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北魏的拓跋鮮卑,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拓跋鮮卑是北魏王朝的創立者,也是北方十六國紛亂局面的終結者,在中國中古時代,堪稱北方最負盛名的非漢族群。然而,在中國古代歷史典籍中,經常將這支鮮卑人歸入匈奴後裔之中,甚至直言拓跋就是披著鮮卑名號的純種匈奴人。那麼,拓跋鮮卑真的是匈奴人麼?

創立北魏的拓跋鮮卑,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01.史家探微

在以北方正統觀念為歷史記載角度的《魏書》與《北史》之中,將拓跋氏祖先拔高到了所謂的黃帝后裔,記載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並宣稱“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故以為氏。”這種說法將拓跋氏歸尊為鮮卑正統,且是貨真價實的黃帝后裔。

而在南方歷史視角下,據《宋書·索虜傳》:“索頭虜姓託跋氏,其先漢將李陵後也。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索頭亦其一也。”《南齊書·魏虜傳》:“魏虜,匈奴種也,姓託跋氏⋯⋯“初,匈奴女名託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後。這種歷史表述則有模有樣的把拓跋氏的源頭追到了漢將李陵為父系的匈奴族屬之中。

02.崔浩的說法

關於拓跋鮮卑的匈奴說,其實來源於北魏自身。北魏初年,作為中原漢地大儒的崔浩被太武帝拓跋燾敕令編纂國史。崔浩在國史中“稱拓跋之祖,本李陵之胄”,將拓跋鮮卑的始祖直接安放在了漢朝名將的身上。這種說法在北朝大臣中遭到了抵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崔浩被殺的“國史之獄”。

後來,“有竊其書以渡江者,沈約撰《宋書·索虜傳》仍傳伯淵(崔浩)所述。”也就是說,匈奴來自鮮卑的南朝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鮮卑人治下漢人的記述。而這種記述當然也並非是崔浩純粹的胡編亂造,而是與當時鮮卑內部的族屬情況有關。

創立北魏的拓跋鮮卑,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圖/崔浩

03.匈奴與拓跋的緊密聯繫

既然崔浩在“匈奴說”中大肆強調了匈奴女“拓跋”這支母系力量的重要性,那麼調和拓跋與匈奴的關係,強調拓跋與“匈奴女”之間血脈的傳承,才是“匈奴說”宣講的重點。

有可靠證據表明:直到北魏遷都洛陽之際,“匈奴說”在拓跋內部仍未絕跡,這就證明“匈奴說”即使在國史案之後依舊有很大的市場存在,其實暗示了匈奴與拓跋之間的緊密聯繫所在。

首先,拓跋氏的祖先在東漢末年為檀石槐鮮卑聯盟的西部大人,即拓跋推演。而在這之前,匈奴人雖然已經被逐出漠北,但是“匈奴及北單于遁逃後,餘種十餘萬落,詣遼東雜處,皆自號鮮卑兵”。這就造成了匈奴血統從西到東對鮮卑血緣的滲透,處在漠北西部的拓跋部落必然受到這一浪潮的衝擊,也難保就是這一混合浪潮的產物。但當時的拓跋部落依舊歸屬於廣泛的鮮卑聯盟之中,真正讓匈奴族屬的力量佔據主流則是發生在十六國時期。

創立北魏的拓跋鮮卑,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什翼犍建國三十九年(苻堅建元十二年,376),前秦發兵攻滅代國,拓跋什翼犍下落不明,很可能被俘虜至長安城中。《魏書·道武帝紀》:“堅軍既還,國眾離散。堅使劉庫仁、劉衛辰分攝國事。拓跋鮮卑的淪陷時代裡,實際上是劉庫仁、劉衛辰兩人將代國的土地和人民一分為二進行治理,其中治理河東代國核心地區的便是劉庫仁。

劉庫仁系獨孤酋長,劉虎一族, 姚薇元先生據以考證:“獨孤氏本匈奴族,即《晉書·匈奴傳》十九種匈奴中之屠各種。”直到魏太祖拓跋珪重新崛起之前,都是匈奴獨孤部的劉庫仁管轄拓跋鮮卑餘眾,並且照料後來的拓跋珪一家,更為明顯的是,拓跋珪的母親所出的賀蘭部同樣是匈奴部落中的賀賴部。這也就必然造成了本就與匈奴部落關係複雜的拓跋鮮卑產生了集體的“匈奴歷史文化”回憶,後世流傳的匈奴說便由此而來。

創立北魏的拓跋鮮卑,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圖/北魏壁畫

北魏復國之後,匈奴族系的賀蘭、獨孤等部依舊在北魏的軍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長期霸佔後族的位置。因此,匈奴祖先的說法在北魏中期之前依舊廣泛活躍在北魏上層並獲得大量人群的認可。這種說法既是一種政治選擇,也是對拓跋部落內部大量匈奴血親成為的認可。

創立北魏的拓跋鮮卑,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圖/《獨孤皇后》劇照——獨孤氏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隋唐早期

參考文獻:

1.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

2. 陳勇:《拓跋種姓“匈奴說”的政治史考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