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寶寶胃的6大特徵,避免餵養踩雷區

媽媽懂育兒,寶寶少生病,一起守護孩子的健康,為孩子健康保駕護航吧!

~~~荷花


媽媽在餵養過程中,會普遍面臨寶寶的消化、吸收問題。


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當,輕則影響寶寶健康狀況,重則可能影響寶寶的發育。


從出生後的吐奶、拉奶瓣、大便酸臭、乾嘔、脹氣、便秘、拉食物原型、挑食、偏食、厭食、消瘦、不長肉、吃飯慢等等,在餵養中或多或少都被中招,也是操碎了老母親的心。

  • 為了避免或減少消化不良的概率,首先我們得知道寶寶胃的6大特點,常說:不懂寶寶的胃,是沒法談餵養的,更別說合理了。


胃的6大特點:

瞭解寶寶胃的6大特徵,避免餵養踩雷區


1、胃呈水平狀

幼兒的胃呈水平,隨身體直立,行走而逐漸變垂直位。


在吃後豎抱十幾分鍾,不擠壓腹部、不搖晃、拍背動作要輕揉,若豎起來多次拍打,則胃裡的奶水易晃盪出來,加重吐奶,溢奶現象。就像一杯水滿了,一動它,水就溢出來了。

瞭解寶寶胃的6大特徵,避免餵養踩雷區


2、胃容量小

剛出生的幼兒胃容量很小,如果一次給太多,超出胃容量,會引起寶寶吐奶。

在這裡提醒媽媽們不要和別人家孩子胃容量做對比,因為每個孩子發育不同,人家先天基礎好,胃功能達到90分,而你家胃功能可能只有60分,拿別人家孩子奶量給自己孩子喝,長時間如此會胃傷、厭食、厭奶等。


3、胃平滑肌蠕動能力不足

寶寶胃蠕動力弱,排空時間延長,吃多了就容易堆積在胃裡,出現腹脹、口臭。


如果由於過度餵養等造成平滑肌受損,後面可能稍微多吃一點,或者稍微吃點不好消化的,就容易積食腹脹,沒有食慾,甚至發燒腹瀉。


4、寶寶賁門松,幽門緊

食管和胃的連接處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賁門較寬,關閉作用差,不能很好的收縮,食物容易倒流。


正常情況,食物從食管進入胃裡後,賁門便收縮緊閉,食物不容易從胃裡跑出去,但是寶寶的賁門較寬,就像個瓶子沒有蓋,晃盪幾下水就跑出來了。


一次喂太多或者喂完後運動幅度大,都可能吐奶、嘔吐。


大點的孩子,賁門處慢慢發育成熟,但也也不及大人,在孩子受涼、病毒感染、吃了不潔食物等,就會容易嘔吐。


5、攪拌能力差

胃要負責把食物攪拌成食糜狀才方便進入腸道吸收,胃是肌肉細胞組成,所以胃攪拌能力很強大


若餵養不當造成胃平滑肌損傷,攪拌能力會下降,出現吃什麼拉什麼的情況。


6、胃酸和各種消化酶少

食物的消化吸收少不了消化酶、胃酸的參於,寶寶消化酶少,胃酸分泌不足,也就增加了對食物消化的難度。


因此不建議過早添加輔食,增加腸胃負擔,同時過早添加輔食.沒有被分解的大分子食物引起免疫反應、過敏反應,導致溼疹、咳嗽、積食、腹瀉等。


寶寶在3-4個月逐漸產生澱粉酶,所以對於澱粉類最好6個月在添加。


餵養過程中遵守7大原則

1、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腸胃功能發育不完善,吃太飽,易增加負擔,引起消化不良。


2、6個月在添加輔食,杜絕高磷零食和碳酸飲料,杜絕湯泡飯(嚼不亂)。


3、不刻意增加奶粉的濃度和次數。


4、出生後儘量母乳,不能母乳添加水解奶粉。


5、合理飲食,營養均衡,制定食譜。


6、合理用藥,不過渡藥療,特別是抗生素和寒涼刺激的中藥,對於病毒性的感染,首選營養干預。


7、自主進食鍛鍊寶寶咀嚼功能


如果已經出現消化不良,從以下方面改善:

1、修復胃平滑肌:添加沙棘油、免疫蛋白和蛋白肽都有作用。


2、補充消化酶:減輕腸胃負擔如蛋白酶。


3、補充酵母鋅:酵母含B族幫助消化,同時促進酶類合成,間接幫助消化


4、補充益生菌:調整腸胃微生態環境。


5、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餵養量,建立正確餵養方式,可常吃小米粥。


6、促進腸胃蠕動:中脘穴貼薑片、艾灸足三里,神闕穴、捏脊、白蘿蔔湯。


建立正確的餵養習慣,讓你育兒路上少走彎路。


我是荷花,畢業於醫學專業,有6年育兒生涯,如果你也喜歡育兒,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