人其實不止搜狐出來的古永鏘,05年聽說了YouTube的故事的周娟決定從網易離職也整一個YouTube出來,開局就拿了紅杉、SIG還有當時迪士尼旗下的思偉投資的錢,07年還從搜狐挖了高級副總裁王軍過去。這就是我樂網(56.com)。說句實話,就這履歷、這融資背景、這人脈,“中關村才女”的名聲按在周娟的頭上怎麼也比給梁寧合適。

06年,從搜狐離職的李善友做了酷6,做過投行的劉巖做了六間房。還有06年開始入局的搜狐,張朝陽做了搜狐視頻。當然還有其他很多人。

2006年10月,YouTube以16.5億美金的夢幻開局賣給了Google。這個信息幾乎徹底點燃了海這邊的互聯網世界,據說當時一天最多有30個視頻網站註冊上線。整個中關村的人都炸了,VC也完全炸了,世界瘋了。

VC不斷開始給這些中國YouTube加碼,就像後來的百團大戰、直播大戰、自行車殺局一樣,當資本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殺入一個領域,競爭開始以令人窒息的方式開展,一切的戰術動作都開始變形。

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2006年的當時,中國似乎並不真的需要一個YouTube

“中國YouTube”發展史

↑ CNNIC 2009年做了一次中國網民互聯網視頻使用調研

中國網民當時最需要的網絡視頻服務是提供電影和電視劇內容。2006年-2009年的時候,並不像今天的環境,你有看不完的劇和電影。2006年中國的電影市場一共才21億的規模,還不到今天一部《流浪地球》的票房的一半。而那時的電視劇還是電視臺單一市場的格局,電視劇的網絡版權一集還只要3000元的時代。

而當時高水平製作的海外的電視劇和電影,壓根不用付任何的版權費。中國幾乎所有的視頻網站,當時都做過盜版業務。實際上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各大平臺都利用“用戶上傳”的名義,在播放盜版的海外電視劇和電影。

這意味著,在當時做互聯網視頻平臺,你搞UGC省下的那些內容採購成本,卻並沒有比獲取PGC內容少多少錢。而且那個時候的國內的UGC創作生態也比美國遜色很多,不同於YouTube早期通過攝像頭拍攝爆火的網絡視頻,像《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中國隊勇奪世界盃》,國內爆火的網絡視頻形態,基本都是以重新剪輯影視內容為素材,拍攝的內容一致缺乏充足的高質量供給。

同時,國內視頻網站更大的花銷來自帶寬和流量。相比門戶網站那點圖片和文字能用掉的帶寬,視頻網站的帶寬成本簡直就是一個吃人的怪物,這讓土豆和優酷這樣的視頻網站需要保持每年至少必須完成一輪不少於千萬美金的融資,否則就隨時處於崩潰邊緣。

緊接著擺在中國的YouTube們的眼前即將是最殘酷的事實,不僅大部分的中國YouTube並沒有像YouTube那樣在成立了18月後就風光出售給巨頭,而且更令人肝顫的2008年金融危機即將來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展了快3年的視頻網站行業還沒有找到可靠的商業化路徑,當時中國國內願意為網絡內容付費的用戶連5%都不到,而廣告主對新興的視頻網站UGC的廣告效果還將信將疑。為了開源節流讓公司活下去,大部分的視頻網站必須提高視頻ROI,不管是收入還是UV量級。

一邊是用戶沒有那麼強烈的需求,一邊是電影電視劇旺盛的需要,同時必須向廣告主低頭。當時對標YouTube的中國視頻網站們,除了土豆網還在苦苦堅持UGC生態對影視內容相對剋制以外,基本都開始積極擁抱電影電視劇內容。

而影視內容很快讓中國的YouTube們開始初步嚐到甜頭。到2009年,市場上所有的玩家都開始降低UGC在內容中的權重,UGC更多是作為噱頭而不是核心,不再堅持UGC生態,而更專注於採購影視內容。

同時,內容的轉變不僅意味著發展路徑的徹底轉變,還意味著中國的YouTube們的對手也不僅僅只是互相之間這幾家了,做P2P視頻的PPStream、PPTV、快播,做下載的迅雷、Verycd,做播放器的暴風,做版權的樂視全都成為了正面的競爭對手。

同時2008年還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事情。視頻網址經營必須申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政策監管加強,進一步提高了網絡視頻行業的准入門檻,新玩家開始難以進入,資本如果還要投入,更好的選擇已經是在老玩家身上持續加碼了。

