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病更可怕的--英年早逝

美劇《越獄》中,高智商男主角憑藉聰明才智逃脫戒備森嚴的鑑於,卻無法逃脫命運的捉弄,30歲出頭就因病英年早逝。


元芳曾經有個特別親的小姑父,從小對我特別好,他的兒子,跟我弟弟同歲。

姑父勤勞能幹,辦了一個只有一臺機器的小廠,主營車床方向。他負責賺錢養家,姑姑負責帶孩子,小日子過得很不錯,在老家蓋起了一棟4層樓的小別墅。

但,姑父只在新房子裡住過幾天,就去世了。

因為確診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60斤的姑父瘦的只有百來斤,最後他實在忍受不了身體上的痛苦,從病房跳樓了,當時姑姑肚子裡還有一個9個月的孩子。姑父走了,剛出生的嬰兒也送給別人,我那個可憐的弟弟跟著姑姑改嫁了。

表弟的這一生,隨著姑父的離去,人生軌跡徹底改變。


在我看來,英年早逝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沒有之一。


一、險在哪?

離世得太早,不但給家人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家庭財務也面臨重大的損失,對於某些家庭來說,甚至是財務死亡的風險

情感的傷痛唯有時間才能撫慰,但財務上的衝擊更是致命一擊。


試問:如果不幸早逝,家庭財務方面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家人的生活質量還能一如從前嗎?


比生病更可怕的--英年早逝


家庭經濟支柱突然的離世,在經濟方面主要有幾大影響:

1、日常生活費:基礎物質、精神享受等

2、子女的教育:小初高、考研、讀博、出國留學等

3、負債:車貸、房貸等

4、贍養費:雙方父母的醫療費、養老費等


二、有多險?

很多人可能會說,“別開玩笑了,我們國家現在的人均壽命是76.1歲,哪有那麼容易早逝呢?”

那英年早逝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比生病更可怕的--英年早逝


元芳截取了《人生宜保》的圖,30歲的男性,在65週歲前去世的概率高達13.9%,30歲女性概率為8.3%。

什麼概念呢?

100個30歲男性中,就有大約14個人會在65歲前去世,有1.2個人會在10年內去世。


比生病更可怕的--英年早逝


早亡的可能性是很顯著的,英年早逝的不幸故事在這個不完美是世界常常上演。


三、怎麼辦?

英年早逝固然可怕,但辦法總比問題多,我們可以從早亡的可能性和財務損失兩方面找到出口:降低早亡事件的可能性、降低事件發生後家庭損失的程度。

1、降低早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雖然早逝概率擺在那,但我們可以通過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儘量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


保持健康: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朋克養生雖然很流行,但對壽命可能有影響。

管住嘴、邁開腿,放寬心,這九字箴言放在哪個年代都不過時。


遠離危險:不將自己的生命安全置於危險的環境中,儘量遠離各種危險事件。不作就不會死。


2、降低財務損失程度,避免財務死亡

萬一,還是不幸發生風險,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家庭財務變糟糕嗎?

並不是的。


最常用的兩種方法:多存錢,買壽險。


2-1

我國人民最喜歡存錢了,從小大人就跟我們說“爸媽幫你把壓歲錢存銀行裡,長大了以後給你當大學學費~”

存錢無疑是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做到的方法。存的錢越多,家庭條件越好,財務死亡的可能性越小。

但,存錢有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錢還沒攢夠但人就走了,存下來的那些錢,也完全不夠應對接下來的生活。


那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買保險,買人壽保險。


2-2

壽險,就是死了才能賠的保險

在我看來,壽險是最純粹的、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險種,在繁雜的險種中,簡直是一股清流。

只需要每年定期給保險公司一筆錢,根據家庭情況購買一定的保額,在保險期間內,一旦身故,保險公司便會給到家人一筆錢。

而保額的設定,通常需要包含四個方面:家庭未來10-20年的(生活開支+子女教育費+負債+父母贍養費)。

未來想過什麼樣的日子、孩子受什麼樣的教育、讀什麼樣的學校、住什麼樣的房子、開什麼樣的車、父母年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等,這些都是需要量化在壽險保額中。

根據自身家庭情況和合理預期,訂立各項人生目標所對應的財務目標。


雖然壽險都是身故賠一筆錢,但不同產品之間,保障的側重點不同,產品類型會有很大差異。

關於壽險的詳細分類,且看我後期的文章。



我是元芳,專注風險管理的保險經紀人,公眾號:元芳探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