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老和尚888


朱元璋的暴戾残酷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曾剥了开国功臣蓝玉的整张人皮,随后又杀了许多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然而这样一个人,却有手下留情的时候,不仅手下留情,还另给了五个“免死金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得到如此优待的人名叫范文从。是朱元璋的御史,负责谏言上书和监督百官的。然而这范文从虽然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但却是个急性子。有次他上书谏言的时候,忤逆了朱元璋,让朱元璋很是没有面子。于是朱元璋当即勃然大怒,将他判了死刑。


后来朱元璋又是如何放过了范文从而且还给了他五次免死的机会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范文从的身世非同一般

朱元璋在审阅其卷宗的时候,看到范文从的籍贯是苏州吴县,朱元璋一想,籍贯在吴县,而且又姓范,该不会范文从是范文正公的后人?于是朱元璋亲自提审了范文从。果不其然,范文从说,他就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孙。

朱元璋当即下令叫人拿来白布和笔,挥墨写下一行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罢,朱元璋告诉范文从,今天不仅要免他死罪,而且还要赏他五次今后免死的机会。还鼓励他要像他的祖先范仲淹一样,做个清正廉洁,有担当的好官。


一下子免了死罪又得了五块“免死金牌”,范文从当即磕头谢恩。

(二)朱元璋对范文从的赦免另有原因

不过朱元璋赦免范文从的原因就仅仅是因为他是范仲淹的后人吗?我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试想如果是个十恶不赦的贪官污吏,就算祖先再厉害再值得尊重也不能免了他的罪名阿!

所以朱元璋免去范文从的死罪,其实是因为范文从本身为官正直清廉,在明朝这样的大环境下,表面清正但背后一套的人其实大有人在,范文从这样的清官实在是百年难得了。朱元璋舍不得失去这样一位好官,就这样将他斩首也不能给后世做一个好的表率。但是君无戏言,朱元璋已经说了判范文从死罪,不能出尔反尔。所以干脆就找个借口,赦免了范文从的死罪。这样一来自己可以有个台阶下,后来留住了一位清官,三来可以留下美名,起到教化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范文从的免死不仅仅因为他是范仲淹的后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刚正不阿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伴君如伴虎”,的确也是如此。皇帝的心意无人猜的透。但是保持内心的忠诚和廉正,其实才是最好的免死金牌。


山有乔松


朱元璋的杀伐果断是出了名的,杀人无数,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个官员死刑以后,在行刑前朱元璋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这又是怎么回事?下面听听有书君的介绍。

有书君先简单的还原事件的原委。该事件中的犯人名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当时朱元璋时期,范文从担任御史一职,为人性子急,又总在朱元璋面前直言不讳。总所谓忠言逆耳,常常惹得朱元璋很没面子,故而惹得朱元璋一气之下,将其打入死牢。

行刑前,朱元璋亲临现场,在审阅其卷宗的时候,看到其籍贯和姓名,便问他: “你祖宗是谁?”范文从说:“我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完写了五副字,送给了范从文,并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免死五次。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杀此人还重赏?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元末时期,吏治败坏,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作为底层人民的朱元璋深受其害,在动乱之中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他的统治期间,只要有官员贪污超过了八十贯就会受到酷刑。

而范仲淹,作为北宋的名将,他一生都在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报复,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朱元璋自然也对其深深地敬佩,出于对名将的敬佩之情,故而赦免了范从文。

2.给自己整顿吏治打下基础

作为一个统治者,朱元璋经历过底层社会的疾苦,他意识到社会的稳定需要有一个廉洁的思想觉悟和为百姓做事的决心。于是便大力整顿吏治,但光严查贪污腐败喊口号还不够,他还要证明给大家,告诉大家他并非只是嘴上说说。

这时,范文从的直言不讳,以及其祖上的优良品质,正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以从侧面证明朱元璋是个可以接受意见和建议的明君。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朱元璋一生虽杀伐无数,但还是个愿意接受意见的明君。同时,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所积累下来的福德,对其后世子孙们也是一种庇佑。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此人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朱元璋在位时,范文从担任御史。他这人是个急性子,喜欢直言上谏。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在临行前,朱元璋特意亲临现场。朱元璋在审阅范文从的卷宗时看到他的籍贯姓名,便好奇地问他:你是范文正(范仲淹)的后人么?