戰況越發焦灼。

緊接著,在2010年和2011年,優酷土豆相繼上市以後,“中國YouTube”即將迎來第一階段的徹底尾聲。此時中國網絡視頻行業,已經完全以PGC影視劇內容生態為主,更大的玩家也即將入場。

2010年,百度奇藝視頻入局,2011年騰訊視頻入局。中國網絡視頻的戰爭升級進入了超級巨頭的“核戰”時代。

更多錢,更多的流量,更多的用戶,超級巨頭之間的戰爭不僅僅是正面的刺刀見紅,自從搜狐09年向優酷扣響了“打擊盜版”的第一槍,版權戰爭已經成為了超級巨頭之間最直接的戰鬥模式。影視內容採購成本開始像吹氣球一樣水漲船高,即便搜狐這樣的老玩家也開始獨木難支,而市場上此時已經是對標Netflix和hulu的自制付費模式的天下。土豆終於撐不下去了,選擇在2012年的七夕這一天,優酷和土豆完成了合併。

這場由土豆網誕生開始的“中國YouTube”1.0時代,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中國YouTube”發展史

而接下來,中國網絡視頻的主旋律即將進入移動互聯網大爆發時代。就在這個時刻,一個異類誕生了。

3/

中國YouTube的2.0時代,09年-至今。

如果純粹的只是從中國YouTube的發展進程看,2009年還有些早,但我把“中國YouTube”2.0的開始時間定在2009年,完全只是因為,一個叫B站的平臺這一年的6月26日誕生了。雖然剛誕生的時候,這個小破站還叫Mikufan。

說起B站就不得不提到niconico和AcFun。

B站最早“分裂”自2007年成立的AcFun(A站),而不論B站還是A站,最早的源頭鼻祖都是日本的niconico。

B站和A站最接近niconico的地方就是,早期的AB站,都不具備自己上載和儲存視頻的能力,實際上這兩個平臺的核心功能是在分享第三方平臺的視頻的同時,在視頻內容上加上“彈幕”評論。

niconico在2006年12月上線的時候,核心功能也是這個,而主要被掛載彈幕分享的視頻來源,就是YouTube。而YouTube早期能擊敗Google Video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YouTube具備社區,創作者與觀眾之間有更豐富的互動。而現在,niconico主要就是負責社區與互動。

所以依循著niconico的道路而來的AB站,很容易看到所謂YouTube的影子。但是故事的一開始並不是這樣,因為niconico是一個日本網站,日本互聯網文化在世界上是自成一套的,會關注到這麼一個“日本YouTube”的互聯網玩家一定也非常特別。

沒錯,他們都是中國最早一代“二次元”。

其實單純的看AB站的名字,不管A站全稱Anime Comic Fun,還是B站用過的兩個名稱Mikufan或者Bilibili,都是充滿了二次元文化意味的。

但是我不得不說,有些時候,如果我們回過頭看歷史,可能就會嗅到一些歷史的宿命感在裡面,彷彿一些非常隨機的事件,在以一種巧合的規律排布,比如B站誕生的2009年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如果你去翻一翻筆記本電腦的銷售數據,你會發現2009年,是中國“學生本”市場爆發的一年,並且從那年開始,學生逐漸成為了筆記本電腦的消費的最重要的客群市場


“中國YouTube”發展史


中關村在線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在2009年曾經做過一次市場調研,發現最受市場關注的10款筆記本電腦有至少4款是針對學生設計的,其中又以聯想Y450最受關注。


“中國YouTube”發展史


和我一個時代讀大學的朋友肯定對這款電腦會有深刻的印象。這款電腦的暢銷預示中國的大學生群體,正在快速的擁有屬於個人的入網設備。而導致這一事件的原因又非常有趣。

2007年-2009年的兩年時間裡,中國互聯網寬帶入網用戶數量新增了1.8億人。這個水平基本上是在2007年的水平上翻倍還多。而快速增長的寬帶用戶是因為電信網絡服務商相應政策號召推廣寬帶的結果。

而在這些快速新增的寬帶網民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電信網絡服務商,希望快速接入寬帶鋪設,而在2007年-2009年新建的大學中直接鋪設校園寬帶,然後用非常便宜的校園寬帶資費吸引大學生來使用校園寬帶服務。這是第一個影響了學生本銷量的原因。

