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斷連”,並不只是“提按”...

唐太宗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論》,評王書有云:“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 連。”

王羲之行書點畫之間的呼應貫通筆隨勢動,勢到而筆到,為有形之連屬牽帶;勢 到而筆不到,則筆斷而意連,尤具含蓄蘊藉之風致。而王羲之行書用筆的一大特質正在於斷續無蹤,不主故常,斷筆停頓處多意在飛動。

王羲之“斷連”,並不只是“提按”...

《喪亂帖》的“之”字,筆筆分斷,不相連屬,然挑筆起勢,短撇入鋒處有一極細微的呼應筆觸,切鋒疾掠,末筆變捺為橫,入筆處虛承撇尖鋒勢,“小荷才露尖尖角”,露鋒而極沉著。

王羲之“斷連”,並不只是“提按”...

《得示帖》的“猶”字,左旁長撇卷鋒拋轉拔空,抽提,呈一精巧的小弧線,鋒尖已幾乎完全離紙,驀地一頓,微微觸紙,彈挑出一個隱微至極的小三角,遊絲牽出,中路而斷,至彎鉤續筆時筆鋒已成一截面,凝神靜觀這圍合起來的近乎橢圓的美妙空間,那上部的圍線若有若無,彷彿芭蕾舞演員腳尖輕點後輕快的一躍。

唐代的摹拓高手能夠把如此細膩精湛的驚絕筆法毫釐不爽地呈現,再形容這樣神奇作品是“下真跡一等”,甚至都會覺得有些對不住他們。

我們來看看懷仁《集王書聖教序》 (左),大雅《集王書興福寺碑》 (右)所集王字的對比:

王羲之“斷連”,並不只是“提按”...

王羲之“斷連”,並不只是“提按”...

王羲之“斷連”,並不只是“提按”...

唐代的兩大集王高手,大雅的專注程度遠不及懷仁,對王羲之技法的全方位把握方面亦遜色多多,只是在對其“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之魏晉風神的領悟上高出一籌。

較之上述圖之《集王書聖教序》,《集王書興福寺碑》所集王字在用筆斷續的節奏感這一點上明顯更接近於唐摹王羲之尺牘善本,檢諸兩碑中“晉”、“軍”、“雙”等字例,大雅集字的鬆弛韻味是不是讓你感覺更愜意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