  范文从说,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后沉默了一阵子,令人拿来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给他布帛悬梁自尽,而是亲笔在布帛上写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后朱元璋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以免死五次。范文从借着祖宗的名气不仅捡回一条命,还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谓祖坟冒青烟啊!

  为何朱元璋一听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会有如此举动呢?

  因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张庆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齐名。

  而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会让他的后人死在自己手里,还要重点保护起来。

  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虚构的。

  因为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并无记载,而是出现于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中,属于杂家野史。

  赵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朱元璋已经过去300多年。

  他历任清朝交城知县、山西清吏司主事、国子监学正等职,为官清廉,著作颇丰,《清史稿》有其列传。

  赵吉士曾因勘验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后补授国子监学正。他的这段经历和范文从非常类似,而古人喜欢借古喻今,所以范文从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着他这段经历改编而来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将自己比做范文从,虽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终免于处罚,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运”。

  不过他想象的皇上赐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杀你还需要理由和次数么?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残暴嗜杀的君主,把各种残酷的刑罚视同儿戏,而且对待臣子从不心软,管你是功臣还是故旧,一律杀之后快。

可就是这样的朱元璋,却对一个胆敢挑战自己权威的官员网开一面,不但赦免了他的死罪,还提起御笔写了字送给他,说:“你凭着这样东西可免五次死罪。”

这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被赦免的官员到底是谁呢?他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才得到了朱元璋的法外施恩?

刚直不阿的御史

此人的名字叫范从文,在朝中担任御史之职。众所周知,明代御史要行使监察职责,发现问题就要“辩明冤枉”。

而范从文更是御史中的“战斗机”,他性情耿直到从来不拐弯,即便是朱元璋做的有不对的地方,他也敢于斗胆进言,这份胆识真是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果然,范从文很快就为自己的耿直付出了代价。

当时有一桩贪污案株连官员达100多名,其中固然有应当被严惩的贪官污吏,却也有些因渎职获罪的倒霉官吏,朱元璋一律判死刑或流放,明显属于量刑过重。

范从文本来与此案并无关联,但他就是看不惯朱元璋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屠戮官吏的作风,因此在监督审判时做了“变通”之举,使一些人免于死罪。

范从文一片好心,却被小人当场弹劾,并将他逮捕下狱,罪名是“忤旨”。

最终,范从文被判了死刑,朱元璋签字复核的时候,看到此人的罪名,觉得有些好奇,想问问他为什么会有天大的胆子敢跟自己唱对台戏。

范从文不卑不亢,直言进谏。朱元璋本来已经有点生气了,但看了看范从文的籍贯(苏州吴县)、姓名之后,突发奇想,问道:“你祖上和范文正公有何关系?”

范从文回答:“微臣正是范文正公的第十三世孙。”

朱元璋一听,顿时对范从文刮目相看,之后命侍从拿来五方锦帛,亲笔题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予范从文,说他可凭此物免死五次。

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樵书》

值得一提的家世

范从文能侥幸捡回性命,都要得益于自己的老祖宗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堂上料理政事,还是带兵驻守边防,表现都极为出色,被人们尊称为“千古第一士大夫”。

不仅如此,他还主持了新政改革,增强了国力;在文学上,他亦颇有作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

在教育上,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地方学堂,开启了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这样一位能臣、全才,怎不让朱元璋心生向往,更何况范仲淹力主反腐倡廉,这与朱元璋的主张也是不谋而合。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平生最痛恨便是贪官污吏,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朝堂上也能有范仲淹这样的忠臣、贤臣啊。

正因为这样,当他听说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后人时,才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赦免了范从文。

我想他会有此举,一方面是对范从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发挥优良的血统,成为和祖宗一样百世流芳的名臣。

另一方面则是以此来告诫文武百官:我朱元璋需要的是范仲淹这样的臣子,而你们也应当以此为奋斗目标。

一种不同的说法

有关范从文因祖宗之名得到赦免的事件流传甚广,但也有人指出此事恐为虚构。

原因一:此事的走向完全不符合朱元璋的行事作风,睚眦必报的朱元璋怎么可能会因为远隔十几代的祖宗就放过罪臣呢?《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也并无此事的相关记载。