第二個很重要的原因是,2009年是大學在讀的學生的出生年齡跨度主要集中在1987年-1992年,而這一階段正好趕上了新中國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的波峰(1984年-1992年)。


“中國YouTube”發展史


2009年前後正好是中國大學生最多的幾年。而這一代大學生被普遍培養了擁有屬於個人的筆記本電腦接入快速的寬帶互聯網的使用習慣。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後來大型網遊、電競和視頻網站會快速興起了。但這還不夠解釋2009年為什麼對B站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時間。

我之前在寫《對年輕人的一些研究》時寫過,1987年-1992年出生的年輕人的童年有一些特殊。

1995年灌籃高手在國內首播,1996年名偵探柯南在國內首播。此外90年代初還引進過聖鬥士星矢、龍珠、北斗神拳等一系列日本動畫黃金時代作品。這些動畫的引進時間,正好是1987年-1992年出生的年輕人的小學初中時代,這些動畫基本伴隨他們的童年,給他們植入了一個日式動畫審美風格的基礎,對日本動漫文化整體接納度非常高

因為2006年才頒佈的《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規範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在限制進口動畫(以日本為主)在黃金時段播放的禁令發佈時,1987年-1992年出生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步入高中和大學,因此電視渠道引進的日本動畫資源正好在他們步入大學期間開始大幅減少,他們開始更主動的搜索尋找動畫資源。

以今天的目光來看,2009年在整體互聯網視頻需求只排在第五位的動漫內容,卻迎來了一波細分結構性人口紅利

這是宏觀層面上給B站最大的幫助,微觀層面上,2009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B站成立以來最主要的對手AcFun,在2009年內部爆發了一次員工矛盾,觸發了A站長達將近一個月的宕機與無法訪問,這件事直接導致了當時還是A站重度早期用戶的徐逸創辦了B站。

並且由於A站最早2007年創立時是站長xilin的個人網站,這也是導致2009年A站內部矛盾的一個因素。到2010年大學剛畢業的xilin已經完全沒法支撐龐雜的A站的運營工作了,不得已他以400萬的價格將A站出售給了陳少傑。

作為邊鋒遊戲總經理的陳少傑對A站的看法和xilin是完全不同的。陳少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精力去打理A站主站,反倒是對基於A站周邊業務開展起來的做遊戲直播這件事更感興趣,因此誕生了後來的鬥魚直播。2014年的時候,專心做鬥魚的陳少傑決定把A站出售給了奧飛集團,自此A站管理層的矛盾就越來越多,而A站戰略在不穩定的管理層中間來回搖擺,一直沒有走出二次元的小圈子

而AB站最初都是針對“二次元”人群,動漫在當時視頻需求中僅僅排在第五,並不是競爭的主要市場。而且表現形式是主流競爭玩家完全看不懂“彈幕”社區,當時打影視版權戰的領先玩家壓根顧不上去打掃這個細分戰場。

甚至可以說,在當時主要的視頻行業玩家看來,不管是遮著視頻沒法看的“彈幕”,還是已經被充分驗證過的沒法商業化的UGC內容,又或者天花板不高的動漫人群,都註定了AB站這樣的鬼玩意兒很可能壓根就活不下來。

AB站就這樣幸運的活在了一個巨頭瞧不上的市場裡

同時AB站誕生早期都用的掛載第三方視頻的方式,這樣一來他們雖然沒有內容版權,但也規避了視頻網站最主要的存儲與帶寬的成本。剛經歷了金融危機的2009年,視頻行業第一代競爭格局基本定型的2009年,整個視頻行業都非常難融資,而新興的AB站用這樣的方式初期都以非常低的成本、極少的資金,更近似“個人站”的方式在運作。

而由於09年A佔宕機才誕生的B站,初期因為誕生的更晚,所以徐逸個人對這樣的項目的熱情保持的更持久,不像xilin在苦苦堅持了3年後不得不放棄。而作為徐逸當時的天使投資人,後來的合夥人陳睿,在後來加入B站以後,明顯對運營泛化B站,從窄眾的二次元社區向更泛化的興趣視頻社區平臺的演化給予了相當多的付出。

陳睿2011年投資B站並且一直作為顧問幫助B站成長。2014年離開獵豹,作為合夥人和董事長全職加入B站。而在2014年之前,B站大部分時期,播放量最高的版區一直是播放動畫的“番劇”區,而陳睿加入B站之後,可能是環境也可能是巧合,“遊戲”區成為了B站播放量最高的版區。並且其他版區的內容權重不斷提升, 降低了對番劇高熱內容的依賴。


