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清朝张廷玉编写《明史》,痛骂骂锦衣卫,所列明朝佞幸清单中,整个明朝21个奸臣,锦衣卫差不多占了1/4。他认为明朝最后倒霉跟这些名声恶劣的锦衣卫不无关系。在影视剧中锦衣卫也多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现,他们滥​杀无辜、陷害忠良,是十足的酷吏、奸臣。

不过老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也没有一坏到底的坏人,今天说的就是锦衣卫里边的大好人,叫袁彬。在这么一个很残酷的行业当中,还出了这么一个好人,也不知道是明朝的幸事,还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与皇帝共患难

袁彬,江西新昌县人,接爸爸的班,当了小小的锦衣卫校尉,一当就是十年。公元1449年7月,校尉袁彬还不知道命运的转折点就在眼前。这一年,北方瓦剌造反,大举南犯。大太监王振认为,应该让皇上明英宗御驾亲征。

王振本是一名立志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在小乡村做老师,后来发现科举考试太难,于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自阉入宫,靠着自身聪明狡黠,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专权宦官。王振蛊惑英宗亲征,结果走到山西大同,王振畏惧对方兵强马壮,收兵了。在回去的路上,王振想到了衣锦还乡这个词,于是蛊惑英宗改道,到他家乡做客,也让自己威风一下。结果在土木堡,明军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让人抓了俘虏,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保驾的、帮闲的、看热闹做饭的,连厨子都把英宗皇帝就扔下跑了。只有袁彬,寸步不离,保在敌营护着皇上。皇上住在破旧不堪的蒙古包里,一切一切都是袁彬负责照顾他。晚上,明英宗冷得睡不着觉,袁彬把衣服解开,把皇上冻僵的脚裹到怀里边取暖;行军的时候,车马过不去,袁彬就背着皇帝走。明英宗也是真拿袁彬当自己人,有一次袁彬发高烧,要死了也没有药。明英宗着急了,就趴在袁彬身上放声痛哭。这会没有君君臣臣,俩人亲如兄弟,要死一块死要活一块活。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袁彬不止生活上照顾皇帝,政治上也维护英宗。瓦剌首领也先多次给明英宗下套,袁彬屡屡为政治经验不足的皇帝出谋划策,化解危机。绰罗斯·也先,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的领袖,瓦剌是西部蒙古族,与明朝往来非常密切。也先南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征服领土,而是争取建立密切有益的经济关系。

这天,也先找英宗说:您看您跟我这住的挺好,现在想跟您近乎近乎,我想把妹妹许配给你。皇上糊里糊涂的,就答应了。袁彬劝他:您不能答应,陛下乃中原大国之君,要是成为了外族人的女婿,您连尊严都没有了,以后受制于人,不能答应。英宗就回复也先:我现在不能答应。

也先就再换了个方法,又挑六个美女服侍着英宗皇上。袁彬又给他出主意:您跟他说你看你妹妹要嫁给我,我都没答应,我怎么能要这六个女人呢?你等我回了国,我娶了你妹妹,我再把这六个女的再收下,也算对得起你妹妹了。这话说的很冠冕堂皇,也先也没办法,这事就瞒过去了。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但是英宗身边之前有一个叛变的太监叫喜宁,他知道这就是袁彬在后面出谋划策,就告诉也先:英宗皇上糊里糊涂,他说的都是袁彬教他的。也先就真急了:把袁彬给我拉出来,拉到野外,五马分尸,把他处死。五马分尸又称“五车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用五匹马或牛拉扯尸体的头和四肢。著名的商鞅就因变法触怒贵族利益,被五马分尸。就这紧要关头,英宗赶来了,顾不得皇上的尊严、生命安全,大哭大嚎求也先。也先没办法,这才饶了袁彬的一条命。

瓦剌本以为有皇帝在手,大明对自己会乖乖投降,没有想到大明另外选了一个皇帝,对瓦剌坚决抵抗。慢慢的,瓦剌部落军队补给上不来了,而且明英宗是烫手的山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最后也先只能讲和,景泰元年8月,在袁彬的护卫下,明英宗终于回了京城。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刚出敌营又遭软禁

但回到京城,英宗的待遇并不好,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弟弟景泰帝登基了。景泰帝就盼着哥哥不回来,自己这皇上当得长长久久。现在明英宗被送回来了,不能杀也不能放,就封了个太上皇,软禁南宫。