原因二:此事主要见于《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真实性不可考。

就拿《寄园寄所寄》来说吧,它是清代官吏赵吉士撰写的笔记,该书内容十分复杂,既有类似范从文被赦的故事,也有很多怪力乱神的传闻,还有不少官场幽默故事,所以更像是一本作者写来解闷的文学作品,故事的真实性就不好说了。

赵吉士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是因为他亦是为官清廉,并对朱元璋十分推崇,或许他恨不能早生若干年,便可为朱元璋效力,做一名名垂青史的清官、好官了。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此人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朱元璋在位时,范文从担任御史。他这人是个急性子,喜欢直言上谏。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在临行前,朱元璋特意亲临现场。朱元璋在审阅范文从的卷宗时看到他的籍贯姓名,便好奇地问他:你是范文正(范仲淹)的后人么?

范文从说,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后沉默了一阵子,令人拿来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给他布帛悬梁自尽,而是亲笔在布帛上写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后朱元璋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以免死五次。范文从借着祖宗的名气不仅捡回一条命,还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谓祖坟冒青烟啊!


为何朱元璋一听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会有如此举动呢?

因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张庆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齐名。

而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会让他的后人死在自己手里,还要重点保护起来。

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虚构的。

因为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并无记载,而是出现于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中,属于杂家野史。

赵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朱元璋已经过去300多年。

他历任清朝交城知县、山西清吏司主事、国子监学正等职,为官清廉,著作颇丰,《清史稿》有其列传。


赵吉士曾因勘验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后补授国子监学正。他的这段经历和范文从非常类似,而古人喜欢借古喻今,所以范文从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着他这段经历改编而来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将自己比做范文从,虽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终免于处罚,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运”。

不过他想象的皇上赐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杀你还需要理由和次数么?


石头说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杀伐果断,尤其是在明朝开国以后,因为杀功臣,落下了千古骂名,其中明初四大案影响深远,直接把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一帮兄弟,杀的基本灭门。而这样一个杀人全凭心情的朱元璋,却在一个死刑犯即将临刑之时,只因此人祖宗大大的有名,就免了这人的死罪,这还不算完,还赏赐了五道保命符。是什么人能让朱元璋如此网开一面呢?

话说有个人叫做范从文,是明初的监察御史,具体工作就是监察百官的言行风纪,并对皇上的言行有一定的监察作用。明初,数大案爆发,朱元璋杀了很大臣,并牵连了许多官员,范从文看到这种现象,心有不忍,加上他本人也是一个刚直的人,于是便上疏给朱元璋,奏疏中说道:很多大臣都是无辜的,朱元璋这样杀了他们,对后世子孙的福报不好。并劝朱元璋要刚柔并济,不要把无辜的大臣都杀掉。

这朱元璋的脾气很多人都知道,多少年的战争生涯养成了固执己见的性格,本身明初因为好几个案子,朱元璋杀的红了眼,这范从文的奏疏被朱元璋看到后,勃然大怒,好小子,还没查你有没有和那些逆臣有没有关系呢?这下可倒好,你竟然还敢上疏职责朕,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一并押入大牢,等待秋后问斩。

这一封奏疏,就为范从文带来了杀身之祸,朱元璋给他定的罪名是“忤逆”,于是范从文同志只得老老实实的去大牢里,等待杀头的那天。

到了即将临刑的时候,朱元璋翻阅处斩的犯人名单,无意间看到了范从文的名字,回想此人也算是一个直臣,杀了他未免有些可惜。于是便命人把范从文提审出来,要亲自审问他,看看此人究竟知不知道错在哪里?到时候,如果如果还是冥顽不灵,再斩首也不迟。

于是,范从文被带到朱元璋面前,在审问的过程中,朱元璋问范从文祖籍何处时,范从文回答祖籍是苏州吴县。朱元璋一听,心想这吴县可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祖籍,莫非这个范从文和他有什么关系?于是问范从文祖上历代的情况,最后范从文老老实实的回答说他是范仲淹的第十一代孙。

