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可以在家上嗎?不去教育機構可以嗎?

sunny5362


您好,我是曉語,很願意回答您的問題。

我認為早教就應該在家裡,下面說一下我的理由。

在家早教的好處:

第一,省錢。

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理由,卻是最實際的好處。

第二,隨時隨地。

早期教育我們可以理解為學前教育,而我理解的學前教育就是:玩出精彩。

為什麼說在家早教可以隨時隨地呢?

對於孩子來說生活中的每一次嘗試都是早教。我們把握住一個原則即可:只要不存在安全隱患,不影響他人,就尊重孩子的行為,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自己做生活的小主人。這就是蒙臺梭利教育中提倡的自主性。

第三,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變換環境。

任何一家早教機構都沒有辦法同時滿足很多個孩子的興趣,他們都是將設計好的內容擺在那裡,就算孩子不感興趣也要由家長配合,甚至說是強迫完成。

我帶著大寶體驗過幾節早教課程,一節課45分鐘下來,孩子都不知道在幹什麼,家長也是忙的團團轉。甚至有些沉不住氣的家長,因為孩子不配合,直接就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孩子,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早教嗎?

我提出這樣的疑議,早教老師說是孩子還沒有適應。讓這麼小的孩子去適應早教機構的安排,這和填鴨式又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在家裡早教就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當時的心情與興趣進行調整。

現在因為一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得父母們開始焦慮。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自己的孩子就要學,不然落下怎麼辦?

其實,父母的能力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所以放平心態,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積極樂觀的陪伴孩子成長,這才是最好的早教。

孩子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那就說明他們正在探索,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很認同。

首先孩子得感興趣才能吸收進去,這和我們成年人學習是一樣的。別人逼著你看書,可你並不感興趣,坐在那裡一個小時都不會有收穫的。

所以,不要把早教想的太難,儘可能的調動孩子的五感,即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並且讓孩子多做運動,全身都用起來,這樣就可以達到早教的目的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另外,本文的配圖都是我在家裡陪孩子玩的一些小活動,還有很多不同方面的活動,如果感興趣可以給我留言,很願意和您交流心得。


曉語的育兒筆記


結合我自身經驗,我來回答一下早教可不可以在家裡上,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上早教課的經歷

我家妍妍是大概18個月的時候去上的早教,我報了一個65節課的親子班,花費大概3-4k,沒有刻意地去評估早教機構的優劣,只是找了一個離家比較近的。費用也不算貴,我們這個小城市,還沒有很多噱頭,收費也就中等偏低。

當時的初衷就是找個地方陪她玩,度過一段親子時光。可能也有家長焦慮的成分在,覺得別的小孩都去了,我家的也不能落下。我就這樣一直堅持陪她去上,一個星期1-2節這樣的頻率,一直上到我家二胎在肚子裡,都還有十幾節沒上完,後來再去就感覺不太適用了。

為什麼,因為我家寶寶超齡了(哭笑不得)。本來也沒覺得,就是最後幾節親子課,明顯感覺我家寶跟別的小孩比算“巨嬰”了,因為好多都是18、9個月的。於是跟老師商量,把最後的親子課換成了全腦課,這個是不需要父母陪伴的遊戲課,一開始她確實不習慣,老師都叫我走,妍妍被遊戲吸引似乎也對於我的離開可以欣然接受,也許這個就是她適應社會的開始吧。

上早教課的感受

當時上親子課的感受就是一點點發掘到孩子的小閃光點,一點點看孩子的動手能力,精細動作越來越好。那麼大小孩,一般親子課就是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增強親子之間的互動,讓孩子在遊戲中慢慢進步。

我記得老師給我們玩的遊戲有:串珠類,配對類,打擊類(比如小飛人),搭積木,塗鴉,鍛鍊眼部觀察力等等都有涉獵。

這個應該是我家妍妍的第一份塗鴉作品,在親子課上完成的。我一般都不會去幹涉她塗什麼,怎麼畫。

我的看法:在家早教完全可行

我認為早教課的本質孩子親子陪伴。(因為那麼小的孩子不可能會讓她自己單獨在早教中心接受老師的“教育”,她們那時候更需要的是父母,是建立起自身的安全感)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剛剛成為新手爸媽,沒有那麼多的學習時間,對於如何引導孩子,如何提高孩子的能力這方面知識都比較匱乏,我認為去上一段時間的早教,可以跟老師交流學習,瞭解孩子那個年齡段的特點,增強親子關係,以便於自己更好地跟孩子相處。從這個方面來說,專門的早教機構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早教≠早教機構。如果你選擇了早教,不要對它抱有太美好的幻想,想著它能解決你家小孩的所有問題,上完以後你家孩子就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就會變得聰明伶俐。把自己的預期放低點,有可能會出現意外驚喜哦。

