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時代,竟有位中國人在《Nature》雜誌發了篇論文

作為一個科普作者,眠眠很推崇一本雜誌——《自然》。與其它專業的科學雜誌一樣,在《自然》上發表的文章需要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而咱們中國早在130多年前,就有人在《自然》雜誌發表過論文,大家知道是誰嗎?”

01

作為一個科普作者,眠眠很推崇一本雜誌——《自然》(Nature)。

這本雜誌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它最早出版於1869年11月,問世之後就受到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為一份國際性跨學科的科學雜誌。

詳細地說,《自然》雜誌由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創立人約瑟夫·諾爾曼·洛克耶爵士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編,他本人也是個大神,是當時有名的天文學家,還是氦元素的發現者之一。

《自然》雜誌刊載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中具有獨創性、重要性,以及跨學科的研究,同時也提供快速權威的、有見地的新聞,還有科學界和大眾對於科技發展趨勢見解的專題。雜誌的其餘部分主要是研究論文,這些論文往往內容非常新穎,有很高的科技價值。

眾所周知,能夠在《自然》上發表文章是非常難得的,科學家們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的競爭很激烈。與其它專業的科學雜誌一樣,在《自然》上發表的文章需要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

在發表前會選擇在同一領域有威望的、但與作者無關的其他科學家來檢查和評判文章的內容。作者要對評審做出的批評給予回應,比如修改內容,提供更多的試驗結果,否則的話編輯可能會拒絕發表該文章。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也都將能夠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看作非常榮耀的事情。而咱們中國早在130多年前,就有人在《自然》雜誌發表過論文,大家知道是誰嗎?

答案揭曉。

1881年《自然》刊登了一篇題為“聲學在中國”的文章,文章以實驗為根據,推翻了著名物理學家約翰·丁鐸爾在聲學中的定論,糾正了伯努利詞條

定律。

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近代中國科學家徐壽詞條

02

徐壽,1818年出生於江蘇無錫,這個手工業盛行之鄉有許多能工巧匠。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他從小就愛好工藝製作。早年家道敗落後,曾經靠修理農具、樂器等為生。

一天,他在縣城修理一架七絃琴的時候,當地舉人華翼綸在一旁觀看,覺得徐壽是可塑之才。於是將他邀請到自己家中,介紹與自己的兩個兒子華蘅芳和華世芳相識。

華家兩個年輕人對數學很感興趣,徐壽在他們感染下,也對科學產生了興趣。後來,徐壽在參加科舉資格考試失敗後,便開始專心研究科學技術,探究事物的原理。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他都很感興趣。

徐壽與華蘅芳詞條

一起來到上海,拜訪了對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都有研究的近代著名科學家李善蘭詞條

。在上海購買了《博物新編》等一些國外科技譯作,還採購了一些物理實驗的儀器。回到無錫後,徐壽自己仔細研習,他根據書本上的提示進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實驗。

徐壽

為了攻讀光學,因為買不到三稜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圖章磨成三角形,用來觀察光的七彩色譜。他發奮攻讀,很快掌握了許多物理學知識。

他堅持這種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自學方法,終於成為一名掌握豐富的近代科學知識的學者。

03

1860年,在太平軍攻打蘇南地區時,有兩個兵丁闖進徐壽家中強索銀圓。因為沒能如意,竟然揮刀砍向徐壽的後頸,頓時皮開肉綻,鮮血噴湧,腦後的辮子都被生生砍斷,所幸沒有喪命。徐壽的兒子上前奪刀,也被砍斷右臂,落下殘疾。

經此劫難,徐壽再也不願在家鄉逗留。1861年秋,恰逢兩江總督曾國藩招募人才籌辦安慶內軍械所。第二年初,華蘅芳和徐壽以及徐壽的兒子徐建寅應曾國藩的邀請前往,從事機械製作的研究,專辦製造事宜。

安慶內軍械所

曾國藩見外國船艦在中國橫行無忌,而中國對他們毫無辦法抵禦,十分擔心。而當時洋炮和兵船都是非常昂貴的,曾國藩決定召集能工巧匠、技術高手自己試行製造。

徐壽父子和華蘅芳等人先是合作製成了蒸汽機。他們沒有圖紙,也沒有什麼資料,手頭只有《博物新編》這本書上的一張蒸汽機略圖。他們就到停泊在安慶長江邊的一艘外國小輪船上仔細觀察。

經過反覆分析研究,精心設計,三個月後,終於在1862年7月製成了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這是中國近代工業的一個了不起的進步。1866年,他們又合作製成了中國第一艘機動輪船“黃鵠”號。

黃鵠號長約18米,排水量45噸,木質外殼,主機為斜臥式雙聯蒸汽機,每小時可行約12.8公里。

第一艘蒸汽船的問世讓清朝廷非常振奮,同治皇帝御賜給徐壽一塊“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後來徐壽又陸續參與了惠吉、操江、馭遠等更大規格艦船的製造。