这下,朱元璋才知道,差一点杀了一个名门之后,再加上范从文其实也没有犯什么大罪,只是直言进谏了几句,这些其实也是忠心的一种表现。于是朱元璋当即免了范从文的死罪,并命人拿出五张锦帕,亲自在上面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给范从文,并告知他“凭此帕,免汝五次死罪。”

这个故事最早有记录记载在《明朝小史》洪武纪中,张岱的《快园古道》上也有记述。但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因为依照文中所说,相当于朱元璋赐给范从文了五个免死金牌。要知道免死金牌这种玩意儿,可不是VIP贵宾卡,是个人都能弄几个,这可是皇帝亲自授发的,多少人挤破脑袋想弄一个回来。在明处,获得免死金牌最多的应该是首任宰相,韩国公李善长,曾被朱元璋赐了三道丹书铁券,而一个小小的范从文,即便是范仲淹的后代,怎么可能会超过开国功勋呢?还被朱元璋一口气赏赐了五个?

无论此事是真是假,朱元璋对普通大臣以及忠臣,也算是很好了,虽然他杀了不少开国功勋,但也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固,后世子孙平稳发展,才做出扫除一切不稳定因素的手段。


史晓生


朱元璋晚年有点喜怒无常,杀人全凭心情,尤其杀起功臣来更是牵连广远,一个胡惟庸案,就牵连万人。

朱元璋早年喜欢给功臣们发丹书铁卷,就是免死金牌,然后再把这些手拿免死金牌的大臣一个一个的弄死,这事儿,老朱玩的还真刺激。

有时候,朱元璋杀大臣杀得很莫名其妙,比如有位叫陶凯的大臣,官拜礼部尚书,负责写朱元璋的起居住。

很受老朱器重,平平安安当官到老。

退休后,陶凯又被返聘,担任国子监祭酒。

这个官职类似于大学校长,或者教育部长,管理全国的管学。

荣誉很高,陶凯很高兴,一高兴就给自己起了个号,古人讲究有名有字有号。

尤其是文人墨客,更是喜欢没事给自己起个号,比如苏轼,字子瞻号叫东坡居士,人们往往喜欢用他的号称呼他,叫他东坡居士。

这位陶凯晚年也给自己起了个号,叫耐久道人。

这个号不知怎的被朱元璋知道,朱元璋大怒,把陶凯下狱问罪,在明朝人吕毖撰写的《明朝小史》中,陶凯因为这个号被朱元璋问罪。

翻了翻《明史》,陶凯的履历最后是这样的:


八年起为国子祭酒。明年改晋王府左相。

没有写陶凯的结局,《明朝小史》中却记载陶凯的结局是这样的:

寻老,自称耐久道人,帝闻之大怒,竟坐罪。


这一则故事就叫“别号坐罪”。

为何耐久道人这个号,让朱元璋愤怒呢?不知道。

他是讨厌耐久这个词还是讨厌道人这个词,或者讨厌陶凯这个人,就不得而知了。

和陶凯因为一个号被问罪不同,范从文因为老祖宗是范仲淹而幸运的逃过一死。

这个故事同样记载在《明朝小史》洪武纪中,张岱的《快园古道》上也有记述。

不过这两本书对范从文封记述略有出入,《明朝小史》上写范从文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张岱的《快园古道》写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十一世孙。

范从文是昆山人,在大明王朝中担任御史一职。

御史一般是要给皇帝提意见的,这个职位有时候会触怒皇帝,毕竟有时候觉得是为皇帝好,提的意见,皇帝也许解读为你在和他对着干。

范从文就是这样,大约提意见触怒了朱元璋,被下狱等待问斩。

他犯了什么罪呢。就俩字:


忤旨。

这天,朱元璋翻阅要秋后问斩的犯人的档案,翻到范从文的名字,发现他写的祖籍吴县,联系到他姓范,朱元璋想到了些什么,让人提范从文。

把范从文从死囚牢里提出来,朱元璋亲自审问:

你写你祖籍吴县,你和宋朝名臣范仲淹啥关系?