比如我家妍妍,在機構中,親子互動表現的很積極,老師一說“哪裡拿的放回哪裡去”,她就會把教具收好還給老師。自我介紹也很大聲。但是,回到家,因為沒有持續堅持,也無法達到長久的效果。現在玩具也不會收拾,還是亂丟亂放。所以我認為早期幼兒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家長,特別是媽媽。不論參不參與機構早教,在家早教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家二胎應該不會再選擇教育機構早教了,我決定在家早教。

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不論你有沒有時間,都可以選擇在家早教。孩子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

如何在家早教,談幾點淺薄的看法

首先,你可以學習一下兒童在他的那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適合哪方面的早教內容,比如小月齡的可以加強精細動作,玩一些撿豆子,配對之類的遊戲。

其次,可以利用網上既有的一些資料、繪本等等開始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既能增進親子感情,還能對孩子進行啟蒙。具體如何實施我就不多說了。

最後,還是要降低期待,長久堅持。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長久而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家長與孩子不斷地互動反饋提高。家長的太高期待往往會給孩子帶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有時會產生逆反心理。記得之前聽尹建莉老師的課程,她提到:“家長可以有完美期待,但是不要做完美期待的事。”過於追求進步,反而會增加家長自身的焦慮,不利於親子交流。所以,在家早教的時候也是一樣,陪伴而不去評價,家長和孩子一起享受這個愉悅的過程,教育就於無聲中達成啦!

我是蝸牛慢吞吞,專注二胎育兒,持續分享育兒心得,做更好的自己。


蝸牛慢吞吞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早教班花很多錢,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目的,只是看到其他的孩子都報了早教班,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也要去報一個早教班……那麼到底為什麼要給孩子上早教呢?在家裡我們可不可以做早教呢?

在孩子0~6歲的教育當中都屬於早教,在這6年期間,孩子的感官系統,智力發育,品格培養,運動系統,語言交際等方面,需要撫養人有意識的對他們進行訓練,這就是早教。

無論是早教班、託兒所、幼兒園這些老師對孩子的引導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但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主要還是來自於父母和家庭環境。

所以如果經濟可以,讓孩子在早教班裡可以多接觸其他的小朋友,對孩子的社交發展一定是有好處的。

如果不在外面去報早教班,其實家長也完全可以在家裡給孩子做早教。家長通過帶著孩子玩一些遊戲,也可以給孩子進行啟蒙和引導。

比如在家裡用兩個小臉盆分別裝上冷水和熱水,讓孩子把雙手放在冷水裡感受一下溫度,然後再放在熱水裡感受溫度。可以增強孩子對溫度變化的敏感程度。孩子提早進行溫度的認識,也能夠避免他隨意觸摸熱水杯燙傷的事件。這個遊戲適合一歲到兩歲之間的孩子。

再比如給孩子看10張照片,裡面包括孩子小時候的照片和幾張其他孩子的照片,大人和孩子一起分辨照片上面的人物身份,說一說他們都是誰,是男是女,可以鍛鍊孩子的視覺敏銳度和辨別力。

總體來說,早教班裡面玩的遊戲,在家裡家長用心也是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達到早教的效果。在家庭當中,只要父母花點心思就可以對孩子的體能、智能、心理能力等進行訓練,提升兒童的安全感、意志力、目標感等。


一起做更好的媽媽


我購買過在家早教,也買了線下早教,說說個人經驗吧。首先,在家早教和線下早教並不衝突,在家早教如果你能堅持上課,相當於有更豐富的方式陪伴寶寶,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弊端在於,人都有惰性,很多時候購買了在線早教課,最終只是一開始上的頻率高,後面就閒置了。

其次,線下早教可以提供在家早教無法提供的運動場所,比如我報的全球連鎖的某早教中心,除了上課時間,會員可以去教室免費玩,使用教室裡的教具,我們都知道,3歲以內的孩子運動技能的發育是很重要的,而發展這種技能需要一個安全又多樣的空間。

再次,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線下早教創造了一個和同齡孩子交流互動的環境,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語言發育都有好處。

