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博社村,是廣東省陸豐市甲西鎮最大的村落,自解放後為蔡姓單姓村。始祖蔡登瀛於南宋末年自福建莆田遷移至此地,生有四兒(稱四房),其中三房延續發展組成今天博社村的宗族體系。他們建有各自房祠堂和分支祖公廳,而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便是由民居和祠堂組成的五馬拖車建築群,是典型的潮汕地區建築。建築群坐北朝南,冬天可抵擋溼冷的北風,夏季迎著涼爽的南風,可謂冬暖夏涼,順風水之利。從天空上俯瞰,猶如五匹馬託著後面一列列的四點金厝間(類似四合院),故稱“五馬拖車”。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在潮汕,屋又稱厝。博社村的老厝非常講究風水,常根據所處地理位置的五行屬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這從鄉里的建築以金式、土式為主的厝頭角可以體現出來。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鄉里人稱村裡祠堂聚集的地方為老厝,而老厝裡有一條老巷,老巷有口內壁滿是青苔的井,每次經過那裡,總有幾隻麻雀站在龍鳳呈祥的石雕上歡聲雀語些什麼,嘰嘰喳喳,打打鬧鬧,好不勝歡,一整天巷子裡都是它們的聲影。只有佝僂著腰後彆著手的老叔公託著腳步聲經過,它才會收斂些。鄉下便是這樣的,過了農忙時期,悠閒對於他們來說是無奈又自得的。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老巷

有時生活也簡單,

清晨起早,到後巷尋井裡打上桶清水,

鹽巴抹布,洗漱打理一番。

男人在屋外澆花除草,

婦人在屋裡揭起鍋蓋,碗碗噴香。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中午時分,南風涼爽,吹著在老巷門口旁的屋瓦頂下打著紙牌的婦孺們,一隻瘦小的手護著奶奶贏來的牌紙錢,眼神時而看去同齡的小女孩,不多會便相約到祠堂的廣場前玩彈珠去了,等奶奶叫去吃晚飯時,這位妹妹也不告而別了,再相見已不知何時。

晚間,肅靜的祖廳桌椅烏漆油亮。

暗黃的老燈垂吊在澡間

屋外的潮腔老生正咿呀開嗓。

阿公抿著半杯荔枝小酒,

搓著豆仁,若有所思。

阿嘛牽起我瘦弱的小手,

拿著竹凳,喜迎而去。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2008年的夏天,老巷平靜的生活被打破。終日的蛀蟲聲使得長輩們一拍板,決定改建老化嚴重的祖廳,然而,還住在裡面的奶奶卻堅決不肯,特別是那一口曾飽食兒孫的灶臺,拆掉它就等於折了她的命。族人們都很不理解她,覺得建新房是好事,守著一堆破東西有什麼好的,看看周圍的其他祠堂祖廳已經煥然一新,真看不得他們顯擺的。再不搞出新的來,該叫人看低了。至於一口灶拆了,聚新家吃飯可不更好嗎?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於是,慌騙老人出去後,就開始一番新世紀以來的錘砸,那一天在老巷,奶奶哭的撕心裂肺,漫天的塵煙在倒塌中一輪接一輪被揚越,彷彿眼前的一切又要昭告她重啟顛沛流離的前半生,那是她兒時經歷大災荒的沉痛記憶,誰來痛斥人吃人,又誰來撫慰兄弟姐妹餓死大半的悲傷,只有哭啊哭。生前她老人家說,人生苦苦也會甜,人生窮窮也會富。患了痴呆症後,她還是會拉著我們的手,訴說著的。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2020年1月,當我再次回到老巷,它依舊從屬於安寧。可物是人非,老人不在了,五馬拖車建築下的許多舊屋老化破損嚴重,具有文物價值的木雕石雕也鮮有人重視,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只有新式的祠堂在閃著彩色的光輝,它們隨流而改建,外表裝點的富麗堂皇,可卻失去往日古樸的精華。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一到夜晚,潮劇的戲聲再次響起,四周卻顯得空蕩陰森。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最近聽聞鄉里的人在申報廣東省古村落,彷彿為鄉里那些破敗的卻含有歷史價值的舊厝看到了曙光。我多麼希望博社村的古建築群也能改造成深圳寶安的鳳凰古村那般,修葺完善,整潔有序,在傳承中得到發展。

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博社
  • 深圳寶安鳳凰古村

當傳統事物遇到現代文化的輪番衝擊後,體無完膚的結果並不是人們想看到的。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有責任傳承優秀的傳統記憶,保護古建築,併為此付出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