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生活林的前世今生

1918年一位名叫约娜的白俄妇女,她和巴智司吉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做面包生意。1920年,他们二人来到青岛,在中山路8号开设面包、西餐、糖果厂,店名就叫“约娜”。属前店后厂。店内设有咖啡茶座。巴智司吉和另一名白俄达达司为技师,雇用中国徒工5人、做面包的工人8人。这是青岛历史上外国人开设的第二家西式糕点厂。

青岛生活林的前世今生

到了1930年,巴智司吉看到这行生意有利可图,乃与约娜分伙,自己在龙口路19号开设“巴智司吉西点厂”,经营项目和方式与约娜相仿,雇用4名中国工人和学徒工3人,帮助做面包和西点。又聘来了另一名白俄厨师名叫阿不拉那夫。此人技术高超,擅长西点和各种巧克力糖果以及各种西洋口味的软糖。因此业务逐渐兴旺,人数由不足10人增加到36人。为了便于管理,他将全体人员划为四个小组,即糕点糖果组、面包组、售货组、送货组。店内增加咖啡茶座,夏天则增添冰激凌和其他冷食项目。当时巴智司吉和约娜的竞争很激烈。

巴智司吉的野心很大,想独霸这一行业。为了增强竞争能力,特地到大连把白俄尤金请来,让他投资入股,并担任经理,巴智司吉则专管生产技术。为了从糕点糖果的质量上压倒约娜,他又从国外进口了一台在当时很先进的机器,可将各种原料加工磨细,调和均匀。并增添了各种巧克力糖果和各种杏仁点心等新品种。当时青岛只他一家有这套设备,所以营业更为兴旺。竞争的结果,约娜败下阵来。

“七七”事变以后,尤金生怕日军侵占青岛,乃与巴智司吉分伙,自己另找安身之地去了。巴智司吉也有同样的顾虑,又兼年老无子,钱也赚得不少了,乃将面包房卖给了另一个白俄吉玉特考。吉玉特考和一名英国女人合伙接管了这个西式糕点厂。按次序排列,这该是青岛市外国人经营的第四家西式糕点厂了。

吉玉特考对糕点业务是个外行,又是个酒色之徒。他原任中东铁路双城子车站的站长,被解雇之后,诱骗了他上司的遗孀马林娜玉其来青同居。他用马林娜玉其的钱买下了巴智司吉糕点厂,但又怕巴智司吉另起炉灶争他的生意。因此在成交契约中规定。巴智司吉永远不得以任何形式在青岛经营糕点事业,否则赔偿违约损失。

吉玉特考虽是外行,但很会用人。生产技术和业务管理,完全依靠中国人和部分俄国人,所以干了6年,赚钱不少,后来和他合资的英国妇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遣送回国,留下她的保姆白俄阿撒玉其继续担任这个糕点厂的会计。最多的时候除了雇用中国工人23名之外,还雇了7名白俄妇女和1名白俄技师。中国人姜善庆和姜学庆,当时也是这个店的主要技术骨干。他们俩是青岛中国人中第一代的西点技术人员。

吉玉特考因与白俄女会计勾搭被其妻察觉,向伪警察局告发,伪警局将吉玉特考和阿撒玉其一起逮捕,并强行出卖他的厂子,将价款交还其妻马林娜玉其。当时正值“志清诊所”的张志敏大夫为了掩护党的地下工作需要,集资购买了“吉玉特考糕点厂”。

这是民族资本在青岛办西式糕点的开端。张志敏于1944年集资购买了龙口路19号“吉玉特考糕点厂”。原拟将设在芝罘路南头的“志清诊所”迁到这里,后经友人劝阻作罢。因为龙口路19号设备齐全,条件优良,更重要的是可维持原有员工不至失业。张志敏给这个糕点厂取名为“玛尔斯糕点厂”,仍按吉玉特考的方式经营,专做面包、西点,兼设简易冷食茶座。由于基础较好,“玛尔斯”的产品很快就出了名。

“玛尔斯”出名的原因,除产品好外。稀奇古怪的字号,和那块吸引人的魏碑体匾额,也是其一定的原因。经理薛艺农,副经理邹原仁,监理张志敏(张志敏利用“玛尔斯”掩护做地下工作,解放前在龙口路19号店内被捕,不久牺牲)。他们三人过去都在哈尔滨工作过。该地有一家白俄开的大饭店叫“玛尔斯”,很有名气,因此就用了“玛尔斯”这个名字。

青岛生活林的前世今生

玛尔斯糕点店原址

青岛生活林的前世今生

玛尔斯糕点店现状

敌伪时期,由于面粉和砂糖的配给量越来越少,业务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抗战胜利后美军在青岛登陆,外侨也陆续回青,“玛尔斯”的业务又重新兴旺起来。这时,薛、邹二人将“玛尔斯”的全部流动资金抽调到天津,开了一家“巧合食品厂”,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资金全部赔光。天津解放前夕,他俩又跑回青岛,硬要按股分红,实际是变相抽资,业务也随之逐渐缩减。至解放前夕,“玛尔斯”已周转不灵。解放以后,已陷于停顿状态。经理、副经理避不露面,使企业陷入无人负责的局面。

1950年,全体职工公推孙兆瑞为经理,姜善庆和赵炳儒为副经理。1952年改名为“生活林”,营业又逐渐好转。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成立了“市南糕点厂”。80年代恢复原名“生活林”,并逐步使其成为青岛市知名品牌。

青岛生活林的前世今生

生活林糕点厂现状

青岛生活林的前世今生

上图右侧的糕点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