“中國YouTube”發展史


這個過程,我稱之為“基於二次元文化的興趣拓撲”,一種通過內容拓撲來開展平臺內容泛化的運營策略


“中國YouTube”發展史


這個策略執行的效果非常好,到2016年的時候,B站播放量第二的區也不是番劇區了,而是以美妝旅遊美食內容為主的“生活區”。


“中國YouTube”發展史


如果我們從UGC的投稿量來看會更明顯。自2012年開始B站的遊戲區的投稿量就開始領先,到2014年的時候,已經達到絕對優勢,而到了2016年底,生活區的投稿數量也伴隨播放量成為了第二大投稿數量的版區。


“中國YouTube”發展史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來看一下B站的各個版區的內容播放量數據。你會發現B站的內容長尾程度是相當高的。


“中國YouTube”發展史


B站用番劇動畫鬼畜等小投稿量的高熱內容作為頭部牽引

(類似YouTube上的藝人MV),然後通過大投稿量的遊戲、生活、音樂、科技等版區均衡的分發較為長尾的內容

這一次內容泛化的決策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因為,這次的泛化幫助B站打開了從二次元的天花板。

2012年-2016年,中國的視頻網站從採購內容時期進入了自制內容時代,到2016年,中國網絡平臺自制內容數量井噴式爆發(2016年版署備案的網絡自制內容數量是2015年的9倍)。用戶也迎來一次分流,愛看綜藝、電視劇、網絡大電影的去優愛騰,而愛看別的內容的用戶,只能選擇去B站(這群用戶中很多人具備欣賞YouTube內容的審美)。

而從2014年開始,曾經依靠搜索引擎流量做起來的興趣社區,不管貼吧還是豆瓣,都開始因為移動端搜索引擎的弱勢開始逐步走上了下坡路。雖然老的興趣社區逐漸衰敗,但需求一直在,這件事進一步的給所有在移動時代做新的興趣社區的玩家一個機會。

B站用長尾分流的內容策略,成為了85後-95後這波長尾社區核心用戶遷移中的佼佼者

從這一點看,B站是符合了我判斷一個視頻平臺是否接近YouTube的條件之一,足夠長尾的。

而促使B站能夠保持足夠長尾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依靠運營策略以外,就是B站誕生在2009年。為什麼又是這個年份非常重要呢?

因為2009年雖然移動互聯網3G已經開始普及,很多用戶也開始通過移動端看視頻,但是當時開發網頁端還是會優先考慮的主流策略。先做PC網頁端,讓B站最初的用戶都是通過PC來登錄B站的。這意味著早期用戶更多的呃會通過搜索框和訂閱服務來觀看B站的內容。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在移動端觀看視頻的第一個被削弱的feature就是通過搜索框來尋找內容。

而如果B站是一個誕生在移動互聯網大爆發時代的產品,極有可能必須不得不通過推薦算法來分發內容,而推薦算法其實會傷害長尾和細分的內容生態,很可能B站的運營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而現在的B站也符合了內容“可搜索”的要求

也就是說,B站在我判斷是否達到YouTube的要求的三要素中,至少滿足了2.5條。

我們可以說,今天中國市場,最接近YouTube的產品就是B站。

甚至我們可以說,B站就是中國目前的YouTube,只是Ta還不夠大。

對當前B站來說,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基於發達的UGC內容生態,構建一條能夠持續讓UGC轉化成穩定的PGC產能的通道出來。

YouTube當年是通過早期就給創作者分賬做到的。但要做到這一點,當年YouTube完全是因為賣身給了Google,並且Google整整讓YouTube虧損了10年,才完成這關鍵一步。

而是YouTube的Adsense還是Adwords的系統,或者是YouTube享受到了Google Preferred共享的廣告客戶資源,又或者是Ture View的廣告算法系統,都確保了YouTube能夠賺到足夠的錢的同時,能夠給到內容創作者與內容質量以及創作者影響力相掛鉤的分賬激勵機制

而早早就承諾不做貼片廣告的B站在這方面遇到的挑戰與瓶頸就非常大了。

實際上以B站以目前活躍水平,

如果做上貼片廣告,我之前預測到2020年-2021年,B站極有可能可以完成40億規模的廣告收入。這意味著目前B站的年收入至少翻番。而這部分收入的內容採購成本可能僅20億,還能夠有效的激勵B站的內容創作者生態。