范从文说:臣仲淹十一世孙也。

朱元璋很激动,看到偶像的后裔了,这肯定不能杀了,他命人取来五块锦帕,每块锦帕上亲笔写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行字,赐给范从文,告诉他:

免汝五次死。

有种东西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历经数百年而不朽,他的后代因为他这种精神而逃过一劫。

朱元璋嗜杀功臣是为了皇权的稳定,但是对天下对百姓他还是有拳拳之心的,所以范仲淹的这两句话才能让他产生共鸣,甚至对范文正公的后代都高看一眼。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投胎是一门学问

薛白袍


朱元璋后来虽然只用了15年的时间,便开创了享国276年的明朝,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能力可见一斑。

不过,他的出身却很卑微,他曾经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刘邦也曾被视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可实际上刘邦在造反之前却是一个乡镇官员,朱元璋才是唯一一个彻彻底底地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来的皇帝。

所以,朱元璋的嘴边也经常挂着一句话:我本淮右布衣。

也正因为他是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皇帝,所以他打心底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从而导致了性格上的多疑,为了维护自己花了15年时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他也确实砍了不少人的脑袋。

朱元璋用了一系列的铁腕之策,为自己建立了绝对的权威,将皇权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几乎再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志。

可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从而被判了死刑,可是这个人一句话又将自己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还被朱元璋特别批准“免汝五次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人是范文从,一个苏州人,洪武年间官拜御史。

明朝的读书人多数虚伪,满口道德文章,可是背地里却是男盗女娼,又好虚名。当然,有黑便有白,有虚伪的读书人,自然也少不了正直的读书人,这范文从便是一个。

明朝御史下有监察百官之权,上有谏上之职,官权不小。

后来,范文从因为直言进谏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朱元璋一气之下将范文从扔进了牢狱之中,然后判处了死刑。

过了没多久,朱元璋审批死刑的时候,翻到了范文从的案卷,一看,心中一愣,此人姓范,又是苏州吴县人,难道是范文正公的后人?

于是,朱元璋便亲自提审了范文从,直截了当地问到:范文从,你家老祖宗是谁,你是不是范文正公的后人?

范文从一听,也愣了,皇帝怎么突然间调查起自己的户口来了?不过,他对自己能作为范文正公的后人,心里却也很自豪,所以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我确实是范文正公的后人,是范公的第十二世孙!

朱元璋听完后沉默了下来,果然呀,范文从这小子还真是范仲淹的后人,杀一个范文从是很容易,可是,将来这事要是被人知道了,恐怕又得骂我老朱了,不如送范仲淹一个顺水人情,饶了这小子一命,也给我老朱自己捞一个好名声。

想到这,朱元璋当即叫道:来人,去拿一块白色丝帛过来!

只听一个细尖细尖的声音答了一声“是”,很快便有一个婢女捧着白色丝帛在一个老太监的带领下低着头走了进来,然后将丝帛放在了案上,便又迅速退了出去。

朱元璋展开丝帛,只见他挥亳在丝帛之上洋洋洒洒地写了十几个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正是范文正公所写《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一腔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放下笔,嘴中轻声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想来你应该也很清楚,这是你家老祖宗范文正公所写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忧国忧民,你今天在朝为官,我将这句话送给你,也希望你不要辱没了先人的好名声,更希望你能够像范文正公一样做一个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好官。

范文从倒头跪拜,感激涕零地说:臣谢皇上不杀之恩,臣以后一定好好做官,绝不会辱没先人。

朱元璋看着范文从,突然没忍住又说了一个“口谕”:从今日起,朕可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不要辜负了朕对你的厚望。

范文从又是一跪:谢皇上,臣定当结草衔环以报圣恩!

朱元璋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嗯,你且退下吧。

古语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说,可是,范仲淹的遗泽竟然历经了12世仍能庇护自己的后代,让自己的后代能够受贿,不得不说很让人出乎意料。

不过话说回来,范仲淹的“遗泽”能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救范文从一命,实际上也要看朱元璋是什么态度。如果朱元璋不愿意给范仲淹这个面子,又或者说,他不想也不能通过范文从一案获得什么好处的话,也许范文从仍然逃不过一死。

