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2》龍圖騰,華夏文化之根是開放與包容

《讀史記.2》龍圖騰,華夏文化之根是開放與包容

龍是包容,而不是威懾


瘟疫無處去,在家讀史記。


《史記.五帝本紀》“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言黃帝一統華夏後,以“雲”命官名,而後我們擴展來看一句話:“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這是《易經.乾卦》的一句話,在中國文化裡,雲與龍同,有云就代表龍,而中國文化的logo——龍,就是在黃帝哪時候定下來的。


很多後來者,通過考古發掘,認為中國“龍”圖騰信仰的出現,要比黃帝要早,不存在黃帝造龍一說,拋開這些學究派,黃帝確定龍為華夏圖騰,是最大的事實,我們來看哪時候的治理環境,黃帝部族圖騰應為熊,其權力的來源,他的父親少典就是“有熊國”的首領,而黃帝也被稱為“有熊氏”,自己傳統圖騰是熊,部族作大後,理由發揚光大自己的圖騰,為何會選用龍,或是創造龍作為部族的圖騰呢?


首先“龍”可以確認根本沒有如熊、象、虎一般的實物存在,龍的構成是這樣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是好多具象的動物特點聚合組成的,其中有牛,牛其實是黃帝一輩子最大的敵人蚩尤的圖騰,黃帝也將其納入自己的圖騰構成上,將敵人的特點也納入,其它的都有可能是哪時候大大小小的部族的圖騰,不僅納入被征服者,還納入勁敵,這就是開放與包容。


一個民族,其要發展壯大,保持活力,最最必然的文化特性,是開放與包容,今天的美國,其強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其歷史悠久,美國曆史才200多年,而其整體實力上領先中國,要在30年以上,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堅船利炮的代表,成為人類的中心,其根基是文化上的包容,只有包容,才能聚集與團結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在今天的美國,硅谷有印度與華人最好的工程師,所以科技領先,黑人成為美國最好的運動員,所以NBA全世界推廣流行,猶太人成為最好的金融操盤手,華爾街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來自各國各地最好的科學家,成為美國基礎科學領先的源頭,想想華人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多來自美國,這就是開放與包容的力量。


華廈文明繁衍幾千年,東漢時期有佛教文化流入,隋唐時期有阿拉伯文化流入,明清晚期有基督教大量傳教士過來建教堂,各種文化流派進入,甚至在歷史發展上,還兩次區域部族成為統治上的主宰,元朝的蒙古,清朝的女真,可始終沒有斷絕民族文化的血脈,為何?只因為中國文化一向是包容又開放的,在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上,雙來沒有因為文化的衝突,發生過像西方哪樣的血案,可以說華夏文化身上無血案,沒像基督教文化哪樣,在歐洲作威作福,導致歐洲1000多年,自然科學不能發展,與阿拉伯文化源頭之爭,將成為未來幾十上百年的文化鬥爭主旋律,曾經在德國,宗教戰爭就打了上百年,歐洲人的突破宗教桎梏,獲得啟蒙新生,代價巨大。


相比,我們來看華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首先華夏文化肯定有缺陷,多經驗而少求理,多倫理而少真理,導致中國文化能出現經驗主義下的四大發明,四大發明全都來自於實用經驗,而不是唯理推導,中國沒有發展出嚴格意義上的演繹法與歸納法,上千年不明白“格物”的方法論是什麼,中國文化對科學,有認識論,但沒有方法論,導致中國沒有科學主義自發萌芽,出現不了現代化,想想春秋時代以墨家為代表,是有科學主義唯理苗頭,但沒有生存延續下來,但儘管如此,當自然科學以堅船利炮的方式進來的時候,起來帶頭進行自我革新的,還是儒家知識份子,洋務運動本質上還是知識份子,明確的說是儒家知識份子奮起而作的,在嚴酷的政治環境下,鼓動統治階級向西方學習,而歐洲文藝復興的幾百年,就沒有基督教出來說要扶持科學與科學家,他們對科學與科學家都是畏懼的,要燒死他。


大航海時代結束後,中國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成為中心,就像500年前成為已知哪個世界的中心,來影響周邊文化圈日本韓國,形成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圈,就必須要不斷的開放,不斷的學習,提倡中國文化的“龍”精神,龍本身代表的精神,是一種包容與包納,其基礎是要開放與學習,就算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也要團結他,有龍一樣的精神,才能讓華夏再次站到新世界之顛,再一次以文化優異性,成為“王者”。


文化的優盛,才是真正的“無敵於天下”,才是真正的無冕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