最後,有些線下早教比如親子游泳類的,更加無法被線上早教替代。

因此,個人建議在家和線下早教都各有好處,有條件可以都有,如果覺得線下早教太貴,堅持線上學習在家早教也很好,如果自己堅持度不夠,建議還是可以帶孩子去體驗一下線下早教,會有好處的。


好媽媽實驗室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早期教育更需要父母多下功夫,而不能單純的依賴早教機構!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氛圍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思維及等方方面面。 早期家庭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多說,注重交流。孩子從不會說話起就最會察言觀色,對他笑,就高興,說點他不喜歡聽的他也不高興甚至大哭。既然襁褓中的嬰孩兒都能聽懂大人的言語,那就要和孩子早交流,勤交流,而且要善交流,在交流中增進親子感情,他在大量輸入(聽)的過程中日子積累,總有一天會以驚人的輸出量(說)讓你欣喜若狂。

二是多讀,培養習慣。越早讓孩子接觸閱讀越能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在一週歲左右就可以讓他接觸布書、繪本,推薦一本我曾買過的書《史上最接地氣的幼兒書單》,0歲起讀101本書目介紹很實用!我閨女不到7歲80%都讀過。親子閱讀可以讓孩子感知愛、溫暖和樂趣,收穫點滴體驗和知識,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開端!

三是多動,身心俱益。孩子天性是好動的,父母多帶孩子戶外活動或是多參加一些小朋友的集體活動,對孩子來說都是對孩子身體發育,性格培養甚至開發智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微笑向暖兮


你好,我是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早教?

顧名思義,就是孩子的早期教育。現在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國內的早教機構越來越紅火。但早教的核心就是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給予適當的引導孩子學習和發育。

早教從另一個角度開始,其實就是有目的的帶孩子玩,引發孩子的思考和探索,主動思考的孩子會比一直被動思考的孩子會更聰明。

第二,機構上課和家裡上課有什麼區別?

做為一個讓自己上過早教的媽媽來說,建議不要盲目去機構學習。當然機構也有好處,你不用想怎麼排課,你需要的就是按時上課,而且課程比較成系統,上起來可能不用操那麼多心,而在家可能每天要不停的想要教孩子什麼。

但是現在也不用擔心,有很多早教的軟件,費用只是早教中心的十分之一,例如“小步在家早教”,同時還會送道具,每天從晨起喚醒開始,就把一天跟寶寶的互動環節都幫你安排好了。跟機構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太多孩子一起上。

總而言之,在家上早教還是去早教中心,都是可以的,就看你自己覺得哪樣更好,因為一旦開始上,還是建議堅持上課。


垚瑤媽媽


彩虹老師觀點:早教是必須的,但早教班不是。你一年花幾萬塊報的早教班,效果很可能沒有自己在家教的效果好,如果父母有充足時間陪伴,在家上早教完全可以。

首先說一下我家孩子的情況,我們是上了一年的早教班,但是後來因為搬家離早教機構太遠沒有繼續上。很多朋友問我上早教班有沒有效果?當然有效果!又有人說不上早教班的孩子是不是就輸在了跑線上?當然不是!

今天我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分析一下關於早教和早教班那些事兒。


一、早教到底是什麼?

很多家長都接觸過“早教”這個詞,但是對於早教到底是什麼心裡沒譜,我覺得與其整天看著鋪天蓋地的早教班廣告焦慮,不如自己靜下心來先搞清楚什麼是早教來得更有用。

早教,是早期兒童教育的簡稱,一般是指從出生到6歲所涉及到嬰幼兒教育和養育。
嬰兒一生下來就有很多潛能,而早教就是在合適的階段不給予嬰幼兒豐富的環境刺激,使這些能力發揮出來,一般認為嬰幼兒早教的黃金期是3歲以前。

早教沒有多麼高大上,就是在嬰幼兒不同的成長階段家長能及時分辨,給與足夠的關注和引導,就像養花,如何培育、施肥、剪枝,當然你不用特殊打理只是澆水花也是一樣生長,但和精心養育的肯定不一樣。

早教要重視,但也不必過於盲目追捧,至於把孩子上不上早教班看做是孩子能否贏在起跑線上的標註,我更不贊同。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家長肯付出,在家裡早教效果甚至比早教班更好。

二、關於早教的誤解。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的孩子都上了早教班,但是效果卻不盡相同,很多家長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去早教班就萬事大吉了,其實早教只是養育路上“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只靠一個星期幾個小時的早教班就想對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未免“太傻太天真”了。

還有的家長更是望子成龍心切,從孩子會講話開始就各種詩詞歌賦教孩子背誦,這種不是早教,完全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揠苗助長”。

關於早教的誤區請了解一下:

1、認為早教只是對孩子的教育,和父母無關。

這是大錯特錯的觀點。之前網上曾經展開過很長時間的談論,家長是否應該持證上崗?

