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說到熊孩子,您腦海中是不是浮現出一個翻箱倒櫃,亂蹦亂跳,時不時闖禍的調皮孩子的形象?第一次,我也被這個熊孩子震驚到了!居然還有這麼調皮的“熊孩子”?居然還被許多父母推薦?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尤其是我第一次見到熊孩子時,就被他醜醜的外形嚇到了,銳利的牙齒,圓圓的腦袋,三角形的鼻子,怎麼有這麼恐怖的小男孩大衛?當我和孩子照本宣科地讀完全本後,也被繪本的邏輯搞亂了,怎麼全書都是在制止孩子?熊孩子推魚缸、打棒球、摳鼻孔,關鍵是我家兩歲多的孩子也學著大衛摳鼻孔,我就立馬放下這本繪本,害怕孩子跟著熊孩子學壞了。

可是,再一次被孩子要求講《大衛,不可以》是在幾天後,我就被作者的用心感動了。尤其是結尾處,大衛媽媽對大衛的無條件的愛,讓我肅然起敬。

上網查詢才知道《大衛.不可以》不僅風靡全球,還榮獲了1998年凱迪克銀獎,199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年度好書推薦,1998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畫書,2001年第七屆日本繪本獎讀者獎。

一本拿獎拿到手軟的大師繪本在受到孩子和父母追捧的同時,也飽受很多父母爭議,覺得看這本書會讓孩子學壞,覺得大衛太調皮了,或者也如我起初所認為的那樣,覺得大衛太醜了。

可是,在我熟讀《大衛.不可以》幾遍後,我會從三方面談談我是如何和孩子閱讀這本書。

一、繪本大師大衛.香農:看似稚嫩的畫風卻帶給孩子不一樣的世界

繪本的講解自然離不開作者大衛.香農,他是全球出名的繪本大師,出生於1959年,畢業於加州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曾經為《紐約時報》、《時報》和《滾石》等雜誌畫過插圖,也曾設計過書籍的封面。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1989年,他因為《大衛.不可以》在繪本界一戰成名,相繼出版了《大衛上學去》等大衛系列繪本。隨後,《小仙女艾麗斯》、《鴨子騎行記》等風靡全球的繪本,《千萬別去當海盜》同樣榮獲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可以說,在大衛.香農的世界裡,沒有不可能的事。鴨子可以騎自行車,還可以開拖拉機;而順從別人想法的小女孩會突然長滿了彩虹色條紋,條紋還會隨著環境、心情而變換顏色;小男孩成為海盜,可以無拘無束……

在大衛.香農的繪本畫面中,色彩濃郁,人物形象誇張,甚至看起來有些拙稚,但人物形象立體而飽滿。而且在他的故事中往往伴隨著奇思妙想,情節出其不意卻又真實自然,讓孩子們意猶未盡,一遍遍地閱讀陶醉其中。

因為不論是《大衛.不可以》,《小仙女艾利斯》,還是《鴨子騎行記》都描繪出了孩子們的真實的世界,他們會把一根樹枝當做魔法棒,把你變成大灰狼,變成餅乾。他們會把鴨子擬人化,覺得動物可以上學、可以騎自行車、可以裝扮成海盜。

在皮亞傑認知心理學中,他把2-7歲的孩子稱為“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萬物有靈,童話故事是真的,動物、樹木、眼鏡都是有生命的。

所以,孩子們會對周圍的世界有出其不意的想象力,哪怕我們說自己是海盜,孩子也會信以為真,讓媽媽趕緊變回來。而《大衛.不可以》中在床上扮超人,洗澡時玩海盜遊戲,光著身體奔跑,玩食物的場景不正是孩子們日常的生活情境嗎?

《大衛.不可以》中稚嫩的畫法,亂糟糟的線條,圓圓的土豆腦袋,銳利的尖牙會讓很多大人覺得太醜了,也不像是大師的作品。但是繪本的小主人大衛確實是大師的作品,不過是他5歲的畫作。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在他成年後,媽媽寄給了他一份童年的禮物,正是《大衛.不可以》中的大衛的原稿。畫作中雜亂的線條,塗出界的顏色,髒兮兮的畫面讓作者忍俊不禁,而5歲的作者當時只會拼寫NO和Dvaid兩個詞。於是,他把幼年的塗鴉作品搬到了繪本故事中。

可是,在他把大衛畫成一個現實的孩子時,卻沒有童年畫作的個性和特色。於是,他仿照5歲時候的塗鴉把自己想象成孩子,把大衛畫成了銳利的尖牙,圓圓的腦袋,而人物也飽滿起來。

所以,《大衛.不可以》成為了經典,經久不衰。

二、“不可以”的背後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可以說,每個初看《大衛.不可以》的父母都會被大衛的調皮而頭疼,也不願意孩子多看這本書,因為害怕孩子學壞。

大衛踩著椅子去夠玩具;大衛拖著髒兮兮的腳丫子走進客廳;大衛在放滿水的浴缸裡玩海盜玩具、游泳圈;大衛光著身子衝出家門;大衛拿著廚具敲擊奏樂;大衛玩食物;大衛看電視看得忘記睡覺;大衛在床上裝扮超人;大衛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大衛在客廳玩棒球,把花瓶打碎了……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大衛的調皮在大衛.香農的描述中躍然紙上,可這不是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嗎?光著身子在床上跑來跑去不穿衣服,拿著廚房的鍋碗瓢盆就開起了音樂會,一不留神就把家裡翻得無處下腳,吃飯時吃著吃著就玩起了食物。

正如著名的童書推廣人阿甲老師所說:“當他是個淘氣包的時候,他看到‘大衛’會有共鳴,知道天下還有跟我一樣的人,這是一種很大的安慰。如果他不是淘氣包,也會很快樂。哇~這個人很淘氣,很開心哎,他做了我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小朋友與大衛·香農書中的主人公會有很好的心靈交流。”