袁彬保驾有功,但是景泰帝很不喜欢。就封袁彬锦衣卫百户,相当于警卫连连长,表示表示就得了。谁都以为这个事情也就这么下去了,但是万万没想到,又过了几年,发生了惊天之变。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夺门之变,英宗复位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明朝重臣们砸破软禁明英宗的南宫,英宗复位,万里江山又回来了,史称夺门之变。当皇上之后,英宗想起锦衣卫袁彬在敌营一路的保护,便让袁彬担任都指挥,掌管锦衣卫。

一开始,英宗确实待袁彬不薄。历史上记载:所请之事无不听从。君臣一起患过难,袁彬说什么,皇上都听。英宗还让自己的舅舅,孙太后的弟弟,孙显宗出面,给袁彬续弦主婚。英宗平时没事老找袁彬来宫里聊天,忆苦思甜:你记得当年咱们在一块吗?荒郊野外,咱俩多不容易!其乐融融,君臣无间。

但有歌说得好: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蒙难的皇帝和护驾的忠臣,他们之间的故事其实到这里已经画了一个句号,另起一行之后,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恶人堆里的好人不好当

袁彬做了锦衣卫的负责人,为人正直,这就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当时负责锦衣卫的工作的不止他一个,还有一人名叫门达,权倾一时,骄横无礼。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成了同事,门达看袁彬不顺眼,想打压袁斌独霸锦衣卫,但又担心袁彬是皇上的红人,便想出一招试探英宗。

门达查到袁斌有个岳父骗人钱财,状告英宗,而且把袁彬定幕后主使。最后这桩冤枉案子不了了之,判袁彬交点罚款,然后该干嘛就干嘛。门达瞧皇上的态度很有意思:皇上并没有翻脸,没说袁彬是我的人,你们不能这样对待。门达就理解了,觉得皇上对袁彬的感情淡了。

有一就有二,门达发挥锦衣卫特长,给袁彬加上各种罪名:接受以前造反的叛臣的贿赂,用官府的木材建自己的私宅,向督工的官员索要砖瓦等等,陈列罪状给皇上看。英宗看后只凉凉说了一句: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意思是:你随便,只要别让袁彬死就行。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这一句话就要了袁彬的命,门达开始严刑逼供年逾六十的袁斌。他专门给袁彬弄了一间小号,冬冷夏热,墙壁特厚,袁斌在里边怎么喊,外面也听不见。有一次袁彬夫人来探望,门达不让进。就让袁夫人在审讯时站远处看两眼。而且门达为袁彬量身定制一套刑法,用刑的方式很残忍:用削剪了的杨柳枝,抽打到浑身鲜血淋漓。又把夹棍夹在腿上,抄起大杠,敲足膑。门达还给他专门设计了一个刑法:弹琵琶,用铁签剔袁彬的肋骨。

64岁的袁彬在诏狱中苦熬,心里边依然想着能再见一面皇上,不愿意相信皇上仪遗弃了他。但是很遗憾,皇上没有反应。这时候满朝文武都吓得噤若寒蝉,没人敢为袁彬说话。这时,大艺术家漆工杨埙愤愤不平,击登闻鼓,冒死为袁彬诉冤。他给皇上留言,说了一大段话。大体意思就是袁彬保驾有大功,现在您要把袁彬逼死,这会令天下人寒心。

皇上看后心里过意不去,最后判处袁彬疏财赎死,贬去南京,也就是花钱买死,然后把他贬到南京,袁彬住在南京闲着没事,写了本《北征事迹》记录自己在瓦剌时候的经历。虽然皇上对不起袁彬,但袁彬字里行间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温情。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生荣死哀,好人袁彬

这个故事慢慢的又反转了,明英宗第二回当皇上,最后却纵欲而亡。新皇帝宪宗朱见深讨厌门达,便把他革职,放逐广西南丹,而被贬谪的袁彬则官复原位。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任用贤能稳定朝政,袁彬商辂等人都被返聘回朝中担任要职,使明朝真正走出土木堡阴影,到达了国家的中兴时代。

袁彬官复原职,听说门达要发配到广西,在郊外为门达送行,临别送给他路费和礼物。你要我的命,我差点死你手里,但是今天你落到这个下场,我还拿你当朋友。所以说锦衣卫里,袁彬是君子。

明宪宗在位,成化年间二十三年里,虽然说朝廷也有乱政,但是在袁彬管理下的锦衣卫一反故态,没有株连,不再折腾,有长者之风。

弘治元年袁彬去世,朝廷赐他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妻子母亲都封为一品诰命夫人,生荣死哀。

袁彬:好人有好报,锦衣卫中的清流

明代的锦衣卫中,袁彬是少有的好人,也是明朝少有的好人有好报的例子。到今天咱们也得夸人家:好人袁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