我做了多年老師,接觸的學生和家長數不勝數,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開家長會的時候家長各種抱怨孩子的缺點、叛逆、不理解父母,但是卻很少有認真反思自己的家長。

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如果家長花費大量費用給孩子報班,就是為了買個心理安慰,讓早教老師幫我們帶孩子,這完全不是合格的家長思維。

因為養育孩子是父母終身的事業,所謂育兒即育己,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與心理素質,及時報了再昂貴的早教班,都不會有很多的效果。

2、認為早教就是教孩子各種文化知識。

我之前看過一個視頻,一個香港孕婦,說要讓自己的女兒“贏在子宮裡”,在懷孕的時候就進行各種培養,詩詞歌賦樣樣不落。這個還好,畢竟孩子還在肚子裡,但就總是有那麼一批焦慮的家長,很早就讓孩子學唐詩宋詞,讀英語,學畫畫,學鋼琴。

我兒子一個女同學,從小班開始,週末五個培訓班:美術、口才、舞蹈、鋼琴、思維訓練。每個週末就看著馬不停蹄地輾轉於各個培訓機構。

這些是否真的有用呢?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累,是很多的家長太過於焦慮,動不動就“贏在起跑線上”,其實自己對於早教都沒有搞明白。

早期教育一定不等同於智力開發,孩子早期會識字、背詩只是簡單的記憶模仿,並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過於緊張的幼兒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

這是因為0至6歲的孩子正處於情緒情感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家長早教的重點應該是採取鼓勵性學習,給孩子創造快樂環境,開發孩子本身已有的潛能。、

三、到底要不要報早教班?

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根據自己具體情況而定。

如果家長雙職工,工作比較忙,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給孩子報早教班。早教班有自己的優勢:有較系統先進的育兒理論,有更豐富多樣的教具,也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新的環境。但早教班不能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給與孩子的陪伴。

還是那句話:不要過度神話早教班,父母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老師。

如果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在家早教明顯更具有優勢:免去路上奔波的時間;有利於培養親子關係;比起早教中心一對多的上課模式,在家一對一家長更能及時捕捉孩子成長關鍵期;省下一筆不菲的費用。

在我兒子的一路成長裡,我自己的總結是:興趣是孩子是有發展最好的老師。

早期教育不在刻意為之,而在於潛移默化。

我們上了一年早教班,後來因為搬家沒有再上,沒有報任何培訓班,但是孩子仍然在三歲半就識字超過2000個,很早就能自主閱讀;去年去故宮旅遊,明清很多皇帝的在位年限、年號諡號都能娓娓道來;去天文館看球幕電影的星座季節變化,全程給我做翻譯;坐公交車遇到瑞典的小姐姐能愉快交流三站地;在孩子幼兒園平衡車比賽中拿到很好的名詞;四公里馬拉松也能完全堅持下來。

因為看新聞不明白為什麼有的國家領導人叫總統,有的叫總理,還有的國家有國王,我們一起了解了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制度;因為看了一幅老城區地圖對“捻軍”感興趣,接觸到了太平天國的知識;因為看了《看了我和我的祖國》,我們開始學習化學元素週期表,還買了《鄧稼先》傳,也學習了更多關於“一國兩制”的知識;因為一部《百變狸貓》,開始學習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因為現在的疫情,我們看了很多關於非典、汶川地震、抗洪的紀錄片;最近更是因為看到鍾南山爺爺的健身照,現在每天晚上堅持室內運動半小時。



你看,孩子的教育其實更多的是推著家長在成長。

所以,孩子的早教不是一個早教班就能解決的,無論去不去早教班,孩子的早教問題都應該重視,作為家長,關注孩子成長敏感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樹立良好的父母榜樣,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都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啟蒙。

寫在最後:

早教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畢竟人生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長馬拉松。

早教的任務也絕對不是一節或者兩節早教課就能完成,早期教育是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對父母的教育。

愛爾蘭詩人葉芝的一句名言送給大家:“教育並非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種。”

