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时代,竟有位中国人在《Nature》杂志发了篇论文

作为一个科普作者,眠眠很推崇一本杂志——《自然》。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而咱们中国早在130多年前,就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过论文,大家知道是谁吗?”

01

作为一个科普作者,眠眠很推崇一本杂志——《自然》(Nature)。

这本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它最早出版于1869年11月,问世之后就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份国际性跨学科的科学杂志。

详细地说,《自然》杂志由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出版,创立人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他本人也是个大神,是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还是氦元素的发现者之一。

《自然》杂志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的、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见解的专题。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内容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众所周知,能够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难得的,科学家们在《自然》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

在发表前会选择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其他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回应,比如修改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会拒绝发表该文章。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都将能够在《自然》上发表文章看作非常荣耀的事情。而咱们中国早在130多年前,就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过论文,大家知道是谁吗?

答案揭晓。

1881年《自然》刊登了一篇题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文章以实验为根据,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词条

定律。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近代中国科学家徐寿词条

02

徐寿,181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这个手工业盛行之乡有许多能工巧匠。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早年家道败落后,曾经靠修理农具、乐器等为生。

一天,他在县城修理一架七弦琴的时候,当地举人华翼纶在一旁观看,觉得徐寿是可塑之才。于是将他邀请到自己家中,介绍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华蘅芳和华世芳相识。

华家两个年轻人对数学很感兴趣,徐寿在他们感染下,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后来,徐寿在参加科举资格考试失败后,便开始专心研究科学技术,探究事物的原理。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他都很感兴趣。

徐寿与华蘅芳词条

一起来到上海,拜访了对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都有研究的近代著名科学家李善兰词条

。在上海购买了《博物新编》等一些国外科技译作,还采购了一些物理实验的仪器。回到无锡后,徐寿自己仔细研习,他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徐寿

为了攻读光学,因为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他发奋攻读,很快掌握了许多物理学知识。

他坚持这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自学方法,终于成为一名掌握丰富的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03

1860年,在太平军攻打苏南地区时,有两个兵丁闯进徐寿家中强索银圆。因为没能如意,竟然挥刀砍向徐寿的后颈,顿时皮开肉绽,鲜血喷涌,脑后的辫子都被生生砍断,所幸没有丧命。徐寿的儿子上前夺刀,也被砍断右臂,落下残疾。

经此劫难,徐寿再也不愿在家乡逗留。1861年秋,恰逢两江总督曾国藩招募人才筹办安庆内军械所。第二年初,华蘅芳和徐寿以及徐寿的儿子徐建寅应曾国藩的邀请前往,从事机械制作的研究,专办制造事宜。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见外国船舰在中国横行无忌,而中国对他们毫无办法抵御,十分担心。而当时洋炮和兵船都是非常昂贵的,曾国藩决定召集能工巧匠、技术高手自己试行制造。

徐寿父子和华蘅芳等人先是合作制成了蒸汽机。他们没有图纸,也没有什么资料,手头只有《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的一张蒸汽机略图。他们就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仔细观察。

经过反复分析研究,精心设计,三个月后,终于在1862年7月制成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1866年,他们又合作制成了中国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

黄鹄号长约18米,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联蒸汽机,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

第一艘蒸汽船的问世让清朝廷非常振奋,同治皇帝御赐给徐寿一块“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后来徐寿又陆续参与了惠吉、操江、驭远等更大规格舰船的制造。

曾国藩给予徐寿丰厚的待遇,任命他为主官属下的佐吏“主簿”一职,但是当时归根到底还只是将他看作是一个匠人。

“黄鹄”号结构图

就在“黄鹄”号轮船建成并且引起世间轰动时。徐寿曾向曾国藩建议四件事: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水师,翻译西书。

可是曾国藩却回信斥责“不得要领”,还教训他专心加速制造轮船,不要妄论其它事情。在清朝廷大员眼中,像徐寿这样的科技人员只是一种为我所用的雇佣关系,而不是可以参与谋划重大决策的官员。

04

徐寿见在曾国藩词条

那里碰了钉子,便转而专心翻译西方书籍的工作。他设法取得江南制造总局会办冯俊光等人的支持,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招聘了几个西方学者,华蘅芳和徐建寅等一批略通西方科技的人才也加入到翻译工作中。

其中,英国人傅兰雅词条

原先是圣公会海外传教士,他少年时期就对中国十分向往。傅兰雅受雇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前后达28年,翻译科学技术书籍110多种。

傅兰雅

他以传教士传教布道一样的热忱和献身精神,向中国人介绍、宣传科技知识,以至被传教士们称为“传科学之教的教士”。在把近代科技知识输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做出很大的贡献。

另一位加入翻译馆的传教士伟烈亚力在西学东渐,传播西学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成为著名的汉学家。

徐寿他们与西方学者合作,翻译出《汽车发轫》以及中国最具史料价值的矿物学文献《金石识别》、介绍几何制图方法的《运规约指》等大批实用的书籍,得到相关业界的一致赞扬。

后来曾国藩看到徐寿他们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也改而称赞“该局员等殚精竭虑,创此宏观,实属卓有成效。”并且奏请朝廷给予奖励。

在翻译馆的工作中,徐寿与傅兰雅合作最为紧密。傅兰雅参与翻译的西方书籍占到一半以上。徐寿也是中方人员中唯一坚持长期译作的学者。徐寿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那篇论文,就是由傅兰雅译成英文的。

05

徐寿在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启蒙者的作用。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系统地介绍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目表》,加上徐建寅词条

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将近代西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特别有意义的是,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命名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的方法。就是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

例如,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钠、钙、镍、锌、锰、钴、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这个科学而且实用的命名法一直在沿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用的元素周期表,大部分都出自于徐寿的译名。

徐寿祖孙三代均参与了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并且成就卓越,著作颇丰。许寿一生翻译了26部书籍,加上专论等文献共290万字。徐建寅译著24部,共170万字。徐寿三儿子徐华封译著4部,校书8部,近220万字。徐寿的两个孙子也参与了这项工作,译著达到数十万字。

徐氏家庭的译著文笔流畅易懂,其中多半是科技著作,有一部分是兵工方面的。后来日本人也来中国求购这些书籍,以至中日两国有很多科学名词都是彼此相通的。

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一位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甚至为国家的兵工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徐建寅

1900年,他应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到湖北汉阳钢药厂总办研造之事,几个月就制成了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代无烟火药,打破了洋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1901年3月,因火药发生意外爆炸不幸遇难,年仅57岁。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殉难于事业的科学家。

06

1874年,徐寿和傅兰雅等人在上海创建了一所格致书院,向中国民众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是中国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普教育机构,是专门研习“格致”之学的。“格致”的意思,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

格致书院的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1879年书院正式招收学生,开设了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课目。

格致书院

书院还定期举办科学讲座,讲课时配有实验表演,深入浅出,而且十分生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中国兴办近代科学教育的先行者。

他们还创办发行了我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介绍了很多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起到了向国人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徐寿一生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国家的科学教育及科学宣传普及事业上。他不图科举功名,不求显官厚禄,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国外的科学技术,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徐寿病逝于格致书院后,清朝廷追赠他为二品官员,李鸿章词条

赞扬他: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