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反复大便带血,儿科医生:这并不是肠道感染,不需要吃抗生素

四个月的宝宝反复大便带血2个多月了。满月后没多久,父母就开始了带宝宝跑医院的节奏。药也是吃了个遍,抗生素、益生菌、蒙脱石、低聚果糖无所不用。即使这样,宝宝还是没有好转,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不是肠道感染,也不是乳糖不耐受,这种病常常可以引起小婴儿反复排血便,那就是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

宝宝反复大便带血,儿科医生:这并不是肠道感染,不需要吃抗生素

什么是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过去称为变态反应性或嗜酸性粒细胞性直肠结肠炎或“蛋白不耐受”,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婴儿直肠出血的一个常见病因,大部分孩子会在婴儿后期缓解。该病的特点是由一种或多种食物蛋白引起的远端结肠炎症,通过一种不涉及免疫球蛋白E(IgE)的机制诱发。牛奶蛋白和大豆蛋白是常见的触发因素。目前看来,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的患病率尚不十分明确。一项研究表明:婴儿中牛奶蛋白所致直肠出血的患病率为1.6/1000例婴儿,但这项研究比较小众,只能作为参考。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研究发现,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几乎仅见于小婴儿,常发生于婴儿2-8周时。大便异常是唯一的表现,大便中通常可见粘液和血丝,但宝宝其他方面都很健康,生长发育也很正常,体格检查也正常,没有肛裂体征。总结下来有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以下几个特征:

  1. 小婴儿,常发生在出生2-8周。
  2. 大便可见粘液和血丝。
  3. 看起来很健康,生长发育正常。
  4. 体格检查无肛裂等异常体征。
宝宝反复大便带血,儿科医生:这并不是肠道感染,不需要吃抗生素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怎样诊断呢?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是一种临床诊断,并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准。通常其他方面很健康的婴儿如若出现少量直肠出血,可以疑诊。若剔除怀疑过敏的食物后孩子的症状缓解,诊断就明确了。

对于就诊时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剔除可疑食物后症状不缓解的患儿,应接受更为广泛的评估。包括:对持续直肠出血婴儿进行可屈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检查,对具有食物诱导性呕吐或其他IgE介导疾病特征的患儿可以考虑过敏源检测或其他检查。

宝宝反复大便带血,儿科医生:这并不是肠道感染,不需要吃抗生素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怎么治疗呢?

小婴儿只要疑诊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就可以开始治疗了。治疗并非使用药物,主要方法是剔除可以引发过敏的食物。

  • 纯母乳喂养。鼓励继续母乳喂养。母乳妈妈的饮食中应先剔除奶及所有的奶制品。大部分母乳喂养的患儿,通过母亲膳食剔除奶类后都会有疗效,血便会在2周内逐渐改善。如果宝宝的症状仍未缓解,需要仔细回顾母亲的膳食情况,确定已经完全剔除了牛奶蛋白来源,如果完全剔除牛奶至少2周宝宝还有症状,随后应从母亲膳食中剔除大豆,然后是蛋类。可能还有鱼、甲壳类水生动物、坚果、花生、小麦等。美国的一项研究表示有大约8%的孩子对母亲膳食限制无反应。轻症的孩子如果只是少量血丝便,生长发育正常,也不必过度干预。对于病情属于中重度的孩子,可能需要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
  • 配方奶喂养。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应该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如血便不好转,可采用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
宝宝反复大便带血,儿科医生:这并不是肠道感染,不需要吃抗生素

总结: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是小婴儿直肠出血的常见病因,经验性治疗方法是完全剔除膳食中的牛奶或其他可疑过敏食物。该病通常预后良好,几乎所有婴儿在1岁前都能耐受牛奶和大豆制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