共勉。



我是彩虹老師,是老師也是媽媽,愛教學愛育兒愛分享,歡迎養育路上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彩虹老師有能量


我有過早教經驗,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可以在家上。我家娃上過早教以後我研究了一下,我發現早教中心上課更多的教會父母怎麼和孩子高效質量的相處和啟蒙。

例如,我家娃在早教課的時候老師會拉著寶寶的手,去體會娃的感受,無論從語言和動作都可以促進親子關係,讓你們親子關係融洽,這樣給孩子啟蒙更有效果,

你完全可以去網上學習一下,或者網上好多app都有早教啟蒙可以配合使用,效果更佳,有的會配合教具教學,早教最好分年齡來做,如果幼兒比較小更加註重親子關係,你用心做肯定可以做的比早教中心好,雖然業餘,可是親子關係會更好,

早教啟蒙都是一樣的,只要用心去教孩子,養育孩子,一樣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小豆芽的趣事兒


你好,根據我的經驗,早教不一定是專門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和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和早教聯繫起來,只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刺激,就是在早教!

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給孩子做好早教:

1,繪本

作為兩個寶寶的媽媽,我真心覺得繪本是最省錢效率最高的早教教具,因為,早教最重要的就是手、眼等的多感官開發,而繪本全部都能做的到!

2,聽覺刺激

從懷上孩子的那一刻,就給他大聲朗讀吧!因為小嬰兒在胚胎時期就能對某種特定的聲音感到熟悉,而且會將這些熟悉的語調與舒適感和安全感聯繫在一起。

所以,小嬰兒從出生前就開始學習啦!出生後,給孩子大聲朗讀,孩子不僅能得到豐富的聲音刺激,還能積累豐富的語彙,對孩子的閱讀和語言能力發展有很大好處。

但是,朗讀的時候最好聲情並茂,配合誇張的語氣,讓孩子感受到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不僅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還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刺激,有利於他們吸收和消化。

3,視覺刺激

0-3歲孩子的繪本最好選擇圖多字少,並且色彩鮮豔的,不僅孩子喜歡,還有利於他們的視覺發育。

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就可以看色彩鮮豔的繪本啦!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還能夠提高審美能力。

4,兒歌

早教,更多的是對於孩子各方面的啟蒙教育,自然少不了音樂,所以,每個早教機構必備的便是音樂課。

但是老師如果聲音好聽還好,如果聲音不好聽,發音不標準,還不如我們自己在家給孩子唱,尤其是,孩子更喜歡媽媽的聲音。

無論是中文兒歌還是英文兒歌,都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特別適合給孩子磨耳朵。所以,如果想給孩子做語言和音樂啟蒙,就多學點兒歌吧!在唱兒歌的時候,最好能夠配合各種動作,和孩子進行互動,比如,唱動作相關的兒歌時,就要與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互動,效果會更好。

當然,兒歌還是最好的語言啟蒙手段,尤其是英文啟蒙,米粒媽建議從朗朗上口的兒歌開始,一方面可以培養聽音辨音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詞彙。而且兒歌可以隨時隨地聽,孩子還不牴觸,趕快把兒歌給孩子循環放起來吧!

這幾個方面我們在家都可以做,所以做好這點,就能很好的給寶寶做早教了呢!加油吧!


晨炫媽媽


親子早教一定要去早教培訓機構嗎?

  其實實際意義上的親子早教,並非指學知識,也並不是注重要小寶寶學好哪些,只是根據外界的感觀刺激性,推動孩子大腦發育。親子早教的內容實際上十分普遍,還包含優良性情習慣養成、心態的表達、邏輯思維想像力的開發設計這些。根據健身運動、主題活動、手機遊戲來保持這種,全是早教班的內容。

  可是,親子早教是一個不斷的全過程,實際效果非事半功倍,只是耳濡目染的。

  父母是孩子的成長中最好是的教師,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是對小孩造成危害。父母在仰仗早教班的另外,自身還要學習培訓一些親子早教方式。去早教培訓機構能開展親子早教,在家裡、去逛超市、去生態公園等也都能開展親子早教。重要還是需看引導人的方式和方法。

  可是,許多爸爸媽媽教育小孩時,經常用不對方式而不知道,例如下列這5個方法,非常容易會教壞小寶寶!

1、擔心小孩中間的爭奪

2、太過注重“贏”的意識

3、家務勞動給酬勞

4、馬上考慮小孩的心願

5、“積極”幫他辨別是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