當然這裡最大的挑戰可能就是怎麼做到做“貼片廣告”的同時,不傷害用戶體驗。B站之前做過類似的嘗試,但在用戶的反饋處不是很好。但我以為值得多試試不同的新辦法。畢竟不可能永遠都不去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廣告銷售與廣告系統非常成熟的字節跳動系在過去的2年裡一直對YouTube這個業務蠢蠢欲動。之前西瓜視頻進行過一次嘗試,但在創作者內容生態的構建以及社區屬性上依舊比B站要落後不少。

而主攻Instagram方向的抖音,其實也有通過細化垂類內容,加強長尾細分內容的分發的方式,來嘗試挑戰YouTube內容的可能性。

可能對於B站來說,就像陳睿自己說過的:“創業最重要的是運氣”。曾經在2009年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B站,這次能否解決創作生態的最後一個障礙,能否抗擊來自字節系的猛攻,很可能就是奠定他最後能否成為真正的“中國YouTube”的關鍵。


寫在最後的話:

本篇我其實一直有想寫,想了很久很久,沒想到最後還是趕在了B站10週年之際寫了出來。其實長久以來我一直思考的是,中國到底會不會有一個YouTube。從內容平臺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國家人均GDP的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必然升級的。

中國人不可能長期的沉浸在簡單的多巴胺刺激的內容裡。這也就是為什麼YouTube早期搞點對嘴惡搞搞笑的視頻沒問題,但發展中,他們快速擴充了高質量的內容。而今天的Tiktok在歐美髮達國家的留存表現要遜色於抖音在國內的表現。

至於這個時間的拐點最遲大概在什麼時候會出現,按照目前人均GDP計算,全國達到這個水平,極有可能是7年之後。但考慮到中國各線城市的人均GDP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在一些一二線城市生活工作的年輕人,極有可能在2年後就能進入需要更大信息量的信息的內容平臺的狀況。

關於B站的“貼片廣告”的解法,我自己之前有過一個不太成熟的小想法。貼片覆蓋的形式其實有很多,按照插入位置和形式算,其實有前插、中插、小劇場、後插等幾種分類。其中傷害用戶體驗最小的是後插貼片。

因為用戶已經免費觀看完內容,此時如果插入後插貼片,其實對用戶來說最差的選擇無非是關掉當前視頻。而如果一開始不做純商業化的後插,而是從類似Google Adwords的內部交叉導流開始,由Aup主後插導流給Bup主,也許用戶側會更容易接受這個設計。

另外,之前聽到過一種說法,認為B站目前主要服務的是學生群體,而這個群體即將進入滲透瓶頸,且由於以學生群體為主,難以突破商業化困境,當學生成長以後,因為生活和家庭的負累,也不會長期留在B站,所以B站沒有機會成為中國的YouTube。

對於這種想法,且不說YouTube最早也是在不怎麼熱衷於看電視的美國年輕人裡開始流行。對於認為學生群體未來進入社會會大量離開B站的觀點,其實有兩個很重要的數字需要參考。一個是近5年的人口出生率,一個是近5年的結婚率。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近5年的人口出生率直線下降,而結婚率也是直線下降,2018年已經達到歷史最低值。而同時中國的離婚率連續15年攀升。

這可以讓我們得出一個預測,過去的5年裡和未來的5年中,中國的年輕人的婚戀和生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在以傳統的家庭觀念來規劃自己生活。更偏好單身或者晚婚晚育的年輕人,大概率的會提升給到自己的消費預算,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提升在精神消費上。

這部分的精神消費不僅包含金錢,也包含時間和精力,以及對消費水準的升級要求上。

從這個角度看,B站目前服務的這群學生,極有可能就是未來5年B站爆發的最大的潛力客群,也未嘗可知。

以上,謝謝各位。


參考閱讀:

千億美金估值的Youtube:收購後的13年裡,Google做了什麼?(一)

千億美金估值的Youtube:收購後的13年裡,Google做了什麼?(二)

千億美金估值的Youtube:收購後的13年裡,Google做了什麼?(三)

CNNIC 中國互聯網絡數字中心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3次-43次)

CNNIC 中國互聯網絡數字中心 《中國網民網絡視頻應用研究報告》(2009年-2013年)

B站 不科學的Up組 7分鐘看完加速77萬倍的B站發展史

B站 不科學的Up組 B站哪個區播放量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