調皮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好奇心的表現。

從兒童的生理發育特點來看,孩子的大腦皮層尚未發育成熟,大腦還不能對動作、各器官做到精確控制。所以,孩子們會表現出精力旺盛,多動,喜歡爬上爬下,東翻西找等特徵。但是對於自制力強的我們成人來說,卻覺得孩子是調皮搗蛋。

其實,是我們誤會了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動,好問,好奇,喜歡模仿,周圍的事物對他們而言都是新鮮的,他們會新奇地探索周圍的世界,來滿足他們的精神世界的需要。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正處於認識世界的階段,對一切感到新鮮與有趣,行動上必然表現為好動與喜歡探索。

所以,他們會成為探險家,如大衛一樣踩著椅子夠玩具;他們會成為幻想家,像大衛一樣幻想成超人在床上蹦蹦跳跳;他們也會變成實幹家,像大衛一樣在客廳玩棒球。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所以說,孩子調皮的背後是他們旺盛的好奇心、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需要我們父母去呵護。

但是我們提倡讚許孩子調皮,鼓勵孩子探索,不是說讓孩子隨心所欲地探索,而是有限度的自由。正如大衛在做危險的動作時,大衛的媽媽就會立即制止他。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講解繪本時,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大衛,踩在椅子上去幹什麼?他這樣夠玩具危險嗎?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去夠玩具?

從而,在我們和孩子閱讀這本繪本時,啟發孩子去想如何保護自己,逐漸懂得探索的界限。

三、繪本故事的背後是媽媽的育兒之道

好的繪本就像一顆種子,不經意間在我們的心澗發芽、成長、開花,不同的人可以採集到不同的果實。

1、繪本是母子之間言簡意賅的有效溝通

  • “你怎麼還不收拾,趕緊把玩具收拾了。”
  •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隨便亂動媽媽的東西。”
  • “你怎麼不聽話呢?讓你拿東西也不拿。”

這樣的話是不是經常在我們和孩子之間出現,孩子照常不聽話,父母照常嘮叨。而《大衛.不可以》中大衛媽媽面對孩子的調皮行為時,沒有過多的嘮叨,只有“大衛,不可以。”,“大衛,快回來。”,“大衛,不要吵。”,“不可以玩食物”,“回房間去”,“躺下來”,“不可以挖鼻孔”,“把玩具收好”……簡單的指令。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而在媽媽的簡單指令中,收到的是大衛的配合和聽話。

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在《三分天註定》講道:大腦聯結區在大腦解釋外界進來的刺激時會活化,刺激的信息越多活化的程度越高。假如這個信息是頭一次看到,那麼所有跟這個刺激有關的神經元都會活化。在這些活化的神經元中,有些是“強活化”,有些是“弱活化”,都在接收信息指令,所以新奇事物第一次出現時,我們會特別去注意它。但是同樣的信息第二次出現時,情況就和第一次不一樣了。前面表現比較好的強活化神經元開始送出抑制指令,禁止前面弱活化的神經進一步活化。

也就是說,孩子天生不喜歡我們的喋喋不休的嘮叨,只喜歡言簡意賅的溝通和指令。

所以,在我們需要孩子配合時,不要和孩子喋喋不休地嘮叨和指責,而是如大衛媽媽一樣簡單的指令和要求。這樣,孩子也會更聽話和配合。

否則,孩子會在我們重複嘮叨中產生逆反心理。

而繪本也為我們和孩子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讓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2、繪本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媽媽的講述過程,都表現了媽媽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繪本中,大衛的母親雖然一直在說“不可以”,但是一直允許大衛在家裡探索。只有在大衛做危險的動作或者過火的行為時,媽媽才會制止他,懲罰他。

當大衛在客廳打棒球打碎花瓶時,媽媽嚴厲地懲罰了大衛,讓他面壁思過。可是轉身,大衛的媽媽就抱著他說:“大衛乖,我愛你”。

這個“熊孩子”,為什麼被數以萬計的父母喜歡

儘管大衛的媽媽在繪本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不妨礙我們看到一個允許孩子探索,時刻關心孩子,對孩子無條件愛的媽媽。

而我們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也是孩子探索世界,成長自我的源動力,讓孩子有勇氣走出去。

無論孩子是多麼調皮,搗蛋,媽媽對孩子都是無條件的愛也是這本繪本成為經典的魅力所在。而在這本繪本的語言中,一個懂孩子,知界限,對孩子無條件的愛的媽媽也向我們傳遞著育兒之道。而我們和孩子親子閱讀也是我們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寫在最後


《大衛.不可以》不僅僅以童趣的稚嫩吸引著孩子們,以大衛的調皮引起孩子的共鳴,還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們什麼樣,媽媽都是愛他們的。同樣地,它還以無聲的語言告訴我們如何和孩子溝通,如何去無條件地愛孩子,如何去懂我們的孩子。

而繪本中,媽媽的情緒變化從擔憂、失望、生氣、氣急敗壞到溫柔地抱著孩子,也是對孩子情商的培養。我們也可以在和孩子講解繪本時,讓孩子體會媽媽的情緒變化,懂得父母對他們的關懷和愛。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瞭解自己的感受,將有助於管理我們的情緒。

所以,我們帶孩子去辨認大衛媽媽的感受,也是在教孩子去認識情緒。只有孩子認識情緒,覺察到情緒,才會有同理心,才會逐漸培養孩子的情商。

而這就是我心目中《大衛.不可以》的經典的魅力所在,歡迎和你一起交流。

關注【Daisy2019小燕】,關注育兒,持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