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汉代的相关史实是真正的历史吗?

书虫跳跳糖


就个人而言,我觉得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汉朝的相关史实,绝对是真正的历史。这与古人的品德操守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一,在中国古代时期,古人对于信义的重视,要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尤其是对于自己的作品,就像是孩子一样。并且,《史记》司马迁父子两代人辛苦的结果,是他们父子两代人的汗水,所以对于保证《史记》的真实性而言,司马迁绝对会以性命担保的。

其二,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是地地道道的史官,在当时,史官通常是用官记记录历史,而司马迁的《史记》是其私下创作的作品,汉武帝并不知情,所以对于《史记》的一些记载,汉武帝是无从查阅的,因此,这部作品的创作是在完全没有政治手腕的干扰下进行的。


其三,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曾独自游历了汉代的大部分地方,对于以史学家而言,必然会对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的景点进行重游,并且在这次游历中,司马迁在民间收集到了大量的关于历史事件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本朝的信息,这对他创作的真实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有极大的帮助。

其四,众所周知,司马迁受过腐刑,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变成了太监,而受到这种刑罚的原因,就是司马迁为李陵将军的战败进行辩护而造成。

在汉武帝天汗二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统帅三万大军从酒泉出发,攻击匈奴右贤王部,当时汉武帝召见李陵,要李陵为李广利运送粮草,李陵主动请缨,只要5000步兵北击匈奴,在当时的军事历史上,匈奴使用的都是骑兵,在兵种上,骑兵是克制步兵的,而训练步兵的成本也没有骑兵高,因此,李陵的勇气感动了汉武帝,武帝调拨5000步兵给李陵将军。

李陵在北击匈奴的时候,不巧碰上了匈奴单于主力,被3万匈奴骑兵包围,因此在敌众我寡没有援军,极度不利的战斗中,击杀匈奴一万余人被俘。后来诈降匈奴,被汉武帝以为是投降将其家人全数杀害,并且为其求情游说的司马迁也被连累险些被杀。在狱中,司马迁以腐刑换取极刑,才为《史记》的创作迎来了有利的时间。因此,司马迁没有理由在《史记》中,为汉朝造假。

凭借着史学家的操守,司马迁只有真实的纪录下汉朝的历史,才能不负其父的一生壮志,因此,司马迁的《史记》对于汉朝的记载,是完全真实的,如果司马迁带着恨意撰写史记的话,他的作品里,大汉的天下应该是比春秋战国还要动乱的一个天下,汉朝的皇帝,应该均是麻木不仁的皇帝,而不是被后人敬仰的大一统王朝。所以个人认为,《史记》在汉代的历史记载里,是完全真实的记载,《史记》也是一部可信度非常高的纪传体通史。


大胖子爸爸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司马迁看的史书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实的史料?

其实,司马迁看的史书是非常多的,他也看过不少真实的史料。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

1、秦始皇并未烧光所有书。

“焚书坑儒”只是李斯的一个建议,究竟这个建议是不是被秦始皇采纳了,我们现在其实并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国家的史书给烧了,秦国的史书是保存下来了的。而秦国当年在史书记载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从吕不韦把很多读书人找来,编写《吕氏春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李斯只是建议烧掉诸侯国的史书,在诸侯国之前的,记载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时期的史书,并没有烧。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烧掉了民间的史书,朝廷中的史书并没有烧掉。

2、萧何抢救了秦宫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说项羽烧了阿旁宫,并没有说他烧咸阳的其它宫殿。再说了,在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萧何已经把这些史料都抢救下来了。所以,就算项羽焚烧的不只是阿旁宫,还包括咸阳的其它宫殿,也没有烧书。

3、司马迁能读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其出生了史官世家。虽然是不是出生于史官世家,还有不少争论。不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确确实实是汉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修史。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时候最多的。

4、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

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

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5、司马迁曾拜一流的学者为师。

司马迁曾拜过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一流学者为师。他不但从这些学者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树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这种史学价值观,让他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努力追求“微言大义”,表达对国家兴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为后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尽管司马迁生活在三千年后,尽管他能获得的信息,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的一个。他所写出的《史记》,也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





依枫的微博


我觉得应该是汉朝真正的历史,怎么说呢,司马迁是在宫刑之后完成的《史记》可以说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了,他也不怕别人给他小鞋穿,那时候的他,活下去的动力就是将《史记》写完,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微时的穷困,司马迁毫不违言,这些历史,我们从别的书籍中可以得到佐证,《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固然有其独特的地方,所以说我是觉得史记中的叙述,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看待历史要有思辩的眼光,要客观的看待事物,所以我觉得他真,但是又不可尽信[呲牙]

毕竟书都是人写的,人都有自己的情绪




平平安安呀


司马迀父子两代担任太史令,故他们在为许多“当代”(汉朝)人物著书立传时,由于这些人或作古未久,所经历的事情也发生未远,有很多更是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所以可信度很高。

司马迀随汉武帝参加过封禅大典,也曾“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这就保证了《封禅书》和《孝武本纪》的可靠性。同时他还随从武帝巡视黄河决口,亲身参与“负薪塞宣房”的劳动,这也保证了《河渠书》的可靠性。至于《卫将军骠骑列传》、《李将军列传》、《韩长孺列传》等当代史实司马迀更是耳熟能详,还亲身经历了“李陵之祸”,自然相当可靠。


舒骏


我国的史学有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大部分都修前朝史,很少修当朝史。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编写史料的人员,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朝统治阶层的影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魏崔浩编写的《魏史》中记载了北魏拓跋族的野蛮发家史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污秽,因而触怒北魏皇室,最后被处死!

因而我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不可全信!


大美山右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司马迁不可避免地会受朝代局限性和阶级立场影响,因此说《史记》中对汉代历史的记载,总体来讲,是比较全面、翔实的,深层次来讲,漏洞、偏颇、质疑和出入等还是部份存在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田红春


只能算一家之言,所有的历史只有我们深入其中,通过考证,才能确定。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没有在哪个时代。


用心描绘生活


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