曾國藩給予徐壽豐厚的待遇,任命他為主官屬下的佐吏“主簿”一職,但是當時歸根到底還只是將他看作是一個匠人。

“黃鵠”號結構圖

就在“黃鵠”號輪船建成並且引起世間轟動時。徐壽曾向曾國藩建議四件事:開煤鍊鐵,自造大炮,操練水師,翻譯西書。

可是曾國藩卻回信斥責“不得要領”,還教訓他專心加速製造輪船,不要妄論其它事情。在清朝廷大員眼中,像徐壽這樣的科技人員只是一種為我所用的僱傭關係,而不是可以參與謀劃重大決策的官員。

04

徐壽見在曾國藩詞條

那裡碰了釘子,便轉而專心翻譯西方書籍的工作。他設法取得江南製造總局會辦馮俊光等人的支持,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專門設立了翻譯館,招聘了幾個西方學者,華蘅芳和徐建寅等一批略通西方科技的人才也加入到翻譯工作中。

其中,英國人傅蘭雅詞條

原先是聖公會海外傳教士,他少年時期就對中國十分嚮往。傅蘭雅受僱任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員,前後達28年,翻譯科學技術書籍110多種。

傅蘭雅

他以傳教士傳教佈道一樣的熱忱和獻身精神,向中國人介紹、宣傳科技知識,以至被傳教士們稱為“傳科學之教的教士”。在把近代科技知識輸入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做出很大的貢獻。

另一位加入翻譯館的傳教士偉烈亞力在西學東漸,傳播西學的同時也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成為著名的漢學家。

徐壽他們與西方學者合作,翻譯出《汽車發軔》以及中國最具史料價值的礦物學文獻《金石識別》、介紹幾何製圖方法的《運規約指》等大批實用的書籍,得到相關業界的一致讚揚。

後來曾國藩看到徐壽他們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也改而稱讚“該局員等殫精竭慮,創此宏觀,實屬卓有成效。”並且奏請朝廷給予獎勵。

在翻譯館的工作中,徐壽與傅蘭雅合作最為緊密。傅蘭雅參與翻譯的西方書籍佔到一半以上。徐壽也是中方人員中唯一堅持長期譯作的學者。徐壽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那篇論文,就是由傅蘭雅譯成英文的。

05

徐壽在中國近代化學的發展中,也起到了啟蒙者的作用。他與傅蘭雅合作,翻譯了《化學鑑原》等書,系統地介紹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

此外還有《化學鑑原續編》、《化學鑑原補編》、《化學求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改易記》、《中西化學材料名目表》,加上徐建寅詞條

譯的《化學分原》,合稱《化學大成》。將近代西方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學以及化學實驗儀器和方法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

特別有意義的是,在翻譯中,他發明了音譯命名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的方法。就是把化學元素的英文讀音中的第一音節譯成漢字,作為這個元素的漢字名稱。

例如,對固體金屬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個與該元素第一音節近似的漢字,創造了鈉、鈣、鎳、鋅、錳、鈷、鎂等元素的中文名稱。這個科學而且實用的命名法一直在沿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我們現在所用的元素週期表,大部分都出自於徐壽的譯名。

徐壽祖孫三代均參與了西方科技書籍的翻譯工作,並且成就卓越,著作頗豐。許壽一生翻譯了26部書籍,加上專論等文獻共290萬字。徐建寅譯著24部,共170萬字。徐壽三兒子徐華封譯著4部,校書8部,近220萬字。徐壽的兩個孫子也參與了這項工作,譯著達到數十萬字。

徐氏家庭的譯著文筆流暢易懂,其中多半是科技著作,有一部分是兵工方面的。後來日本人也來中國求購這些書籍,以至中日兩國有很多科學名詞都是彼此相通的。

徐壽的次子徐建寅,一位在許多科技領域中卓有建樹的科學家。甚至為國家的兵工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徐建寅

1900年,他應湖廣總督張之洞的邀請到湖北漢陽鋼藥廠總辦研造之事,幾個月就製成了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無煙火藥,打破了洋人對中國的技術封鎖。

1901年3月,因火藥發生意外爆炸不幸遇難,年僅57歲。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位殉難於事業的科學家。

06

1874年,徐壽和傅蘭雅等人在上海創建了一所格致書院,向中國民眾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是中國第一所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科普教育機構,是專門研習“格致”之學的。“格致”的意思,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

格致書院的主旨是:使中國便於考究西國格致之學、工藝之法、製造之理。1879年書院正式招收學生,開設了礦物、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課目。

格致書院

書院還定期舉辦科學講座,講課時配有實驗表演,深入淺出,而且十分生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中國興辦近代科學教育的先行者。

他們還創辦發行了我國第一種科學技術期刊—《格致彙編》,介紹了很多西方科學技術知識,起到了向國人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的作用。

徐壽一生將全部心血傾注於國家的科學教育及科學宣傳普及事業上。他不圖科舉功名,不求顯官厚祿,兢兢業業地致力於引進和傳播國外的科學技術,對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徐壽病逝于格致書院後,清朝廷追贈他為二品官員,李鴻章詞條

讚揚他:講究西學,實開吾華風氣之先。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