朱元璋饶恕范文从一事经过范文从的嘴传开之后,无数人的人忍不住感叹:皇帝真是太好了,先贤的遗泽也真是太好用了。

这也正是朱元璋所想要达到的效果,饶了一个小小的御史范文从,便让自己获得了一个“仁君”、“明君”的好名声,这笔买卖对一个皇帝来说实际上很划算。

此外,朱元璋也通过这件事立了一个标杆,只要你们当一个忠君爱国的好官,我不介意给你们多给你们一点甜头,这和“千金市马骨”是一个道理。

他饶了范文从一命,换来了范文从的忠诚,又用一个范文从打了一个广告,从而换来了更多的范文从。

朱元璋在这笔“政治买卖”中,虽然筹码只有一个范文从,可是却获得了可观的政治利益。


流浪的侯爵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野史最丰富的皇帝之一,一方面朱元璋出生贫苦,当过和尚,最后登上皇位,可以说当时天下一等一的存在,关于他的故事自然十分丰富。朱元璋可能也是历史上发放“免死金牌”最多的皇帝,开国功臣中34位都被御赐免死 ,有的甚至免死九次,但是只有其中十四为正常的生老病死,二十多位开国元勋都惨死朱元璋之手,即使善终的几位元老,他们很多人的后代也没有好的下场。所以这个免死金牌的最终解释权,恐怕都要归到朱元璋自己嘴上,廖永忠被封王后,朱元璋对他礼遇有加,离京是太子朱标亲自相送,不过几年,就被朱元璋以穿龙凤官服为由赐死。


题主所提到的这个故事十分有名,在很多明朝野史中有记载,关于范仲淹十二世孙,范文从的故事。范文从出生书香门第,家中自然希望他继承先祖遗志,步入仕途,为民请命。范从文也刻苦读书,最后成为谏官。

《明史》记载: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中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

当时因为范文从触犯了朱元璋,被判处死刑。官员被判处死刑之后,其档案要给皇帝过目,朱元璋一看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代,并且朱元璋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言论十分钦佩。朱元璋亲自过问范文从,范文从不卑不亢,说

“臣是文正公十二世孙”。

朱元璋十分激动,派人被纸墨,金帛,亲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了而乐”赐给了范文从,并且说:

“朕要赐你五次免死”。

范仲淹在作为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担政时期,推出“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冗官冗费的政治弊端。但是他们的新政侵犯了贵族利益,很难顺利推行,后来慢慢废止,但是也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更是成为后代经纶事务者,励志做出一番事业的座右铭。




红雨说历史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范文从,范文从在朱元璋时期是担任御史一职,而范文从虽然为人正直又清廉,但是他却不懂得转圜,性子比较急,经常直言进谏,屡次冒犯朱元璋,虽然朱元璋并不是昏君,也算大度,可是范文从的做法有些过头,一次他居然当面忤逆了朱元璋,作为一朝天子朱元璋当然不能容下他,所以就准备将范文从处死,后来范文从被关押在死牢中。

按照常理,范文从是必死无疑了,但是在处死范文从之前,朱元璋居然亲自去查看了一遍卷宗,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发现范文从的姓氏和范仲淹的姓氏相同,所以就多问了一句,想要知道范文从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代,而范文从果真就是范仲淹的后人,他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得知真相后,朱元璋当时就命人取来布帛,还在上面写上了一些文字,并交给范文从,范文从一看,上面所写的就是范仲淹的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说范文从可以凭借这个布帛免死五次,也就意味着范文从被赦免了死罪。

朱元璋的这个做法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朱元璋并不是皇族出身,他从小经历了很多坎坷,也看到了官场上丑恶的嘴脸,因此平生痛恨贪官,而对于清官就十分崇敬。范仲淹作为清官的代表也是朱元璋心目中所敬仰的先人,而且朱元璋也希望自己的官员们都可以效仿范仲淹,为百姓做实事,杜绝贪赃枉法。

虽然范文从确有其人,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却有待研究,因为在很多正史资料中并没有看过相关介绍,这个故事是出自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只是一本汇集野史的本子,所以无法作为准确的依据来断定。而且作者本人出生在清朝时期,这本书完成时已经距离朱元璋统治时期三百余年,所以真伪确实存在一定的争议。

作者曾经担任过知县和国子监学等职位,也有很多著作现存于世,他曾经冒犯过康熙皇帝,也被处罚了,但是后来康熙赦免了他。所以有人认为赵吉士所写的这个故事就是借由范文从的经历来歌颂康熙皇帝,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范文从和朱元璋的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存在过确实无法确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